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为什么关注老子,喜欢老子,甚至运用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在大学里面开了一门课,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在教学过程中,我实行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人家考试是闭卷,我就开卷,人家限定题目,我就任选,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交上来的考卷里面有24篇选了道家范围的东西,说白了,主要就是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24篇在全部考卷里面占了80%。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是不是老子、庄子的文章比较多,容易抄,现在不是时兴网上偷懒吗?天下文章一大抄。但往深处一想,不对啊。讲儒家的文章,讲孔子的文章、讲孟子的文章更多,为什么大家不写?
后来我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说明现在中国人,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研究生都活得太累了,从很小开始就争取上好的幼儿园,然后竞争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重点大学,到了大学之后又要为找工作、以后到海外发展寻找出路打基础,所以又去考英语四级、六级,还要考计算机等等。各种证书本子越多越好。所以精神这根弦绷得非常紧,整天都在为名利奋斗。
社会是要有欲望的,有欲望、有动力社会才能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这里还有一些缺陷,就是太紧张,太累了。大家想松弛,到哪里去找松弛?可能动漫可以,听流行歌曲也可以,但是有的人就喜欢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里面最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特别是道家的祖师爷老子的那些学说,实际上就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精神上的慰藉。大家都想寻找避风港,这个时候从老子那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现在许多流传的话,实际上跟老子的那种学术精神是一致的。比如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摊上、文物店里面最畅销的墨宝往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就是“吃亏是福”。
这些东西实际上和老子的哲学,道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吻合,所以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教。”他还说过:“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大半。”他这个观点是不是能够完全成立,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确实说出来一些真理。大家都要在文化里面找,道家确实是最合适的对象,中国的文化,非常丰富,诸子百家都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儒家、法家都有长处,但是相比而言,儒家显得太迂腐,有时候太虚伪,有些话说得好听,实际上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所以司马迁讲,“迂远而阔于事情”。法家很管用,如商鞅变法,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法家太残忍、太刻薄、六亲不认,所以这个东西也不是缓解人紧张情绪的东西。墨家好不好?墨家非常好,不过太天真,墨家有时候像一首歌唱的一样,“让世界充满爱”。哪里有这么天真浪漫的事情?实际上人人都有计算之心,哪里做得到“兼相爱,交相利”?兵家也是很管用的学问,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太阴损,你看36计,不是“瞒天过海”就是“借刀杀人”,要么就是“趁火打劫”。如果完全推广开来的话,那就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我觉得这个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用孙子兵法,结果是人人都变成小人了。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是一方良药。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谁也不能救我们,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最好的东西就是道家,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老子和道家。分几个小问题,第一个是道家的起源。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道家有它的传统。它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道家和我们中国古代的隐士(不是后来的隐士,那些都是假隐士,当时都是真隐士)。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他就跑到河边,把耳朵洗洗。这当然是后世的追溯,但是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里面有一篇是《考槃》,前面几句是:“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可以唱,他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悠闲自在,并且表示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关于隐士生活状态的最早记载。
到了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隐士。孔子为了推销他的学说、他的理想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这种人当时非常多。孔子的态度当然是很不以为然,他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对孔子也是瞧不起,说他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他们是隐士群体,这些群体生活在哪里?都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都是小国家,在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和安徽的北部这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地带,这个地方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管不了,这个地方是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可以胡思乱想,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道家诞生具备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但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结果使得他们很失落,特别是原来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所以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看惯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自己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道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他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给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经费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他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不一致,所以他觉得难以为继,所以就出关去。总之,老子原来是当官的,虽然是一个清贫没油水的官,但毕竟是官。
