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跟朋友们分享一个话题:孩子的“错”,是父母的“过”。做校长10年,我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孩子在学校的问题,根子都在家庭。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从幼儿园来我这里读小学,不到一个星期问题就出来了,这个孩子从来不敢在学校上洗手间,所以就从来不敢在学校里喝水,要把那泡尿憋回家,这样就把身体憋坏了,把肾憋坏了。父母很着急找到我,发现什么问题呢?原来这个孩子跟人家上厕所的习惯不一样,旁边一定不能有人,学校里的洗手间是公共场所,哪能没有人啊?为什么怕有人在呢?他上洗手间必须把裤子脱掉,才能产生尿感,才会开始方便。
研究来研究去,发现根子在她母亲那里。这个母亲是个洁癖,很小给小孩把尿的时候,她一定要把他的裤子全脱掉,她觉得孩子把尿滴在裤子上是她绝对不能忍受的事情。习惯成自然,变成条件反射,孩子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怪癖。
母亲的洁癖变成了孩子的怪癖。中国有句话,有其母,必有其子。我做了这么多年老师,现在观其子,必知其母。我一看孩子就知道他父母是干啥的,从他的长处,知道他父母的学历怎么样,职业如何。
有一天,四年级一个班有老师教生字,教什么字呢?“麻”。“同学们,给‘麻’组个词”。有个同学快乐地举起手来,“老师,麻将”。老师觉得这个也对,但好像这个字不太高尚,也不美。再想想,“麻烦”。“哎,这个不错,你说说为什么是麻烦呢?”“哎呀,我妈天天打麻将,警察来抓她就麻烦了。”不行,这个字也不文雅,“再找一个。”“麻木。”这个不错,有点含金量,“为什么叫麻木啊?”“哎呀,你不知道,老师,我妈打麻将都打得麻木了。”又回去了。三句不离开麻将,她妈妈干什么行当的?开麻将馆的。老师很失望。“来,哪个同学举一个例,多拿点分。”有个女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好像戴着近视眼镜,“老师,麻省。”麻省理工学院是国际著名高校,是吧?能组这个词,我个人觉得她父母至少也是一个本科生,同时这个孩子为什么成高度近视啊?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我把这个归为“观其子,必知其母”。孩子在某种意义上是父母的影子和名片。
曾经有一句话说: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源自家庭,呈现于学校,破坏于社会。那么真正为人父母,中国有一个词语叫“过错”,很多事情一过就错,过错体现在哪几个地方呢?我认为是四个方面:
第一,过高的期望,造成孩子的无望;
第二,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第三,过度的赏识,带给孩子的无奈;
第四,过分的私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很多来深圳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比自己强。现在同孩子讲话经常这样说,我小时候怎么怎么样,你现在怎么怎么样,老拿自己比孩子,老拿孩子比自己。其实各位,我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吗?当时可能只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之后有一个正式工作,对吗?我们当初踏上南下列车的时候,可能压根没前景,没有人想象买所几百万元的房子。当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