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归纳起来两句话,孩子长大成人前主要向父母学习,老人暮年之际就要向子女学习。承接这两头的关键人物是在座的中青年一代。我认为这是一个只有经验教训没有理论归结、老生常谈但又能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它无法预演和彩排。
我先讲一个故事。讲的是天津静海县的魏京鹏,一个从贫民家庭走向哈佛殿堂的学生的童年经历(故事略)。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即使没有文化,也能教育孩子从小就懂事和善良,二是家境清贫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从1993年起,在我无数次给大学生讲《学会成长》的专题前,总是要提到魏京鹏成长中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而今天开场,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人的成长,是不论门第,不讲出身,没有贫富,更没有贵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起跑线。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平静对待。我不赞成关于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要说起跑线,那就是家庭教育。
孩子从出生那天开始到上学,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是漫长和愉快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归纳成三句话,六个方面。三句话就是,一项基本要求:营造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两条必须做到:家长要有良好的生活品行,开拓幼儿智慧天地。三个人生懂得:懂得责任(就是学会担当),懂得自由(其实是高境界的自我约束),懂得善良。我把老人晚年生活归纳成两句话:一是丢掉旧框框,接受新知识;二是活化老脑袋,快乐再成长。
下面先讲陪孩子长大三句话中的六个方面。
一是营造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
关于一个静字,里面有大学问。人一出生需要的就是静。从零岁开始到成人,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汉字的意思是很深刻的。静与动是相对立的。静,往往与文静、斯文、精美等有关联。动则与多动、粗鲁、粗糙相连。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静—闹—静的过程。(举例略)
尊重科学是基本面,注意方法是各有不同的。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很重要的阶段。这段时间最忌讳的是去逗、去抱。接下来是前三个月。根据科学的要求,只要是睡好,吃饱,(大家注意这里是吃饱)及时更换尿布就行,不复杂,很简单。这期间的关键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平均每天睡眠达到20个小时。目的是让他安静地睡好,通过睡眠增加大脑发育,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讲,婴儿只有通过充分睡眠才能吸收脑部的积水,帮助大脑尽快发育,这是大脑生长的黄金时间。所谓的寸金难买寸光阴放在这里说更合适,那些出生不久就过多地传手抱啊,逗啊,是不可取的。对婴儿要分阶段实行按时吃、睡、换尿布。逐渐地让小孩养成有规律的好习惯。婴儿的哭,一般不出三种原因。那就是饿了,湿了,或有不舒服的地方。如果有第四种,就是你有事无事去逗弄他,他已开始学会烦躁。但好习惯需要好环境来生成。如果不重视这一阶段的成长,用后天来校正,一是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同时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会给接下来的婴儿管理造成麻烦。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静和动。静,给人感觉是频率低,进而与少而精有关系(比方做事有条不紊)。动,给人感觉是频率高,进而总是与多而杂有关系(比如总是杂乱无章)。我们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小时候给孩子一个宁静的空间,效果会好些。要正确理解一个静字多么重要!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制造静,比如家长学会在孩子面前相对长时间地看书,或专心致志地做完一件事。陪孩子耐心地搭积木、听故事,观察一只小昆虫的行动等,它能使人变“静”,小孩逐渐形成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比其他方法要好些。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
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我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老师教的第一首儿歌就是《三轻歌》,歌词一直没有忘记。“走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不用老师告诉我,自己会留心。”歌词很简单,寓意很深刻。其实静的环境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静也是人文明行为的开始。有人问,强迫孩子静,是不是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我认为不会的。因为现在外面的世界太浮躁了。
二是家长要有良好的生活品行。
也就是树立一个良好的被模仿形象。俗话说,父亲是山,母亲是河。人之初,性本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把这些话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道理。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婴儿童年的成长环境将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走向。这其实也是“家教”、“教养”的问题。
孩子的习惯从出生那天就开始了。婴幼儿的习惯就是大人的习惯。婴幼儿四五个月的时候,就能模仿,还有短暂的记忆。这是很恐怖的事,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行为,哪怕是一点一滴都需要高度重视。
家教的教是大人无声的行为。比如我们大人做事静不下来,一有小事就争吵不休,经常大声喧哗,东西乱扔乱放,家中一片狼藉。更严重的是走没有走相,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睡没有睡相。最要命的是吃没有吃相,这时候孩子全盘照学,那就很危险。
我不太相信血统论、基因论,而在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像不像贵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通过家教养成一个人的气质、良好习惯。我们不用怨天尤人,因为三岁前的孩子学好或变坏,全在家长身上。三岁养成好习惯,接下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要扭过来就相当吃力。
要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有关教养的大问题。教养教养,重点在养,而不是教。教在前面说过,只是家长行为。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或者是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养这个东西首先来自于家庭,有人也很讲究家教,但是总把家教理解得很狭窄,周末送孩子去弹钢琴,或者让孩子背《论语》。当然从小培养一些艺术细胞和兴趣爱好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把教养简单理解为知识或某一项技能。实际上这只对了一部分。教养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形中形成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这是一个氛围,是被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平时说话谈吐粗鲁,缺乏基本涵养,孩子跟你学就不一定会有素养了。
下面是一些大家都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坏习惯。父母吵架;父母发脾气;偏心;父母失信于孩子;不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在孩子面前计算金钱得失;在客人面前指责和赞扬孩子;等等。这方面我们做大人的合格吗?是否需要学习或改进?