庄子也是当过官的,最早当过漆园吏,相当于养殖基地的主任、种植农场的场长。后来他不当了,因为这个官太小了,他每天跑前跑后,上级部门老是要来考核,一会儿填报表、一下子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可是庄子还有一个机会当大官,特别大的官,人家是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也不愿意去,大官也不好当,“伴君如伴虎”,整天生活在刀光剑影的恐惧之中,说完就完了。所以他觉得宰相这个官大是大,权力大,但权力大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大。所以他也不愿意当。庄子想当的就是不大不小的中号官。中号官比较好,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是时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他最后干脆就不当了。这样一来,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庄子不当官之后,他的生活原则也有特点,他叫做游世,怎么个游世法呢?就是游戏人间,就像叶倩文的歌,“谁也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他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意思是我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心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愤世嫉俗兼以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嵇康处世不行,在那里“薄汤、武而非周公”,得罪了别人,结果被司马昭给杀了。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当时时代文化的要求,道家属于失意的人群,但是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贵族,当时知识都在他们那,他们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来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进行认识,特别是对生存的方式进行了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它的学说精华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不然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写书呢?老子也好,庄子也好,都是有书留下来的,这说明他们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所以后来形成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的起源。
我们再说它的分化。道家和任何学派一样,都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最早当然是老子,老子之后就按两条线发展。
一条线是南道,代表人物就是庄子,他把老子对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更加彻底地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指的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但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是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比如说窦太后,我们都看过《汉武大帝》,知道那时候太后比汉武帝还厉害。北道的叙述在哪个地方有最集中的体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面有几句话就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看这就不是正宗的道家,是戴着道家的帽子和面具来做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我们还是回到对老子本人的认识。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表明老子这个人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司马迁这个时候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这个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者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老头子的意思,后来就变成他的名字了。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有老莱子这个人。他活了100多岁,他很孝顺,尽管自己年纪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然后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这也就是“戏彩娱亲”的出处。这个人也算是老子。还有一个老子就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这是第三个老子。但是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尽管他写三个老子,但是他重点写第一个老子,把后面两个老子一笔带过,说明司马迁是把老聃看成了正宗的老子。
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20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个很厉害是胡适,另外一个也很了不得,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而且是超级粉丝。支持胡适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很遗憾当时没有电视,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红火。
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显著特色,叫做5000字的文化,老子《道德经》是5000个字,《孙子兵法》也是5000多字,《周易》也是5000字左右,《论语》稍微多一点,但同样不过15000字而已。这5000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论文起码得30000个字。这说明什么问题?几部5000字的书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根基所在。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先秦时期书写在简帛上,材料珍贵,所以作者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精彩。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东西就差一个层次了。到了郭沫若、鲁迅用毛笔写作的时代,又比苏东坡时代差很多。像我这个时代用圆珠笔、钢笔写作,东西就更加差了。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水平似乎更提不上台面。也就是说,书写工具越进步,人的智商越退化,写出来的东西越水。现在的文章很多,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但是这5000字可了不得,而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穿什么衣服你都觉得好,你穿西装觉得舒服,穿牛仔裤也觉得很好,不管穿什么都好,这是“美其服”。不管吃什么,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还是吃面都好,这就是“甘其食”。可有位先生却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这位先生说的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另外,对老子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刚才主持人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应该说这样解释也通。5000字,怎么读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自己的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第一部分还有一个小问题要讲一下,就是《老子》这本书里面的四大板块。“四大板块”,是不应该这么说的。为什么?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是现在没有办法,为了讲课方便,为了理解容易,就往往列出板块,分清条目。
