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这片甲骨的右边部分是典型何组卜辞,即董作宾先生所谓的第三期卜辞。左边的这部分卜辞有很多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伪刻的或者是不太会写甲骨文的小孩子刻的。通过和其他甲骨对比和缀合,可知道它是1931年在安阳的“大连坑”出土的,所以这片甲骨肯定是习刻而不是伪造的。史亚当强调这片甲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强调伪刻的问题,但是我看到的是这片甲骨中的“鄉”
《合集》27456:1: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匕癸鄉;
《合集》27456:2:癸巳卜何贞翌甲午登于父甲鄉;
《合集》27456:3:丁未卜何贞御于小乙奭匕庚其宾鄉;
《合集》27456:4:庚戌卜何贞翌辛亥其侑毓匕辛鄉;
《合集》27456:5:癸酉卜何贞翌甲午登于父甲鄉。
这些卜辞在辞尾都有一个“鄉”字,何组卜辞的其他卜辞也有同样的文例:
《合集》27138:己酉卜何贞贞其牢又一牛鄉(衍一“贞”字);
《合集》27147:癸亥卜彭贞大乙祖乙祖丁眔……鄉;
《合集》27174:贞其延于大戊鄉;
《合集》27174:贞其延御于又河鄉;
《合集》27221:甲申卜何贞翌乙酉其登祖乙鄉;
《合集》27321:1:庚子卜何贞翌辛丑其侑匕辛鄉;
《合集》27321:4:癸卯卜何贞翌甲辰其又丁于父甲牢鄉;
《合集》27321:7:丙午卜何贞三牢三鄉;
《合集》27430:……卜何贞翌……父庚鄉。
“鄉”是一个象形字,像两个人相对跪着朝簋而食之形,即后来之“饗”字初文,原意为人相聚宴饮,如《合集》27649“甲寅卜彭贞其鄉多子”;引申意义为祭祀,通“享”,例如《合集》23003“庚子王鄉于祖辛”;又假借为“向”(有针对之意思)。例如《英藏》543“……贞工方出王自鄉受有又五月”;还有引申或假借为朝向之“向”,例如《屯南》2426:“其北鄉……其东鄉”。除了这四个意思,还有两个意思比较怪:《合集》27796“弜执呼归克鄉王事”中的“鄉”可以理解为趋向之“向”,意思是“御事”;师组肥笔的《合集》19851正反(见图2)都有“祖乙允鄉”,这个“允”字好像是验辞,“鄉”是“享受”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祭祀祖乙,祖乙享受到了我们的祭祀。
图2
现在甲骨学的现状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翻了翻甲骨学的书籍,发现研究何组卜辞的人挺少,研究宾组卜辞、黄组卜辞的人挺多,大概就是宋(镇豪)先生一个人稍微谈了一下何组卜辞:
“王其饗”、“王惠祀鄉”者,实为有报也。《论衡·祀义》即云:“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鬼神饮食,犹相饗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解除》亦云:“比夫祭祀,若生人相饗宾客矣。”此等场合,祭祀鬼神名之为“饗”,而鬼神受饗受祭,也可称“饗”,如:
翌乙酉其登祖乙,鄉。(《合集》27221)
庚戌卜,何,贞翌辛亥其侑毓妣辛,鄉。
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妣癸,鄉。(《合集》27456正)
“登”是献荐食品之祭祀,登祭先王,先登后饗;后两辞侑祭先妣,也是先祭后饗。可知上辞中的“饗”,皆指鬼神受饗而言。
宋先生这样论述很有意思,我也很赞同。只是我不明白,他这样加标点是什么意思。因此,我又重新考察了何组卜辞这种特殊用法。正如宋先生所说的那样,“鄉”字有双义。比如说“我借你一本书”和“可以借一本书”中的“借”都是同一个字,双方都有意义。或者“买”和“卖”,现在它们的音不一样,字也不一样,但是原来它们是一个字,“受”和“授”原来也是同一个字。“鄉”字的双义在古书中也有提到。郑玄在《礼记·郊特牲》中注:“饗者,祭其神也。”但是他又在《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中注:“其鬼神又安而享其祭祀。”我觉得这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在“鄉”的前边加上句号,“鄉”字不属于命辞,而应是个验辞。我也对照了别的甲骨,发现这个“鄉”字和其他的字不同:它比其他的字要大,而且和其他字隔开。比如说《合集》27456正(见图3)、《合集》27138(见图4)、《合集》27321(见图5),特别是《合集》27321前辞和命辞的“丙午卜何贞其三牢三”是从右往左写的,“鄉”字却放到了右边,与命辞没有语法联系。可见“鄉”应是一个验辞,意思是祖先享受了贞卜的祈求。既然如此,在《合集》27456“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匕癸鄉”中“壬子卜何贞”是前辞,“翌癸丑其侑匕癸”是命辞,“鄉”是验辞,“鄉”字前加句号。整句卜辞的意思是祭祀已经结束了,我们成功了。
图3 《合集》27456正
图4 《合集》27138己酉卜何贞贞其牢又一牛鄉
图5 《合集》27321丙午卜何贞其三牢三鄉
