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汉·郑玄《礼记·学记》
本章在考察“师”的含义及其历史流变的基础上,引申出“师者”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并就师者与士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如果从社会的宏观视角来探讨某一群体(或阶层)的整体特征的话,那么人们首先应该回答的就是这一群体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即事物的存在对于社会整体结构的维系和变革所起的作用与功能。每个社会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通过关系网络而形成的,有的社会角色极为重要,因而在许多不同的社会类型中普遍存在,有些社会角色则只存在于某一时期(或某一形态)的社会类型之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于其担当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不同,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中长期地存在与维系,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通过对内部的社会角色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调试来适应内外环境的诸多要求。“师”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角色,其兴起与演变历程一方面深受所在共同体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社会的存续提供着其他社会群体难以取代的社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