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没有合唱的传统,“六代乐舞”中没有合唱的记录,唐宋大曲中全无合唱的记载。戏曲、曲艺音乐中也缺乏合唱的形式。只有在民间的“一领众合”的劳动号子中,以及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有一点合唱的因素。
从19世纪引入的西方基督教唱诗活动和20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开始,西方的合唱形式开始在中国播种、发芽。1913年李叔同谱写出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标志着中国合唱创作迈过了起跑线。百年来,合唱已经在中国形成滚滚洪流、滔滔大潮。
西方合唱是在宗教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则不同:中国合唱离不开政治,往往与政治同步,乐与政通,与政俱进。百年来的中国合唱数度成为政治的工具,迷失了合唱的本体。评论中国百年合唱,不能不从政治的角度入手,又必须超脱于政治。
合唱艺术的总体特点是人声美的集中和充分的展现,通过在欧洲逐步发展起来的复调和和声手法,将人声之美呈现到极致,它是全人类共有的艺术财富。
合唱的基本要点是人性的真诚表达,是众多的人声一起合唱共通的人性——人类本性的艺术聚合。如果说独唱(艺术歌曲、抒情歌曲等)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合唱则是众多人性的集中表现。当合唱违背或离开了表现人性,合唱就走上了歪路,陷入了迷途。
百年来的中国合唱经历了几次大潮,几度辉煌壮丽,几度虚火狂滔,几度迷茫低谷,形成了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年合唱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