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个案讨论室
在线阅读 收藏

学校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面对许多“应该”、“不应该”的两难选择,还经常遇到计划之外的情况。社工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充满疑惑和挑战的情境呢?我们邀请几位资深的学校社工督导为我们逐一解答。

情境一:

班主任和社工商定了开始对案主进行辅导的时间。班主任老师在当天下午的课堂上宣布下课后案主要到辅导室找社工。结果,预约时间过了十分钟,案主还没有到。社工就到案主的课室找他。班主任一看到社工,就当着全班同学要案主跟社工去辅导室。案主当场表现得很惊讶,很不情愿地跟社工到了辅导室。

问题:

第一次见面时,案主迟到10分钟,社工应该直接到课室找案主吗?社工在接案和安排见面的环节,有哪些地方能够做得更好从而避免案主、老师、社工三方出现如案例所述的尴尬情况?

面见迟到是需要了解的,保障案主安全,以避免案主到社工室的路程发生意外。是否直接往课室找案主?可根据校方一贯的做法。既然是班主任转介,又是在班主任课堂面见学生,社工可预先在上课前邀请班主任将学生带到社工室。

情境二:

在辅导的中期,社工和案主已经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社工正尝试协助案主提升自我形象,增加自信。在面见初期,案主向社工提出一个请求,对话如下:

案主:社工姐姐,你可不可以帮我租一张光盘啊?《哈里波特2》的,我给你5毛钱。

社工:你觉得这样子好吗?如果你的成绩有进步了,我就帮你租。

案主:(很不乐意,站起来走来走去)那要怎样才行?

社工:如果这个星期,你把所有作业都按时完成了,我就帮你租。

案主:我一直都有做作业啊,全都已做完,只是做得不好而已。

社工:那我们就要把作业做好啊。你平时的作业拿什么成绩?A还是B?

案主:C 和D(很害羞)

社工:那我们就看看下星期能不能努力拿一次A,好吗?

案主:(低头蹲下,沉默不语)那是不可能的。

社工:只要一次就行了。我们尝试一下,好吗?能拿多少个A就租多少张光盘。

案主:我试过了!我有一次全对,可是都没有A啊!(有点不耐烦)

社工:或者那是老师疏忽,我们再试一次,好不好?

案主:(站起来)我不用你去租了!

社工:给我一个面子,先试一下嘛。

案主:(扁嘴)试过了

社工:你尝试了几次?

案主:两次

社工:那两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案主:最好就是B和B+

社工:那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

案主:(沉默)

社工:给我一个面子,再试一次好不好?

案主:我也想啊,可是真的不行啊。我试过几次,一个都没有做错,可是结果还是C和D。

问题:

1.在情境二中,社工提出了“如果案主有进步就帮他借”,这是社工与案主之间的交易,还是在运用行为治疗中的奖励机制?两者的区别在哪里?社工在运用奖励机制时应该注意什么?

督导1:这不是奖励措施!这是交易!

督导2:社工应尽量避免与案主有任何利益交易,这是工作操守。奖励机制运作前,要掌握奖励的目的,设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此外,社工需留意奖励机制并不是满足案主的物资需要,而是促进案主的成长。

2.对社工要求案主拿A的做法,您有什么意见呢?

督导1:社工有否了解案主能力,由CD转为A是否这么容易?不要把社工自己的能力放在案主身上。在案主表示试过全对却拿不到A时社工应先反映案主的失望感受,而不应将责任推卸在老师身上。

这个片段中,社工在不断向案主施压。为什么社工一定要案主拿A?从案主的表现可以看出,案主已被社工迫到失去动力。

要注意社工说“给我一个面子,再试一次”这句话。社工不应将案主努力进步的动机建立在讨好社工身上!

督导2:社工与案主之间是辅导的工作关系,目的为促进案主的个人成长,故应避免案主将动机建立在讨好社工上。

情境三:

到了个案的后期,个案目标已基本达到,案主逐渐变得开朗,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和班主任的关系也得到改善。但是他仍然经常哭泣,特别是和同学闹小矛盾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案主都习惯用哭泣来表达情绪。这时实习社工的实习期也即将结束,因此实习社工准备结案。在最后一次的面谈时,案主却向社工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秘密:

案主:其实,来的那个不是我妈妈,我妈妈已经死了,得的是白血病,来的那个是我伯娘。

社工:哦,原来是这样……

案主:其实很搞笑的,她3月生了我,4月就死了

社工:那现在是爸爸、伯伯和伯娘跟你一起住?

案主:爸爸,他是回自己家里住。

社工:那爸爸会来看你吗?

案主:会的,他经常过来找我伯伯要钱。

社工:你的情况跟老师说过吗?

案主:没有。我只想告诉你。

社工:哦。妈妈去世了,你有什么感觉啊?

案主:不好。一出生就见不到妈妈了,我都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

社工:见不到妈妈真是很难过的,也很遗憾。

案主:还有痛苦。见不到妈妈,只有我和爸爸,这样不算是一个家了。

社工:妈妈对一个家来说真的很重要。但是,爸爸和你还是一家人啊。

案主:他不好,你看到肯定很讨厌他。

社工:听起来,你好像不是很喜欢爸爸。

案主:肯定啦……(沉默)姐姐,我想问你,有妈妈的感觉是怎样的?

社工:嗯,我是跟妈妈住在一起的,她很关心我。可是爸爸不跟我们住在一起了。现在我读大学,也不在家里住。所以,一年也只是看到爸爸妈妈几次而已。

案主:可是你想见的时候就可以见啊。而且我妈妈是不会回来的,她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问题:

1.请点评情境三中实习社工的回应和技巧的运用。

督导1:当社工回应案主“只有我和爸爸就不是一家人”的时候,社工不适宜做解释,只需要反映案主的感受。

2.社工应不应该把小生的家庭情况如实反映给校方?

督导2:社工应:

(1)衡量把案主的家庭情况告知校方对其辅导进展的帮助;

(2)与案主讨论告知校方的利与弊;

(3)了解案主不想告诉校方的原因;

(4)若彼此认同告知校方的益处,便劝导案主把事情反映给校方。

3.社工应该如何结案?如何转介?

督导3:社工需与案主评估个案关系的进展及目标达成情况,并知会案主社工未能继续跟进个案。在结案前,社工应衡量案主是否有“潜在危机”还需要有跟进,或案主是否表示仍需要有跟进。若有需要,但校内未有其他专业社工、心理咨询老师,在获得案主同意下,转介往小区上其他有关机构。

4.最后一段对话记录社工并没有完成,当案主说“她永远不回来了”之后,社工怎样回应?这节谈话应该怎样结束?

督导4:了解案主说:“她永远不回来了”的意思,背后的感受;用同理心去响应案主的感受,并处理其负面情绪。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