“鄉”字除了在师肥笔和何组卜辞里有这种用法之外,在其他卜辞里几乎不出现。有时候,我们不仅要利用出土文献,还要利用传世文献,这就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墨子·耕柱》里有一个故事: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岂能智数百岁之后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故事的大意是:巫马子问墨子鬼神和圣人相比,哪个更聪明。墨子告诉他鬼神比圣人聪明。然后墨子讲了一个故事。过去夏朝刚刚建立,夏后开请了一位名为翁难雉乙的人利用名叫白若的乌龟占卜,即:“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翁难雉乙又说龟兆上显示的是:“饗矣!”接着讲到了九鼎形成的过程。九鼎表示政权,夏朝失去政权后,九鼎会迁到殷人手里,殷人丧失政权后,九鼎又会迁到周人手里。时间就这样过了一千年,但是圣人不会知道几百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鬼比圣人聪明。
清代的注疏家毕沅和孙诒让已经指出,“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是命龟之辞,与甲骨文命辞作用相同。别的姑且不用去考虑,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只是“上鄉”这个词。我们知道“上鄉”其实就是“尚饗”。它们就是在卜辞后或祷告后出现。比如:
《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之礼。日用丁已。筮旬有一日。筮于庙门之外。主人朝服,西面于门东。史朝服,左执筮,右抽上
,兼与筮执之,东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
《仪礼·士虞礼》: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遂卒哭。将旦而祔,则荐。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
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饗!”女子曰:“皇祖妣某氏。”妇曰:“孙妇于皇祖姑某氏。”其他辞一也。饗辞曰:“哀子某,主为而哀荐之。饗!”明日,以其班祔。沐浴,栉,搔翦。用专肤为折俎,取诸脰膉。其他如馈食。用嗣尸,曰:“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宁。用尹祭、嘉荐、普淖、普荐、溲酒,适尔皇祖某甫,以
祔尔孙某甫。尚饗”!
“尚饗”的意思就是说希望鬼神享受我们的祭祀。我们再回到《墨子·耕柱》一段,“上鄉”之后就是“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乙”是翁难雉乙,“由”是“繇”的假借字,“言兆之由”是说贞人判断龟兆的吉凶。“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这句话应该是押韵的,“国”即“邦”,“邦”和“东”都属于东部字。九鼎铸成后就迁到夏、商、周。“饗矣”应该是享受的意思。因为占卜结束以后,翁难雉乙看了裂纹,上面显示是成功了。
《书·顾命》也有关于“饗”的话语。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
。太史秉书,由宾阶
,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
这个“饗”好像就是康王所说的话,所做的“三宿,三祭,三咤”都成功了。我知道有另外一些说法,但是我觉得“饗”只有这么理解才说得通。说到这里,我觉得“饗”和甲骨文里何组卜辞的用法是一致的。甲骨文中的“饗”应该是一个验辞,是成功、接受、享受的意思。“饗”在《墨子·耕柱》和《书·顾命》里也是同样的意思。
“饗”字的广泛的意义和《周易》有关系,《周易》第一句话就是“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文献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在《左传》里,我们知道穆姜的故事。穆姜在东宫坐牢,于是请人来卜问能不能出去,结果是随卦,她能够出去,但是她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资格。她认为“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她觉得自己必须有这四种德行,才能享受“元亨利贞”的结果。
从穆姜的解释开始,在《周易》的诠释上有一个说法,就是标点为“元、亨、利、贞”四个字。19世纪理雅各把这四个字翻译成英文,即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penetrating,advantageous,correct and firm。“元”就是originating,就是最原始的根源;“亨”在古书上指“通也”,就是penetrating;“利”就是advantageous,有利的“利”;“贞”即正,就是correct。这是最早的说法,在《文言传》里已经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在朱熹的《周易本义》里有另外一个说法:占得《乾》时,“元亨”便是大亨,“利贞”便是利在于正。人们认可最多的说法就是朱熹的。
