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1038~1227年)正式立国前夕创制了记录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当时称为“蕃文”,后世称为西夏文。西夏文创制后在境内广泛使用。西夏文的创制和应用是西夏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西夏文随着西夏的灭亡而逐渐消亡,明、清以降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一百年前世上竟没有一本西夏文书籍。西夏这样一个重要王朝的历史并未列入中国“正史”之中,致使有关西夏的汉文史料十分贫乏。所幸近百年来西夏文文献不断出土,给西夏研究带来转机。
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率领探险队在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发现了大批文献和文物。其中以西夏文文献最多,共有数千卷册。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长期封藏于俄国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英人斯坦因(A.Stein)、法人伯希和(P.Pelliot)、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都自中国获得数量不等的西夏文文献。
其实国内存藏的西夏文文献也很丰富。1917年宁夏灵武县知事余鼎铭修城时,于城墙内掘获出土一大批西夏文文献,多数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少部分辗转传藏于故宫博物院、甘肃、宁夏,一部分流失于日本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敦煌石窟、天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武威小西沟岘和亥母洞,内蒙古的黑水城和绿城,宁夏的贺兰县宏佛塔、贺兰山方塔以及陕西、新疆等地又陆续发现和收藏不少西夏文献。这样全国所藏总计在万面以上,皆为珍贵古籍,多以善本入藏,是西夏研究的重要资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引起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国内所藏西夏文献,过去虽进行过整理,并编制目录,进行考释,但从未系统、全面刊布出版。因这些文献分散各处并深藏密库,国内外专家查找、利用十分不便。宁夏大学在2001年将编纂、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申报为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得到批准。2004年宁夏大学、国家图书馆、甘肃五凉古籍整理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全国各地十几个部门,共同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以便利用这些文献弘扬学术。
《中国藏西夏文献》系大型系列文献丛书,将分藏各地的西夏文文献制成清晰的图片出版,提供珍贵原始文献,同时对各地文献分别以“综述”介绍,对每一文献又有“叙录”记其形制、内容。该书分北京编、宁夏编、甘肃编、内蒙古编、陕西编、金石编。北京编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藏卷;宁夏编包括宁夏博物馆藏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卷、罗雪樵藏卷;陕西编包括西安市文物局藏卷;甘肃编包括敦煌研究院藏卷、甘肃省博物馆和定西县文化馆藏卷、武威博物馆藏卷;内蒙古编包括内蒙古博物馆藏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和额济纳旗文化馆藏卷;金石编包括西夏陵残碑卷、碑刻、题记卷以及官印、符牌、钱币卷。
在笔者从事西夏研究的40多年中,对国内各地所藏西夏文文献大多数作过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此次修复和出版过程中,笔者作为总主编之一,重新进行整理和研究,又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一些心得已经注入《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综述”和“叙录”中,但由于统一体例的限制,一些对文献的认识、研究又未能在书中得到反映,现择其部分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