第一板块就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所以他的思想里面非常多的内容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我们的感官是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是加上去的,他是讲不清楚的。但是为了方便,我称之为道,这个道是勉强说的。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谈道的来历,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是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承载在每一粒灰尘当中,道又大到承载在天地宇宙之间。大可以无限,小也可以到微观。自然界那种沧海桑田的变化,社会上国家的兴衰存亡,个体的生老病死,在这里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描绘的道是什么样的东西,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就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西方政治学术完善的影响一样,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都是神学的东西,比如说天人感应,只有道把中国真正的哲学概括出来,这是标志。
第二就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只有难的存在,才能看到易的可贵,只有长的存在,才能看到短的特征。同时,老子认为这种对立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变化的。所以他说事物都在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走向反面,所谓量变到质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意思就是富贵不要紧,但是不要骄傲,否则就会自取其咎。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个板块的内容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老子为什么被统治者喜欢?就在于其揭示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弱者道之用,表面上是柔弱的,但是最后柔弱是可以打败刚强的。这里讲得很多,比如说老子喜欢用水来作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什么意思?真正能打败最坚强的事物的,恰恰是水,水才是最厉害的。日常生活里面,水滴穿石,再硬的石头水也可以穿透,表面上最柔弱,实际上最坚强。所以说“进道若退”。
第四个组成部分就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会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种种的制度来了,措施也来了,弄得很复杂,结果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清心寡欲,一切无为。吃什么、住什么都满足,最后落实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我们做到了,现在大家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们彼此都不认识。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老子的人生智慧,我觉得这在今天非常有价值。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可以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
一个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在老子看来,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自然的状态是什么?你就依从它去生活,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行去改变它、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也不要以你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别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因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办事,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强迫大家做事,老子认为这是很不应该的。表面上动物吃草,人吃动物的肉是很残忍的,但是它确实反映了一种自然的本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物链如果被切断,这个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孝敬父母、关怀下一代是人的本性,用不着用这种孝、慈去重新搞一套,说得轻一点这是画蛇添足,说得重一点这是多此一举。
老子强调:生活应该是返璞归真,木头里面的精,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朴。所以他强调以自然界的规律去对待它,在日常生活中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他强调“甘其食、美其服”,不要强求意志的改变,这是老子的自然主义的精神,这种东西贯彻在老子的思想里,就是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来办事,即不要用有为而要用无为的手段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更加不要妄为,因为有为有时候会妄为,有时候会乱来。一切都要做到因势利导,一切都要符合自然。
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事先给它规定模式,这是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的。我看过一篇文章,讲中美的教育观念不同,美国的学生是学什么然后考什么。中国人怎么学呢?是考什么然后学什么。考什么先定一个方法、价值,然后强迫你去学、教你怎么做。这就是考什么学什么。所以我们的儿童、我们的中学生年轻时大多是天才,都是国际数学竞赛金牌、银牌的得主,但到最后诺贝尔奖都是花落他家。是华人不能得奖吗?不见得,朱利文、李远哲、李政道、丁肇中不也得了?无非是大陆人没得而已。可见问题出在大陆的教育体制违背自然、拔苗助长。
建设好的大学,这是强行定下来的目标,口号是十年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现在北大、清华,还没有进一流呢。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一挑战,还仅仅是招生环节的挑战,就有变成国内二流之虞,且不要说世界一流了。世界一流不是你自己封的,不是订目标来做的,所以现在许多真正有水平的教授不愿意做工程,我们的学术研究叫工程,清史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是设计好了你去做,而不是按照科研自身的规律来做。比如说科研,我有三年一篇文章都没有写,都在读书找资料,但是后三年我写了很多文章并且都发表了,这考核怎么做?按前三年的情况,你考核不合格,你教授就下岗了,或者是降为副教授了,你说这样能真正搞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来吗?这是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是和老子的自然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中国人口头上很尊重辩证法,但是真正做起来最不尊重辩证法,完全是人为的、主观的设定。所以我觉得老子说的自然精神很重要,他的所有理论和观点都是从自然精神派生出来的。