英语有利于西方人,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翻译是根据朱熹的解释,就是:The creative works sublime success,Furthering through perseverance。
20世纪的高亨有另外的说法。他在《周易古经今注》里认为:“元,大也。亨即享字。古人举行大享之祭,曾筮遇此卦,故记之曰元亨。利贞犹言利占也。筮遇此卦,举事有利,故曰利贞。”很多人以为他把甲骨文的证据和《周易》的证据联系起来是一个大突破。
但是,我们再看高亨的说法,发现有很多问题:元即大也;亨即享;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他说古人要举行大享之祭,他们就会做记录,其实这和《周易》的卦辞、爻辞没有什么关系。“利贞犹言利占也”这句话可以肯定是说不通的。无论是在甲骨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里,“贞”和“占”是两个不同的字,“贞”是占卜以前要用的一个字。“占”是占卜以后判断这个裂纹有什么样的意义。高亨把“利贞”说成“利占”是完全不对的,而且把“利”说成是形容词,即有利的,这恐怕也是不对的。在《周易》里,“利某某”中都是作副词,它放在动词前,“利贞”应该是告诉你要去做贞卜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可以证明这样的解释,现在有些证据是可以说明的,比如说“亨”字和“享”字在《周易》的使用情况。它有47个“亨”字,用为“享”的只有3例。47个“亨”字有40个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以“元亨”或单独的“亨”字使用,而且多半都是在卦辞里,很少在爻辞里。单独的“亨”大概就是“元亨”的节省,如《否》初六、六二当中是这样。但是有3个“亨”字,像《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中的“亨”字和《否》初六等就不是一个构造,这个“亨”应该就是祭祀的意思(也可以说与“享”通用)。我们再看看《周易》里面的“享”字,只有3个例子,都是“祭祀”的意思,像《损》卦“二簋可用享”,就是你可以利用两个簋来祭祀的意思。《益》六二“王用享于帝”就是王来祭祀上帝。《益》六二“享”和《大有》九三“亨”用法应该就是一样的。这说明,高亨说“亨”和“享”就是同一个字,在某一程度上是讲得通的。然而,奇怪的是《周易》里47个“亨”字有40个都是“元亨”或者单独的“亨”字,用法与“享”似乎应该分别。
有一些《周易》写本,如马王堆帛书写本、上博楚简写本,这两个写本正好可以证明“亨”字和“享”字不一样。在马王堆帛书里,“享”与“芳”是通假字,如马王堆帛书写本《随》上六:“王用芳于西山。”如果是“亨”的意思,就写作亯,如马王堆帛书写本《随》:元亯利贞。上博楚简写本也是,如果是“享”,就写它原本的字形“享”字,如上博楚简写本《随》上六:“王用享于西山。”如果是“亨”字,就用字形“鄉”,如上博楚简写本《随》:“元鄉利贞。”所以“亨”和“享”虽然关系密切,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史亚当给我们看的哥伦比亚大学何组卜辞的“鄉”字时,我就是想到《周易》上博楚简写本的“亨”字写成“鄉”字。
《周易》的“亨”和“鄉”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亨”应该也是个验辞。“元亨”就是“占卜已经成功了”,“亨”就是“已经享受了”或“已经通了”。《周易》里传统的说法就是:“亨,通也。”“通”就是已经收到了祖先的回答,祖先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利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利贞”就是让贞人再去做一个占卜。这个说法好像是颠倒的,因为你怎么得到乾卦的卦辞,当然是要先占卜才能遇到乾卦。如果是说再去做一个占卜,这个好像又重复了。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今天要讲的,我只是想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在包山楚简、葛陵楚简到处可以看到,他们贞卜的时候是要经过两个过程,一个是先做“恒占”,但是“恒占”总是稍微有些问题,于是就要再做第一次占卜,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判断。《周易》里面应该是同样的道理:先做一个占卜,得到一个卦,然后再做一个占卜,最后决定要用哪一个爻。
