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表征的空间隐喻(回应)
在线阅读 收藏

英国地理学者麦克·克朗说:“文化决不能游离于经济关系之外或只作为经济关系的派生物。……文化应该被视为与特定地区和历史时期相关联众多的规范、行为和期待所构成的复合体。这样,文化就被认为是特定的地区结构的互动。”1652226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京祥和邓化媛合作完成的论文《空间生产中的城市消费空间塑造》(以下简称“张文”)提出所谓的“风貌型消费空间”,其形成动因也应该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或者说是商业驱动,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语境,这一语境背后所引发的审美和道德批判或许更为复杂。探究这种语境,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运作的某些特质。

“风貌型消费空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原因很简单,没有现代化的进程,就不会有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及其背后无所不在的资本的力量,这些力量一方面会冲击传统和历史,另一方面又会整合传统和历史为自己所用。这正是理性的现代性(或者说是“启蒙现代性”)的巨大力量。但是,现代性愈是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愈发会引起“文化现代性”(或者说是审美现代性)的反抗,文化现代性认为理性(启蒙)现代性一方面使人类丧失了许多前现代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包括十足的“反人性”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性的张力,或者文化矛盾。1652227

这种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都市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在旧城改造、古迹保护、历史空间风貌的保存等方面。而现代性进程造就的社会分工体系又导致不同的社会权力阶层从各自的社会分工立场出发发表不同话语,每一种话语都力图证明自己社会运作的合法性,进而达到阿尔都塞所谓的“询唤”效应——公众对某种权力话语的认可甚至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文”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话语,即我们在文中能看到作者明显的“文化现代性”批判情怀。这类话语还有很多——历史学家、古建筑保护学者、文化研究学者等大多持有这种立场。但不容忽视的是,关于“风貌型消费空间”,除了知识分子的话语之外,还有(甚至更有力量)政治和经济的话语,他们也各自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询唤”机制,即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也能够获得社会相应阶层的认同。如能综合这两套话语,对都市空间中风貌型消费空间的理解或许会更为全面和深刻。笔者将以上海“新天地”为主要案例来说明这个命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