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1968年12月)
(1979年)知识青年大返城的飓风,短短几周内,遍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些师团的知识青年,已经十走八九。四十余万知识青年的返城大军,有如钱塘江潮,势不可挡。一半师、团、连队,陷于混乱状态。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知青,是“文革”时期最具历史代言意义的青年群体之一。他们大批从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象征着“文革”进入新的阶段;大批从农村返回城市,则预示着“文革”缓缓拉上大幕。许多“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后来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在城乡间的两次流动浓缩了“文革”时期青年一代的人生悲剧。在此背景下,知青成为考察“文革”时期的青年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历史切片。
1968年底,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席卷全国的政治狂潮。此后,共有上千万的城市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通常来说,他们“何时结婚”及“与谁结婚”的问题往往被当作国家干预知青婚姻的直接结果。从现象上看,众多已达晚婚年龄的知青在上山下乡时期并未结婚、许多女知青力排众议与农民结婚,这和当时国家推行的晚婚政策及提倡知青在农村“扎根”的号召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的特殊时期,“何时结婚”及“与谁结婚”的问题貌似体现出“私”对“公”的服从。然而,在国家干预和影响知青婚姻的前提下,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知青婚姻状况的社会原因?
以往的研究,从知青点的住房状况、禁欲主义倾向等角度对知青的“晚婚”现象加以分析,并从女知青的农民化、缔结“扎根”婚带来的实际收益等角度对女知青的“扎根”婚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