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阿莱夫”空间与城市的故事——上海世博空间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2010年从5月1日到10月31日的184天中,在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区域,并沿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内,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用直观的建筑场馆和不同的文化语言,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世界性主题。正如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的《上海宣言》所明确宣称的,我们如今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

如何思考我们进入的“城市时代”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世纪初,世界的城市化率只有2%。20世纪初,世界的城市化率上升到13%。进入20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50%。而乘着全球化的文明快车,21世纪的城市化率仍在持续上升……当越来越多巨型人造建筑物出现在地球表面,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二自然”,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并日益依赖人造的“第二自然”,这越来越多的计数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一个属人的世界越来越强大?还是意味着人在造物主面前越来越堕落?人类离自然、大地越来越远,因而危机四伏?在这种二元思维之外,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将都市看作最大的社会实验室,提出了充满辩证性和挑战性的“进入都市的权利”问题。或许正是我们在21世纪所面临的种种自然、世界现实以及在城市问题上持续不断的充满悖论张力的思考,促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

作为城市主题的物质承载,上海世博园显然不能被看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但当我们远远望着被四周超高、超大体量的城市建筑包围的世博场馆建筑群时,这种“包围”恰恰使得世博园呈现为与城市有关的丰富的空间隐喻。Better City,Better Life——什么是更好的城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当我们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字面意义上拆解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时,一种“更……更……”的逻辑无疑在考验着全人类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实现并不等于给我们提供一套符号清晰、按图索骥的知识体系,而在于从生命存在感上真正昭示我们出路的可能。基于此,我们不妨将上海世博空间视为一张话语网络,其间允许我们的倾听、交流及探讨。以此为前提,将200多个世博场馆看作一种对“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探讨与回应。如此,我们得以与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师们展开对话,从而进入世博的文化、思想盛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