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闾小波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项目批准号为04BZZ010),最终成果为专著《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课题组成员有刘庆乐、熊秋良、祝天智等。

该成果主要内容是对1840~1949年间民主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流变作全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期,进入20世纪民主观念开始发生流变,出现了不同的民主观念,或对民主作出不同的理解,此种流变一直延续到1949年。民主观念的生成与流变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大。

该成果属于观念史的研究领域。与西方相比,观念史的研究在中国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学术积累有限。观念史的研究于20世纪前半期才在美国出现,起初强调的是对一些伟大作家的经典文本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人类各种观念的演变,这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洛夫乔伊(ArthurOnckenLovejoy,1873~1962)为代表。自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剑桥学派”的崛起,“历史语境主义”受到追捧。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Q.Skinner)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和知识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该成果在研究近代中国民主观念时,兼容这两种研究方法,但更侧重对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历史语境”与观念史演变互动关系的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非常独特,且变化的速率太快。

在研究中,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当然不可或缺。中国学界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研究已有较多的学术积累,但以往相关的研究者(多为史学工作者)大多运用史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史实与史料的辨析及相关文本的梳理,而此项研究在充分运用史学方法的同时,尽可能吸收西方政治思想史及当代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一个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来透视民主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与演变,力求对该主题作出更为深刻与合理的解释。

前近代的中国是否存在民主观念的遗产?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什么关系?自19世纪末就有不同的看法,当下学界也是见仁见智。该成果分别从学理、文献及经验(制度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论是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价值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从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来看,可粗疏地分为五个阶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