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村庄空心化背景下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发展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30多年来,农村的年轻人中学毕业以后纷纷离开农村,农村劳动力无法再通过这一群体获得补充。老年人逐渐进入高龄阶段,也不得不退出农业生产劳动。而大量的已婚妇女滞留农村,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多数,她们主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这导致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依靠留守妇女,农业的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逐步演变成“一家两业”“男工女耕”的格局。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我国较长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劳动力的实际转移过程中,由于户籍、性别、素质、生育、家务、农村土地制度、城市住房与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农民家庭难以整体上向城市移居,因而农村女性转移的数量少,转移的成本高,绝大部分农村妇女无法彻底地脱离农村,这导致留守妇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高小贤、谭深、程绍珍、张宏宏、项丽萍、魏翠妮、蒋美华1618083等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分析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陈利、蒋美华、周矗、黄安丽、梁秀丽、毛成、周庆行1618084等比较专注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认为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和缺乏安全感,成为压在“留守妇女”心头的“三座山”。左小川、许传新、左海霞1618085等学者更多关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关系的研究。本文以课题组在甘肃省民勤县、青海省共和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和总结“男工女耕”状况下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困境,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农村妇女的行为特征、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并提出发展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实现合作社转型战略的政策建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