“亨”字就是何组卜辞的“鄉”字,也就是《墨子·耕柱》里的“饗”字,它们是个验辞。这大概没有问题,肯定不像高亨说的那样古人要举行大享之祭,他们就会记录占卜之事,而且这也讲不通。如果把“亨”和“饗”字都说成验辞,就能把甲骨文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这样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报告到此,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时间:2013年9月23日(周一)14:3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综合楼314(甲骨文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美国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52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974年在圣母大学毕业后,曾在台湾留学三年,随爱新觉罗·毓鋆学习三玄。回国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东亚语文系,分别于1980年、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为《〈周易〉的编纂》。1985年受聘为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助理教授,1997年晋升为顾立雅中国古史名誉教授。研究范围为中国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学、经学、《周易》。主要著作有《西周史料:铜器铭文》(1991)、《孔子之前:中国经典的创造研究》(1997)、《古史异观》(2005)、《重写中国古代文献》(2006)、《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2012)。与鲁惟一(Michael Loewe)合编《剑桥中国古代史》(1999)。
主持人(黄天树) 今天很荣幸能请到夏含夷先生来做学术演讲。夏含夷先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他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广,涉及中国的上古史、古文字史,甲骨、金文,《周易》等。我跟夏含夷先生已经认识25年了,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请夏含夷先生来作演讲。
谢谢黄先生,我的习惯就是站着讲课,如果坐着讲就是因为昨天晚上没有睡觉,特别是昨天刚到,从美国来到这里,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如果坐下讲课,恐怕我现在就会睡着,因为现在大概是美国时间凌晨一点钟。大概是2011年12月份,我曾经来过首都师范大学。今年5月份我带家人来过北京,看过长城、故宫、颐和园。当时因为有家人陪同,没有时间做演讲。但是来首都师范大学做甲骨文演讲也是很不好意思的,因为黄先生是研究甲骨文的专家。还好我去年写了篇甲骨文方面的文章《试论“鄉”字在何组卜辞里一种特殊用法——兼论〈周易〉“元亨利贞”的“亨”字》,只是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我们过去有一个习惯,就是发表的文章就不允许再做演讲了,但现在我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它了。它已经收录于《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中。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甲骨文热,这个“热”虽不是像中国这样有很多人研究,但是至少有四五位先生在研究甲骨文。到了1990年代,这些人已经老了,退休了。最近二十年来,几乎没有人再做甲骨文研究了,幸好现在有两个年轻的学者在做甲骨文研究。有一点不方便的是他们都叫亚当,其中一个其实叫史亚当,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兼任博物馆的研究员和东亚系的教授;另外一个不方便就是他们都是在研究花园庄东地甲骨文。
史亚当大约在2007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做了一篇关于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的博士论文,写得非常好。过去说花园庄东地甲骨文是习刻,有人说是伪造的,但是他认为习刻就是学习怎么写怎么刻甲骨文的。另外一个亚当就是我自己的学生,他今年刚刚毕业,博士论文就是把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全部翻译成英文。他现在已经在纽约大学找到一份工作。2011年,史亚当来到芝加哥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其中就让我们看了这片甲骨(见图1)。它见于合集27456正,是一片缀合了的甲骨。右边这部分现在在台湾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左边这一片甲骨在哥伦比亚大学。那个时候,史亚当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在那发现有62片由Ernest Ketcham Smith 收集的甲骨。Ernest Ketcham Smith,1911年来到中国,1930年代在清华大学任职英文教授,他对中国古董很感兴趣。1931年他到安阳买了一批甲骨,其中就有这片甲骨的左边部分。他过世以后,就由他夫人捐给学校。这批甲骨现在收藏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史亚当来到芝加哥大学做了关于习刻特点的演讲,他指出这片甲骨完全可以缀合,也就是现在甲骨文合集的27456正。
