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绪论
在线阅读 收藏

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打击发声器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物质遗产。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钟更是具有深厚华夏文化意义的器物,如“钟鸣鼎食”“暮鼓晨钟”。古钟曾经作为精美乐器,登于高堂之上,被视为“众乐之首”;也曾经作为神圣法器,立于庙宇之中,被奉为圣物;更是历朝历代备受重视、不可或缺的礼器。虽然名称、材质、形制、用途各异,古钟却是各种重大文化仪式中经常在场的“嘉宾”。换句话说,“无钟不成礼”,古钟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因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钟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文化的载体,古钟历经了时间的风雨、社会的变迁,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流传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它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据考古研究得知,陕西龙山文化的陶钟,距今大约五六千年,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钟。从那时开始,钟在中国经历了延续数千年的奇特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的演变和传播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古钟在其诞生之初和早期阶段是为乐钟,包含着强烈的欢乐色彩。“设钟鼓,备女乐”,其应用场合遍及各类礼乐仪式。因此,到先秦时期古钟便进化为空前发达的演奏乐器,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曾侯乙编钟的双音扁钟,则已在音律声学方面达到高妙的程度,被国外专家称为“是一个在现代音乐科学中都找不出能够与之相比的东西的巨大成就”,并认为对它的发现与研究“促成了对整个声学发展史的全部改写”1482232。但同样令人惊异的是:如此精湛的乐器制作和演奏技艺,竟于约2000年前达到高峰之后绝传,不为后人所知。也许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向等级制与大一统君权制方向的强烈转型,经历700多年,双音扁钟完全被钟声浑宏、宜于炫示君威却无法体现音乐演奏性能的圆体钟替代,形成中国古钟文化一个非常鲜明的发展断层。

古钟发展到成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法器时,它的文化蕴含更深不可测。古往今来,佛寺、道观无不悬钟,它既是佛禅苦乐人生的声音形象,也是道家阴阳易理的器物体现;而明朝的永乐大钟通体内外的23万汉梵文经咒铭文,更使古钟与宗教达到了规模空前的文化结合。古钟大大小小,千品万类,又融合了中国古代美术、书法、文学等多种艺术种类,是具有综合艺术造诣的集合体。许多古钟也一再被今人鉴定为古代科技的奇迹,从铸造工艺到声力学特性、音律成就,再到文化内涵,难以尽书。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