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建设“人文城市”的思考和建议
在线阅读 收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这是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思路的重大转型,是中华民族城市建设理念的根本提升,也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当前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正在快速扩张,怎样理清和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艺术品位,把全省城市建设成生态宜居、和谐美丽、文化厚重、开放鲜活、催人奋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原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现代人文城市,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什么是城市?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事关城市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事关能否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多少年来,我们把城市理解为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经济中心等,特别是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阶段以来,我们基本上完全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选择来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问题,城市地位以GDP总量排定次序,城市土地和空间利用以最有利于市场效益发挥为根本杠杆,城市项目摆布以最大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为基本动机,城市拆迁改造以只要有关各方经济上合算为可行性标准。以这种“经济城市”理念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问题不大,甚至还会感到具有很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城市拥挤杂乱、交通堵塞、大拆大建、空气污浊,人们在城市生活紧张、焦虑、冷漠、无助,“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缺少文化,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千城一面。特别是城市的大拆大建问题,几乎伴随着许多城市改革开放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城区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早些年建的房子总赶不上地价上涨,不断拆掉既有建筑物重建使城市陷入拆拆扒扒的恶性循环。这些表面上看是今天城市管理层面的问题,深层次上是我们对“什么是城市”认识肤浅的问题,是我们对快速到来的城镇化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

其实,由于片面的以“经济城市”单一理念为主导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病”的现象不独在我国出现,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一些国家围绕工业中心建设城市,随着工业中心衰败导致城市没落;一些国家围绕交通中心建设城市,随着交通中心转移导致城市萎缩;还有一些国家大量农村失地人口涌入城市,在路边、河边等公共用地上形成大规模“贫民窟”等,这些都成为世界性的城市难题,出现了“物质上的最高成就和人文社会的最坏状况”的城市化陷阱。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成立了“城市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始组织力量系统研究人类的城市问题。1996年,联合国城市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博尔召开会议,通过了指导世界人居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居议程》,这个文件第一次给什么是城市下了定义,“城市是地球上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也就是说,城市是“人居中心”。这是一个城市以人为本的定义,是把人放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心地位的定义,判断城市和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根本标准就是适宜“人居”,评选世界美好城市的根本标准就是“宜居”。城市建设要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在城市享受美好的生活。城市是“人居中心”学说的形成,是世界城市科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而城市市民的美好生活,既有就业、收入、居住等物质条件的满足和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配套,又有精神文化心灵的寄托,以及社会交往、亲情、友谊和尊严的实现,实际上就是要在全世界实现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和跨越。

建设“人文城市”,对我国是一个大课题,是中国从以农耕文明为主社会向以现代城市文明为主社会转型最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最新的目标设定,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指导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中国梦”的具体实现途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文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弄清其基本原理、基本内涵、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提高全社会城市建设理论修养水平,把人的存在和价值置于城市概念的核心,形成人文城市规划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理解“新型城镇化”的钥匙。

建设人文城市,既是文明形态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又是发展方式从单纯注重经济到综合注重人文的转型,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其突出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从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高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包括乡土风情在内的各种城乡文化要素,使城市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有机生命体。二是以提高城市人口质量特别是市民文化素质为根本价值导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让整个城市环境成为对市民和下一代人进行教育熏陶的大学校,使城市环境处处有文化。三是高度重视城市建筑物的文化艺术品位,让每一件城市建筑物都按照文化艺术品的标准进行打造,确保城市建筑物拒绝平庸,使城市成为建筑艺术品博览园。四是对城市按照宜居标准进行生态绿化美化,让市民在城市享受到田园风光,能够看见山、看见水,能够记得住乡愁。五是每个城市都要培育自身的文化个性和地方特色,形成自己城市的独有风格。六是每个城市都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开放性,靠文化创新力量引领市民走在时代前列,把城市建设成为信息城市、智慧城市和畅通城市,把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按照上述标准审视河南省的城市,我们虽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和提升,城市形象和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但是距离“人文城市”的标准还相差较远,我们必须深化对“人文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克服片面“经济城市”发展观的惯性思维,在城市快速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文城市发展路子,用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支撑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