图1
这片甲骨的右边部分是典型何组卜辞,即董作宾先生所谓的第三期卜辞。左边的这部分卜辞有很多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伪刻的或者是不太会写甲骨文的小孩子刻的。通过和其他甲骨对比和缀合,可知道它是1931年在安阳的“大连坑”出土的,所以这片甲骨肯定是习刻而不是伪造的。史亚当强调这片甲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强调伪刻的问题,但是我看到的是这片甲骨中的“鄉”
《合集》27456:1: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匕癸鄉;
《合集》27456:2:癸巳卜何贞翌甲午登于父甲鄉;
《合集》27456:3:丁未卜何贞御于小乙奭匕庚其宾鄉;
《合集》27456:4:庚戌卜何贞翌辛亥其侑毓匕辛鄉;
《合集》27456:5:癸酉卜何贞翌甲午登于父甲鄉。
这些卜辞在辞尾都有一个“鄉”字,何组卜辞的其他卜辞也有同样的文例:
《合集》27138:己酉卜何贞贞其牢又一牛鄉(衍一“贞”字);
《合集》27147:癸亥卜彭贞大乙祖乙祖丁眔……鄉;
《合集》27174:贞其延于大戊鄉;
《合集》27174:贞其延御于又河鄉;
《合集》27221:甲申卜何贞翌乙酉其登祖乙鄉;
《合集》27321:1:庚子卜何贞翌辛丑其侑匕辛鄉;
《合集》27321:4:癸卯卜何贞翌甲辰其又丁于父甲牢鄉;
《合集》27321:7:丙午卜何贞三牢三鄉;
《合集》27430:……卜何贞翌……父庚鄉。
“鄉”是一个象形字,像两个人相对跪着朝簋而食之形,即后来之“饗”字初文,原意为人相聚宴饮,如《合集》27649“甲寅卜彭贞其鄉多子”;引申意义为祭祀,通“享”,例如《合集》23003“庚子王鄉于祖辛”;又假借为“向”(有针对之意思)。例如《英藏》543“……贞工方出王自鄉受有又五月”;还有引申或假借为朝向之“向”,例如《屯南》2426:“其北鄉……其东鄉”。除了这四个意思,还有两个意思比较怪:《合集》27796“弜执呼归克鄉王事”中的“鄉”可以理解为趋向之“向”,意思是“御事”;师组肥笔的《合集》19851正反(见图2)都有“祖乙允鄉”,这个“允”字好像是验辞,“鄉”是“享受”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祭祀祖乙,祖乙享受到了我们的祭祀。
图2
现在甲骨学的现状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翻了翻甲骨学的书籍,发现研究何组卜辞的人挺少,研究宾组卜辞、黄组卜辞的人挺多,大概就是宋(镇豪)先生一个人稍微谈了一下何组卜辞:
“王其饗”、“王惠祀鄉”者,实为有报也。《论衡·祀义》即云:“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鬼神饮食,犹相饗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解除》亦云:“比夫祭祀,若生人相饗宾客矣。”此等场合,祭祀鬼神名之为“饗”,而鬼神受饗受祭,也可称“饗”,如:
翌乙酉其登祖乙,鄉。(《合集》27221)
庚戌卜,何,贞翌辛亥其侑毓妣辛,鄉。
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妣癸,鄉。(《合集》27456正)
“登”是献荐食品之祭祀,登祭先王,先登后饗;后两辞侑祭先妣,也是先祭后饗。可知上辞中的“饗”,皆指鬼神受饗而言。
宋先生这样论述很有意思,我也很赞同。只是我不明白,他这样加标点是什么意思。因此,我又重新考察了何组卜辞这种特殊用法。正如宋先生所说的那样,“鄉”字有双义。比如说“我借你一本书”和“可以借一本书”中的“借”都是同一个字,双方都有意义。或者“买”和“卖”,现在它们的音不一样,字也不一样,但是原来它们是一个字,“受”和“授”原来也是同一个字。“鄉”字的双义在古书中也有提到。郑玄在《礼记·郊特牲》中注:“饗者,祭其神也。”但是他又在《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中注:“其鬼神又安而享其祭祀。”我觉得这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在“鄉”的前边加上句号,“鄉”字不属于命辞,而应是个验辞。我也对照了别的甲骨,发现这个“鄉”字和其他的字不同:它比其他的字要大,而且和其他字隔开。比如说《合集》27456正(见图3)、《合集》27138(见图4)、《合集》27321(见图5),特别是《合集》27321前辞和命辞的“丙午卜何贞其三牢三”是从右往左写的,“鄉”字却放到了右边,与命辞没有语法联系。可见“鄉”应是一个验辞,意思是祖先享受了贞卜的祈求。既然如此,在《合集》27456“壬子卜何贞翌癸丑其侑匕癸鄉”中“壬子卜何贞”是前辞,“翌癸丑其侑匕癸”是命辞,“鄉”是验辞,“鄉”字前加句号。整句卜辞的意思是祭祀已经结束了,我们成功了。
图3 《合集》27456正
图4 《合集》27138己酉卜何贞贞其牢又一牛鄉
图5 《合集》27321丙午卜何贞其三牢三鄉
