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的“生物性别决定论”到波伏娃的“社会性别存在主义”、西苏的“社会性别后现代解构”、再到沃伦的“生态女性主义性别绿色构想”,性别问题一直是考察和研究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组织原则、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性别间的、主流和边缘的、强势和弱势群体间的平等与和谐一直以来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书选取了西双版纳哈尼族僾尼人作为研究对象,兼容了社会性别的理论基础和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和角色构成模式及其文化的特有运作方式,旨在通过翔实的田野材料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为基于妇女地位、权利、作用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性别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思考。同时,也为主流文化在宏观层面上的“性别平等”理论诉求和实践途径中存在的盲点、误区或僵化模式提供学术上的反证。
僾尼人的“磨盘双合”社会性别关系表明,男人和女人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产物,一方面蕴含着迥异的特征与特色,另一方面又彰显着融通的需求与必然。在形式上,男人和女人属于独立的性别群体,扮演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在本质上,男人和女人骨肉相连、角色互补、团结协作。僾尼文化在充分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始终奉行并实践着“对称与融合”的性别关系的整体观和全局观。“磨盘双合”的社会性别关系作为僾尼人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其精神文化领域和物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理想,更是实践行动的指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僾尼传统社会呈现出一种承认差异、尊重不同、团结与合作、携手与共赢的和谐风貌。
在僾尼社会中,父子连名、从夫居以及单边继嗣等文化特征并不是独断专行的男权的表征,也不意味着男人拥有比女人更高的地位或更多的权利,这些特征所表明的不过是在特定社会组织和结构中的一种文化运行模式。换句话说,在传统的僾尼社会中,社会性别关系没有把男女两性置于对立冲突、非此即彼的状态中,也没有只眷顾男人而忽略女人,更并没有刻意抬高男人的地位而人为抹杀女人的作用。因此,把父系制等同于男性霸权的普世性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来解释或模式化女性从属地位或受歧视状态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学理上的混乱,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实践过程中“一厢情愿”的行为。
社会性别的观念和实践作为文化和社会存在和运作的核心要件之一,没有单一不变的模式可循,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在传统僾尼社会中,性别分工惯习赋予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任务和角色定位。这种分工模式与某些文化中的自然/文化、家庭/社会、私人/公共等二分法大相径庭。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僾尼人基于家户单元之上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男人和女人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却共同承担着家庭、社会、私人、公共等领域的任务与责任。在僾尼传统文化中,“性别平等与和谐”的内涵没有局限于“同工同酬,同机会、同权利”的单一表达,其外延早已渗透至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其核心理念是:性别角色的对等、依存、互惠与和谐。这种性别模式使得男女截然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在特殊的地域里、时空中,通过特定的文化运作方式达到了理想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有效地维护着个人、群体生活的平衡,从而维持其文化特色经久不衰。
在本书的“导论”部分曾经提到性别学术研究中的一个事实,即女性研究与男性研究相分离,形成一个封闭的思维圈,既未能全面揭示女性与男性共生共长的社会事实,也未能挖掘男性与女性各自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人的存在的同一性。就如同某些哈尼族(僾尼人)的性别研究所展示的那样,单从男性的角度研究女性,女性便成为男性标准之下的弱者或劣者;单从女性的角度研究女性,女性便一跃成为男性世界的强者和勇者。在这种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的学术理论引导下,社会性别研究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一个学术怪圈。实际上,社会性别研究不应等同于妇女研究,更不应该仅以妇女作为孤立的关注对象,而应该是关照了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的综合性研究。正如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所表明的,妇女独特的性别角色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之所以得以完美呈现,离不开男性角色的支撑、补充与合作;同样,男性角色的独特经验及文化外显符号的表达,也离不开女性角色的衬托、推动和整合。社会性别研究的整体方法论取向,在当今“性别主流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