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会通”是永恒的文化主题
在线阅读 收藏

何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易经》,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又,系辞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见,所谓“会通”,即会合疏通之意,谓宇宙万物通过不断地碰撞交流而推陈出新,得以生生不息。“会通”正是中华文化宏赡包容、积极进取、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1452065

与“会通”相近的是“和合”。张立文教授1995年提出“和合学”。他追溯传统文献《国语·郑语》记载之“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易经》之“保合太和,乃利贞”、《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墨子》“离散不能相和合”等相关记述,结合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变迁与长期实践,面对如何应对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三大挑战所采取之文化战略而提出“和合”,认为其是指“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事物的协调与结合发展,进而达到平衡和谐的一种状态”1452066。他将“和合”的理论内涵定位为反映“和为贵”“和而不同”“协调合作”“和谐共生”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理念,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哲学方法论1452067

“会通”是在“和合”基础上的哲学概念,它不但包含了“和合”中关于化解文化冲突、弥合思想差异的理论内涵,而且更多地强调了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践性。根据“会通”原则,要达成思想文化的和谐共存,不但要增进相互理解和兼容并包,更要善于发现他者长处,并能加以利用来丰富自己,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境界1452068。因此,“会通”不是在抱残守缺、生搬硬套基础上的“和合”,而是要强调吸纳与创新,故而它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智慧。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看,会通精神体现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1452069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