“鄉”字除了在师肥笔和何组卜辞里有这种用法之外,在其他卜辞里几乎不出现。有时候,我们不仅要利用出土文献,还要利用传世文献,这就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墨子·耕柱》里有一个故事: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岂能智数百岁之后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故事的大意是:巫马子问墨子鬼神和圣人相比,哪个更聪明。墨子告诉他鬼神比圣人聪明。然后墨子讲了一个故事。过去夏朝刚刚建立,夏后开请了一位名为翁难雉乙的人利用名叫白若的乌龟占卜,即:“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翁难雉乙又说龟兆上显示的是:“饗矣!”接着讲到了九鼎形成的过程。九鼎表示政权,夏朝失去政权后,九鼎会迁到殷人手里,殷人丧失政权后,九鼎又会迁到周人手里。时间就这样过了一千年,但是圣人不会知道几百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鬼比圣人聪明。
清代的注疏家毕沅和孙诒让已经指出,“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鄉”,是命龟之辞,与甲骨文命辞作用相同。别的姑且不用去考虑,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只是“上鄉”这个词。我们知道“上鄉”其实就是“尚饗”。它们就是在卜辞后或祷告后出现。比如:
《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之礼。日用丁已。筮旬有一日。筮于庙门之外。主人朝服,西面于门东。史朝服,左执筮,右抽上
,兼与筮执之,东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
《仪礼·士虞礼》: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遂卒哭。将旦而祔,则荐。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
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饗!”女子曰:“皇祖妣某氏。”妇曰:“孙妇于皇祖姑某氏。”其他辞一也。饗辞曰:“哀子某,主为而哀荐之。饗!”明日,以其班祔。沐浴,栉,搔翦。用专肤为折俎,取诸脰膉。其他如馈食。用嗣尸,曰:“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宁。用尹祭、嘉荐、普淖、普荐、溲酒,适尔皇祖某甫,以
祔尔孙某甫。尚饗”!
“尚饗”的意思就是说希望鬼神享受我们的祭祀。我们再回到《墨子·耕柱》一段,“上鄉”之后就是“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乙”是翁难雉乙,“由”是“繇”的假借字,“言兆之由”是说贞人判断龟兆的吉凶。“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这句话应该是押韵的,“国”即“邦”,“邦”和“东”都属于东部字。九鼎铸成后就迁到夏、商、周。“饗矣”应该是享受的意思。因为占卜结束以后,翁难雉乙看了裂纹,上面显示是成功了。
《书·顾命》也有关于“饗”的话语。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
。太史秉书,由宾阶
,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
这个“饗”好像就是康王所说的话,所做的“三宿,三祭,三咤”都成功了。我知道有另外一些说法,但是我觉得“饗”只有这么理解才说得通。说到这里,我觉得“饗”和甲骨文里何组卜辞的用法是一致的。甲骨文中的“饗”应该是一个验辞,是成功、接受、享受的意思。“饗”在《墨子·耕柱》和《书·顾命》里也是同样的意思。
“饗”字的广泛的意义和《周易》有关系,《周易》第一句话就是“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文献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在《左传》里,我们知道穆姜的故事。穆姜在东宫坐牢,于是请人来卜问能不能出去,结果是随卦,她能够出去,但是她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资格。她认为“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她觉得自己必须有这四种德行,才能享受“元亨利贞”的结果。
从穆姜的解释开始,在《周易》的诠释上有一个说法,就是标点为“元、亨、利、贞”四个字。19世纪理雅各把这四个字翻译成英文,即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penetrating,advantageous,correct and firm。“元”就是originating,就是最原始的根源;“亨”在古书上指“通也”,就是penetrating;“利”就是advantageous,有利的“利”;“贞”即正,就是correct。这是最早的说法,在《文言传》里已经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在朱熹的《周易本义》里有另外一个说法:占得《乾》时,“元亨”便是大亨,“利贞”便是利在于正。人们认可最多的说法就是朱熹的。
