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常态要关注需求方和供给方,当前可能应该更多地关注供给方。下面是我们对全球经济展望的一些研究,更多关注供给方。
总体而言,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把全球经济划分为三大板块有利于分析。第一板块是美国,第二板块是欧洲(欧元区),第三板块是新兴市场。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这三个板块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关于美国板块。美国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的过程,并大致完成了家庭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以结构改革而言,美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结构改革已基本到位了,但是还有其他的结构性的问题。由于完成了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美国现在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有利的恢复增长阶段,我们把它称为起飞以后的拉升阶段。
如果说2008年经济危机是百年一遇的危机,当时美国面临三条出路。第一条出路是像大萧条期间的自由落体式的去杠杆。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9000家银行崩盘。1933年的标普指数是1929年的1/6,1933年的GDP是1929年的1/2,1933年的失业率是25%。这是最剧烈、最惨痛的调整,这是“自残”。
第二条出路是日本式的调结构,花10年、20年、30年慢慢地熬。
第三条出路是有序去杠杆,或经济软着陆。美国去杠杆做得不错,实现了有序去杠杆,经济软着陆。主要有两招。第一招是通过财政注资,把有问题的银行救起来。第二招通过三次量化宽松,帮助资本市场有序地恢复,帮助经济有序地增长。美国是在恢复性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调结构的。
过去几年美国的经济复苏比较明确,未来几年美国的经济复苏也较明确。我们的预测是,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从今年的2%~2.2%,上升到3%~3.3%。我认为美国有可能保持3%的经济增长若干年。美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不明确因素是美联储何时加息。我个人感觉美联储加息的时间点和力度远远慢于市场的预期。
关于欧元区板块。危机期间,欧洲银行的杠杆率比美国高不少,欧洲企业负债率比美国也高不少——美国企业负债率占GDP的60%,欧洲占GDP的140%。危机后,欧洲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进展缓慢。但欧洲的银行近一年来在加速去杠杆。
去杠杆的改革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序改革,另一种是无序改革。有序改革是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完成调结构;无序改革就是“自残”。在没有经济增长的前提之下让银行去杠杆,银行能做什么呢?只能回收贷款,变卖资产。所以欧洲有相当多的银行面临较大压力。一直以来,全球贸易融资的50%由欧洲银行提供,欧洲银行现在给全球提供的贸易融资量几乎是零。2015年不排除部分欧洲银行发生危机。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都在迈向通缩,有些国家已经在通缩中。
关于新兴市场国家板块。不少新兴市场国家2008年以来在推杠杆。总体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杠杆率推上去了。2014年开始,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分化开始加大。从股市回报而言,资本市场认为两个新兴市场国家更值得投资。第一个国家是中国,第二个国家是印度。不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较大。
从经济所处动态看,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通胀水平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中国2015年可能面临通缩风险。
油价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按照IMF估算,油价在120美元的基准上,每下降20%,可能会提升中国的GDP增长0.5个百分点。我并不完全赞同IMF的估算,因为中国油价的传统机制不是假设的那样简单,我们实际消费的成本油价下降得没有那么快。但总体而言,油价下降对中国的GDP增长应该有相当的提升作用。
全球投资者都在关注中国的金融系统风险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就金融系统性风险而言,中国面临的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分布问题。中国储蓄率高,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分布上有问题,如果能解决分布问题,则金融系统性风险可以进一步大幅度下降。
我们要把中国经济置于全球背景下来看,关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关注大国特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基于PPP的测算,中国经济可能刚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假如未来10年我们能够保持6%~7%的经济增长,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长总量的贡献会是多少?按照IMF估算,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是两位数,一个是美国,为10%。整个西欧国家的贡献是7.2%,东欧国家是6.2%,中东国家是4.1%,非洲国家是5.7%,整个拉丁美洲是6.9%。中国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可能达到25%,因为中国GDP增速是美国的2倍以上,而规模相当。欧盟的问题是规模大、增速低。东欧的问题是规模小、增速不够高。其他的国家要么规模小,要么增速低。所以在讨论结构性问题的时候,要关注大国特点。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从全球角度有很多有意思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认识到小国很难办大的金融机构,只有大国才能办大的金融机构。将来全球大金融机构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美、中两个大国。同理,小国也很难经营大公司。中国可以成长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公司在小国难以长期生存。诺基亚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市场可以培育出巨型的公司。我们的体量大,潜在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不可低估中国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
从经济所处动态看,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上行——从5%上升到6%,通胀水平下行——从10%下降到7%,可谓是渐入佳境。印度平常的通胀率是10%,现在降到7%。印度过去几年经济增长是4%~5%,现在上升到6%。
印度进入了一个相对顺风顺水的环境。印度经济通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通胀,二是经常账户赤字。全球石油价格从120美元降到60美元1桶,印度90%的石油消费靠进口。石油价格下降帮助印度解决了通胀下行和经常账户赤字两大问题。印度通胀水平从10%降到7%,同时GDP增长在上升。
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材料出口国家,如巴西和俄罗斯,这些国家都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巴西GDP增长率从2013年的2.5%降到2014年的0.5%。从市场而言,俄罗斯正面临金融危机的风险,近期卢布大跌。油价在120美元基础上,往下每降20美元,对俄罗斯的GDP增长是下拉0.7个百分点。另外一类是受益于中国(东南亚)或美国经济增长的国家(墨西哥)。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小。
从全球的基本形势来讲,美国正显美;欧洲想得美;中国显山水;印度顺风水。
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分化可能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全球通胀水平可能下行。2011年全球通胀率是4.5%,2012年是3.2%,2013年是3.1%,2014年我们的估计是2.8%、2.9%,2015年2.8%,两三年内全球看不到通胀。
对美联储加息的判断。我认为美联储加息的时间点远远落后于市场预期,而且加息节奏也慢于市场上的预期。基于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美国无通胀。2%的通胀水平为什么要加息?美国预计明年CPI是2%,后年还是2%。基于通胀预期,无加息的理由。美联储货币通胀目标定的是2.5%,经济恢复增长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把通胀水平调到3.5%左右。3年之内美国可能看不到3.5%的通胀。
第二个原因,就业率。美国2014年10月份最新的就业人数是35.2万,导致某些市场人士——包括一些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很快就会加息了。我个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大概是5.8%。但因为遭受了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大幅度下降。在美国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参与率水平可以达到70%左右,现在美国劳动参与率水平只有62%,相差8个百分点。这8个点是结构性失业还是周期性失业,是有争论的。
假设里面有一部分是结构性失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周期性失业,比如6%。如果经济增长势头好,周期性失业的人会重新就业。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的劳动失业率继续下降,不是把现在的5.8%降到4%就可以了,而是要在5.8%的基础上加6%。也就是说,要从12%的劳动失业率水平下降到4%,没有2~3年无法做到。
第三个原因,危机之后美国有两年经济衰退,包括几个季度GDP增长是-6%。美国GDP增长的趋势线与它现在的增长有大约8个点的落差,是永远放弃这8个点,还是追赶上来?我相信美国不少人,包括政治家都希望能够以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赶超一段时间。
第四个原因,汇率问题。欧元兑美元2014年大跌,日元兑美元2014年大跌。美国加息,美元会涨到哪里去?美国加息,于己无益,于人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