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伊万洛维奇·布哈林(1888~1938)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之一;曾任俄共(布)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以及《真理报》和《消息报》主编和苏联科学院院士。列宁称他为“党最宝贵和杰出的理论家”,“全党最喜爱的人”。布哈林在理论领域建树颇多,除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之外,在文艺批评和理论及党的文艺政策制定方面,都有不少远见卓识和贡献,同时在某些问题上也有失误和局限。
布哈林从年轻时起便喜爱文艺,对海涅、歌德、罗曼·罗兰、高尔基、叶赛宁等的思想与创作,均有所论述;曾为自己中学时代的同学,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的长篇小说《胡里奥·胡列尼托奇遇记》作序,并积极参与20年代的文学争论,发表了一些至今仍有意义和价值的讲话和报告。1934年,他在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做了《关于诗歌、诗学和苏联诗歌创作任务》的报告(至今尚未译成中文),对诗学问题,文学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及马雅可夫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等的诗歌创作,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因此,布哈林在《自传》中称自己是一位“文学工作者”,并不为过。
然而,正当布哈林年富力强之时,却于1936年被进行审查,并在1938年作为“外国间谍”和“凶手”被处以极刑。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即1988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他死后的漫长岁月里,其著述无人问津,他的名字偶尔也被提及,但仅仅是作为一个苏联的“反面教员”。这是极不公正的,现在该是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