文章详细页面

对外反应模式(近代)
在线阅读 收藏

有研究认为,直到14~15世纪,中印两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不仅在北方游牧民族之上,也在西方社会之上。所以尽管屡遭异民族的挑战,但挑战者最终为被挑战者所同化,这两大文明都以惊人的力量延续下来了。不过如我们已分析过的那样,这种延续是以某种程度的停滞为代价的。到了14~15世纪,这两个社会开始落在西方社会的后面。所以,当近代中、印又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挑战时,无论是挑战方和应战方的力量对比,还是挑战方式以及挑战-应战结果,都与古代有显著不同。

(1)从挑战的性质上看,这次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挑战,挑战者一方的文明程度第一次高于被挑战者一方,挑战者不仅不受被挑战者文明的影响,而且还以冷漠的态度和粗暴的方法试图摧毁和消灭后者。

(2)古代进入中国和印度的游牧民族,一般都采取大举入侵、武力征服之策:或直接倾覆政权建立新王朝,或烧杀洗劫掳掠而归。而西方殖民者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商贸的形式牟取暴利,要求得到经商特惠、开放港口、建立商馆或居留地,进而组织武装,抢占地盘,拉拢和操纵反对势力,介入内部争端,直至确立统治。

(3)从挑战-应战的结果看,不是挑战一方被同化,而是被挑战一方不同程度的“西化”。这或许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以前不同时期来到中国和次大陆的游牧民族,都在当地居住,他们或成为新征服地区的民族之一,或完全融合于当地民族。这次则不同,挑战者用枪炮和商品摧毁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挑战者本身并没有被同化。相反,殖民者怀着种族和文化上的优越感有意保持其“外国性”。结果是,这两个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了缓慢但深刻的变化。这种挑战至今仍在继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社会目前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仍可视为这次“挑战-应战”的一种表现。

对于近代西方(主要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对印度的影响,卡尔·马克思有一个高度简洁的概括,他指出英国人在印度完成的是“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使命,一个是建设使命。1393274从中、印对比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这一论述:①就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东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个论述不仅适用于印度也适用于中国;②双重作用不只是简单的“破坏”和“建设”,也表现为在社会各层面引起的矛盾结果,如政治上的统一与分裂、经济上既遭受殖民掠夺又为现代化播下了种子、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顺应与排斥等;③同样是双重作用,在中国和在印度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