英语有利于西方人,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翻译是根据朱熹的解释,就是:The creative works sublime success,Furthering through perseverance。
20世纪的高亨有另外的说法。他在《周易古经今注》里认为:“元,大也。亨即享字。古人举行大享之祭,曾筮遇此卦,故记之曰元亨。利贞犹言利占也。筮遇此卦,举事有利,故曰利贞。”很多人以为他把甲骨文的证据和《周易》的证据联系起来是一个大突破。
但是,我们再看高亨的说法,发现有很多问题:元即大也;亨即享;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他说古人要举行大享之祭,他们就会做记录,其实这和《周易》的卦辞、爻辞没有什么关系。“利贞犹言利占也”这句话可以肯定是说不通的。无论是在甲骨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里,“贞”和“占”是两个不同的字,“贞”是占卜以前要用的一个字。“占”是占卜以后判断这个裂纹有什么样的意义。高亨把“利贞”说成“利占”是完全不对的,而且把“利”说成是形容词,即有利的,这恐怕也是不对的。在《周易》里,“利某某”中都是作副词,它放在动词前,“利贞”应该是告诉你要去做贞卜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可以证明这样的解释,现在有些证据是可以说明的,比如说“亨”字和“享”字在《周易》的使用情况。它有47个“亨”字,用为“享”的只有3例。47个“亨”字有40个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以“元亨”或单独的“亨”字使用,而且多半都是在卦辞里,很少在爻辞里。单独的“亨”大概就是“元亨”的节省,如《否》初六、六二当中是这样。但是有3个“亨”字,像《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中的“亨”字和《否》初六等就不是一个构造,这个“亨”应该就是祭祀的意思(也可以说与“享”通用)。我们再看看《周易》里面的“享”字,只有3个例子,都是“祭祀”的意思,像《损》卦“二簋可用享”,就是你可以利用两个簋来祭祀的意思。《益》六二“王用享于帝”就是王来祭祀上帝。《益》六二“享”和《大有》九三“亨”用法应该就是一样的。这说明,高亨说“亨”和“享”就是同一个字,在某一程度上是讲得通的。然而,奇怪的是《周易》里47个“亨”字有40个都是“元亨”或者单独的“亨”字,用法与“享”似乎应该分别。
有一些《周易》写本,如马王堆帛书写本、上博楚简写本,这两个写本正好可以证明“亨”字和“享”字不一样。在马王堆帛书里,“享”与“芳”是通假字,如马王堆帛书写本《随》上六:“王用芳于西山。”如果是“亨”的意思,就写作亯,如马王堆帛书写本《随》:元亯利贞。上博楚简写本也是,如果是“享”,就写它原本的字形“享”字,如上博楚简写本《随》上六:“王用享于西山。”如果是“亨”字,就用字形“鄉”,如上博楚简写本《随》:“元鄉利贞。”所以“亨”和“享”虽然关系密切,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史亚当给我们看的哥伦比亚大学何组卜辞的“鄉”字时,我就是想到《周易》上博楚简写本的“亨”字写成“鄉”字。
《周易》的“亨”和“鄉”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亨”应该也是个验辞。“元亨”就是“占卜已经成功了”,“亨”就是“已经享受了”或“已经通了”。《周易》里传统的说法就是:“亨,通也。”“通”就是已经收到了祖先的回答,祖先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利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利贞”就是让贞人再去做一个占卜。这个说法好像是颠倒的,因为你怎么得到乾卦的卦辞,当然是要先占卜才能遇到乾卦。如果是说再去做一个占卜,这个好像又重复了。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今天要讲的,我只是想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在包山楚简、葛陵楚简到处可以看到,他们贞卜的时候是要经过两个过程,一个是先做“恒占”,但是“恒占”总是稍微有些问题,于是就要再做第一次占卜,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判断。《周易》里面应该是同样的道理:先做一个占卜,得到一个卦,然后再做一个占卜,最后决定要用哪一个爻。
“亨”字就是何组卜辞的“鄉”字,也就是《墨子·耕柱》里的“饗”字,它们是个验辞。这大概没有问题,肯定不像高亨说的那样古人要举行大享之祭,他们就会记录占卜之事,而且这也讲不通。如果把“亨”和“饗”字都说成验辞,就能把甲骨文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这样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报告到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