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青少年们就是要捣你们的乱。他们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最锐利的武器,把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捣得乱乱的,把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统治捣得乱乱的。如果不这样干,那还叫什么革命?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资产阶级的旧章法、旧规矩、旧秩序统统打乱,就是要用革命的铁扫帚,把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马厩一扫而光。
——《红旗》杂志评论员:《向革命的青少年致敬》(1966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在妇女和妇女工作中表现很尖锐,突出的表现在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婚姻制度,买卖婚姻和变相买卖婚姻有所滋长,封建式的包办婚姻、换亲、转亲、抢亲相继出现……大要彩礼,一般农村比城市严重,山区比平原严重,生活条件差的村比生活条件好的村严重……致使有的女青年讲吃讲穿,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的为了弄钱结婚,弃农经商,搞投机倒把、贪污盗窃,助长了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个别的走上了刑事犯罪的道路。
——河北省妇联党建:《关于当前工作中几个问题向省委的请示》(1974)
婚姻支付,是指婚姻关系缔结过程中出现的金钱、财物等劳动产品的支付。鉴于中国多数地区入赘婚姻的发生几率较低,因此最常见的婚姻支付形式主要包括男方的彩礼与女方的嫁妆两大类。通常来说,男女双方以婚姻支付的手段来确保或约束对方信守婚约,并为新组建的家庭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仪式,是指象征婚姻关系缔结、夫妻家庭生活开始的社会活动,其核心意义在于向周边社会公开婚姻关系正式缔结的事实,并通过隆重的象征性活动来征得周边社会对某一夫妻关系的承认与接纳。婚姻支付、婚礼仪式作为一种社会风俗习惯,并未因为外来力量的干涉而完全消失,只是随着政治、经济生活的新陈代谢而不断更迭,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是如此。
“文革”时期的公共舆论与相关部门,不断强调破除“买卖婚姻”、提倡“移风易俗”,并将之上升到“肃清封建婚姻残余”“打破资本主义复辟”的政治高度。事实上,“令行禁不止”,“反对”与“提倡”的声音虽然掷地有声,旧的风俗习惯却依旧故我,结果造成“新事新办”与“新事旧办”两种现象比肩而居。值得研究者思考的是,在“大国家小社会”的“文革”时期,为何“旧的”婚俗难去、“新的”婚俗同样难来?简单用“残余”“复辟”等词汇来搪塞,恐怕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同后“文革”时代的婚礼风俗相比,“文革”时期的“革命婚礼”明显地带有政治化的痕迹,毛主席像、“红宝书”、革命歌曲等政治符号被大量引入。婚礼主持者的更替、婚宴宾客的主次等方面,呈现出“国家”部分取代“家庭”角色的取向。诚如梁启超所言,“若仅为局部的观察,睹其一而遗其他,则真态终末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