三是开拓幼儿智慧天地。
为什么说是智慧,而不是智力?因为智慧与智力相比,智慧更具有分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会背诵几十首唐诗或认识几百个汉字,那是不难做到的。而另一个孩子凡事都能想出比一般同龄人不一般的方法,那就很难做到。
聪明当然好,但智慧就不一般。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煮水时发现蒸汽动力原理。这些都是人类的智慧。只要你不去扼杀孩子的天性,他们都可以想象无限。
教什么学什么,还是学什么教什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孩子前途的问题。
我认为学前的儿童,家长的重心是要陪他合理地玩好,寓教于乐。通过玩儿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智慧空间。我认为学前儿童要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而不是学识字、做算术。因为去看莺飞草长,昆虫习性,四季变幻,阴晴雨雪更能促进孩子思维变化和智慧的生成。(昨天看到一个朋友关于德国幼儿园的图片,很有意思。上小学之前以玩为主,上中学后以学为主。大学就一门心思学习研究。我们正好相反,在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学习,热衷于玩。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太累了,已经失去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我是不迷信神童论的。更不相信通过五花八门的学习会造就神童。我们不否认千百万孩子中或许会有那么一两个神童和天才,所谓神童,就是聪明过人。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神童,小时候读书不太认真,但能过目不忘。现在美国做医学博士后。这是少数,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
开拓孩子的智慧空间,首先不能让他从小就有厌学情绪,一般来说,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但怎样让孩子玩好,家长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对玩不重视,甚至片面认为玩就是放养,当然放养会野性,家长要把玩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为什么有些学前学得多的孩子,上小学后成绩反倒一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杂乱无章的学前教育,造成了孩子的多动和烦躁,使得这些孩子缺乏45分钟的课堂定力。
四是懂得责任。
什么是责任?简单说就是担当、诚信、知错。不同的生长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家长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不用再说大道理。责任对孩子来说,首先就要学会诚实,敢于担当。原则问题不撒谎。这是诚实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这个角色很重要。说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的一位大婶,她是村妇,虽然没有文化,但教子有方。小毛在母亲的管教下终于成才,现已是北京名校教授。
小孩身上缺点比较多,比如说在外玩后回家吃饭不洗手,正餐不吃吃零食等。等长大后,类似的缺点就没有了。这主要是经过家长的调教,改正了缺点。余下没有改正的,久而久之就成为性格上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是人性使然。在武侠小说里,即便是江湖上数一数二的绝世高手,也有自己的命门所在。这个命门就是弱点。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江湖地位,对于自己的弱点,高手们总是隐山藏水。因为弱点实在是难改啊!凡是缺点没有人不想改的,凡是弱点没有人认为需要改的。
所以说从小养成承认错误和改正缺点的习惯很重要。一个人没有坏习惯最好,有的话,越早改越好。当然知错就改也要看时候。从小就有知错就改的习惯,长大后必将满腹经纶,为人谦逊,才学过人,能成大事;成人之后知错就改,就会修正自己的航向,能够借用别人的智慧,发点小财,图个温饱;暮年知错就改,能迷途知返,端正人生,落得个安度晚年;弥留之际想改错,那就为时已晚!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靠谱是一种比能力更需要的东西。投资要找靠谱的人。靠谱也就是诚信,有担当,不忽悠人。
五是懂得自由。
什么是懂得自由?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并让孩子从小珍惜已经获得的自由空间。也就是珍惜信任。
我有一个同事,她对孩子从小就实行契约式管理。从一年级开始,只要完成规定作业,剩余时间都可以用来玩,也就是自由支配。当然,家长会给予一些意见,比如多看些课外书籍。这个小孩终于在宽松的管理下,完成基本学业,同时又通过剩余时间多看书,上初中时知识面就很广。这样,自然而然进入良性循环的认知轨道。接下来就不用细说,应该是一路高歌。我很赞成这种做法。果然,几年后,我再次遇到那个同事,她告诉我,儿子早已毕业,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这就是自由空间与珍惜信任造就了一个高级人才。这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很多家长,很爱他的孩子,什么都可以给,就是不给自由。说作业做好可以玩,但做好了之后,又加码。或明天变相加码。
没有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而是根据望子成龙的需要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塞得满满的。这里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道理,我们是陪伴、引导孩子长大,而不是代替他们长大。
六是懂得善良。
什么是善良之心?也就是乐于助人。这也是需要从小养成的。善良本身就是给予和帮助,并不计回报。这就是一种宽厚之心和仁爱之心。善心也需要从小培养。其实这也是一种修身,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小爱劳动,知疾苦,珍惜财物,关爱他人,不斤斤计较,不贪图小便宜,等等。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一个平和的心态。然后辅以文明熏陶,善良之心就自然养成。
善良不分高低贵贱。善良基本点在于,不占有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理解富不等于贵,贫不等于不高尚,就会知道什么是善。
庄子说,“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由此可见,“贵”与“不贵”的关键在于“行”,而“行”取决于其“身”,所谓修身就是完善品行,提高人生境界。只要境界提高了,眼界也就自然提高了。
古人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善良不是为了谋求某种意义上的回报。
如果人遇到难事了,想到去行善,当然是好事,但不值得赞扬。还有一些贪赃枉法之徒,用赃款行善,甚至烧香拜佛,想得到回报,那就连门都没有。善良之心,就是最纯洁的平常之心!
