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真孔子”与“假孔子”: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论问题
在线阅读 收藏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圣人”。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20世纪中国,与政治风云的变幻密切相关,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大起大落。民国初年,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首的孔教会演出了一出尊孔复古的闹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及其思想遭到了非常激烈的批判。30年代,南京国民党政府掀起了第二次尊孔复古高潮。但与此同时,在思想界和学术界,反尊孔反复古的思潮也在高涨。思想领域的反复斗争,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孔子,究竟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讨论,虽然也不免受到教条主义和“左”倾思想的影响,但在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应该说讨论还是比较正常和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破四旧”和“批林批孔”,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孔子形象更受到严重的歪曲践踏。“文革”结束之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真孔子”和“假孔子”的问题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真假孔子的区别当作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的方法论。但也有的学者不赞成这种意见,认为不同时代关于孔子观念的变化,实际上是儒学或孔学的演变,亦即史学主体对史学客体(孔子)再认识的能动反映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说成是制造“假孔子”,还有什么儒学演变和历史重构?1588583

把识别真假孔子的问题,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讨论,对于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正确评价他的历史作用,有重要意义。就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言,究竟要不要区别“真孔子”和“假孔子”?区别“真孔子”和“假孔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传世文献中关于孔子事迹和思想的不实记载?如何看待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本文试图联系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