刚才说的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接下来说说如何陪伴老人到老。两个阶段:65岁前的老人和65岁后的老人。两句话,一是丢掉旧框框,接受新知识;二是活化老脑袋,快乐再成长。
一是丢掉旧框框,接受新知识。
要去掉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认知和习惯,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在这个时期要抓紧丢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和处世的方式,把一些自认为是好的,其实是已过时的经验,趁自己还不糊涂的时候,赶快清理。先腾出空间,才能接受和装下新的东西。
周围的朋友常常感叹自己老了,感叹自己大不如以前。在他们身上已没有什么令人不觉一惊的进步性,但他们却自以为老了,老到除了追求名利之外,一切皆不合时宜,一切皆可放弃。
我常常问朋友,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老了呢?女生的答案差不多是有关容貌和身材;男士则觉得自己体力下降,性功能减弱。就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让心里弥散一种暮气,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周围的人,都是一种灾难。
老人不丢掉旧框框,就会钻牛角尖,有时还出不来。其实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说清楚。然而比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担;能行动;能化解;能扭转;能改变;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解释也没用。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老年人最忌讳的是抱怨。如果你抱怨世界,请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我都做了些什么?
有一个人,快到退休年龄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他决定辞职,然后到丽江租了一个小院,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一年。院中有一棵梨树,到梨树开花的时节,他就会搬一把躺椅,沏一壶茶,拿一本以前来不及读的书,喝两口茶,读几页书,有时会睡上一会儿,睡醒之后就会看见,雪白的梨花一朵朵落到他的书上。这种人属于提前清醒。
然而不管你属于哪一种人,你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可是又不知如何改变。我想原因就在于少了这样的“梨花一瞬”,你需要一段悠闲的时间,去品茶,去读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一个黄昏,看梨花如何从身边飘落。
我们不妨向“老外”学习。我认识几个丹麦的朋友,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他们经常讨论买新车,说有钱应该买一部凯迪拉克,这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牌子。他们还依然学习中文,去各国旅行,常常突发奇想,然后试图实现,再然后放弃,实在很像我们周边的年轻人。
二是活化老脑袋,快乐再成长。
这个年龄是要安定下来度晚年,不必再操心儿辈、孙辈。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为了使思维不停顿、思想不落后、行为不木讷。学习是获取一种没有功利的快乐。不妨与孩子一起来一次头脑风暴吧,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幼稚的……重点就是放下负担的快乐。
作为他们的孩子,要允许和包容老人们有任何看似天真的想法。与时俱进,对生活的热情,让你觉得和年轻人没有任何代沟,营造一种“无龄感”的生活氛围。
这其实也是一个再学习的问题。学什么?那就是新知识。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向儿辈孙辈学习都行。自我学习的途径有三个:高端的学习就是看书玩艺术;通俗的就是运用当前时髦的电子新产品;大众化的就是弹琴、唱歌、跳舞、做体操。
最后,我还是想再讲一个故事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大家已经熟睡,一对年迈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可是旅馆已经客满。
前台侍者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再去找旅馆,就将他们引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们不用再奔波了。”
老人看到整洁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要结账时,侍者却说:“不用了,因为你们住的是我的房间。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他自己在前台过了一个通宵。老人十分感动地说:“孩子,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门,转身就忘了这件事。
半年后的一天他接到一封信,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他按信中的提示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楼。原来,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位亿万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并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座大酒店。
这就是著名的希尔顿饭店和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人生无法事先规划,但可以事先准备。开场和结尾的故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正直、勇敢、智慧、善良、勇于担当,是人生的康庄大道。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只能有一个目标,就是努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纯粹的人,品格高尚的人。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成本也不高。普通的人,就是有七情六欲;纯粹的人,就是思想健康,不占有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品格高尚的人,就是把帮助别人作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来做,乐善好施,不计回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成长,去生活,必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快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