四项原则:第一,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独立思辨的态度,要有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人云亦云很糟糕。如果没有这一点,这个社会不会发展,只会原地踏步。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你可以说他看得不对,但是你不能批判他独到的眼光。老子最恨的就是无为的对立面有为,因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妄为就是胡作非为乱来。人们最害怕的是道德虚伪,这一点老子看到了。
老子和庄子不同,老子很多思想是关于治国的,他主张治理,他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鱼是要吃的,也就是国家是要治理的,但是要讲究技巧,不能说把鱼放进去之后随便地翻,把鱼都翻烂了,所以要小心翼翼,尽量不要干涉它,让它自己熟。所以老子最讨厌社会上那些漂亮的名词和说法,他和儒家是不对头的。他没有把法家放在眼里,主要的对手是儒家,儒家主要讲礼义,老子对礼评价最低,他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说这个社会既不忠,又不讲诚信是动乱的根源,你越强调规章制度的时候、越说和睦诚信的时候,往往是这个社会最不讲规章、制度的时候,最不和睦诚信的时候。所以他说了,老百姓难管理是上面导致的,上面的人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主张、后天一个法律,弄得人家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他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法律越来越多,道德反而销声匿迹了。就像美国人打反恐战争,现在恐怖是越来越多,之前是中东,现在是很多地方都搞。
老子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印象很深刻,“大道废,有仁义”,破坏了自然,才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比如说母子、父子、兄弟大家不和睦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提倡孝道、提倡尊老爱幼,然后“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社会才会出忠臣,岳飞出现的那个时候,正是赵构这样的投降派和秦桧那样的恶人当道。在唐太宗贞观之治这样的时期,就不会出现岳飞这样的人。
所以老子说得很深刻:一个社会越是提倡什么,或者说越是宣传什么的时候,正好说明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这个东西。这是老子独到的见解,他讲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意思是真正的大象是没有影子的象,无边的象,可以积小,同时也可以积大。我想老子对这个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我们有时候就是被虚伪、造假的东西所迷惑、所干扰。
东汉时期最提倡孝,每个皇上的谥号都要有孝,比如说孝文帝、孝武帝,统治者提倡名教、道学,往往成了伪名教、假道学。孝道做得最好的人实际上并不孝,那当然是假孝。有一个人偷人家的东西,被人家发现了,他就开始逃,追上以后,小偷以为要被痛打一顿,那个人却说,老兄,你偷的东西不多,你没有发现我们家还有许多好东西,现在我给你送过来了。这看似是对盗贼的宽容,但实际上是沽名钓誉,可是那个人居然还成了典型,成了东汉王朝上下学习的榜样。因为被人家偷了,还送人家东西这样的道德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而且也没有理由达到。
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我认为按照老子的标准、老子的批判精神也应该质疑和否定,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是应该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不要过分,他父亲死了,他也不奔丧,他老婆生孩子,也说是工作忙离不开。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爱惜、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关怀,那他爱工作完全是装出来的。连一个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他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他肯定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所以说这种假道学我们不应该提倡。老子的批判精神有时候使我们清醒,对有些人的做法、表现可以打一个问号,如果社会提倡正气的话,也该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虚假。显而易见,老子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肯定的。
第二个原则就是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第一,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就是说长和短是对立的,高和下是对立的,前和后是对立的。第二,他讲一切都在变。第三,他讲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好的一面。所以利和害是两个方面,有利必有弊,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
有一句成语我们非常熟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一个老人丢了马,有人去安慰他,他说,这不见得是件坏事。过两天,公马把母马给勾引过来了。人们又来庆贺他,他却说,这未必是好事。后来他儿子骑马的时候掉下来了,摔断了腿。人们又过来慰问,他说,这也未必是坏事。再后来打仗征兵,他儿子因为是残废,不用去,结果去的人全部死掉了,而他儿子就活了命,逃过一劫。
可见,你要争取其中一个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最典型的是洋务运动,我们觉得斗不过人家,我们就学人家的船坚炮利,不去学西方的近代制度和近代思想。张之洞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这个路子。甲午海战说明什么问题?光学技术是不行的,因为西方的先进技术是建立在先进的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基础上的。你要么就都学,要么都不学。
甲午海战中我们的军舰比日本的多,我们的炮口比日本的大,但日本的军舰速度比较快,另外他们的炮也射得快。双方各有优势,这样,打下来应该是平手吧。但是事实证明我们打不过人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人家日本的军舰可一艘都没有给打沉。关于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据说有一个生动的情节,就是在沉下去的时候,他有一个宠物狗咬住他的衣服不让他沉下海去,他把爱犬按下去,狗也死了,他也死了。一个军舰的舰长,怎么打仗的时候还带狗啊?所以说这是有问题的。战前日本人观察过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军队是可以被打败的,凭什么?凭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军队硬件不错,软件还有问题。什么细节?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军舰上面都挂着大裤衩,这一点说明军队没有真正备战的意思,所以有一本书讲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军队的面貌。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清朝是腐朽的朝廷,是慈禧太后统治的,这么多的军舰也打不了胜仗。所以今天讲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比如说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坏处,就是破坏生态、破坏环境,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我们一部分人是富起来了,但是这往往是以牺牲了相当大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前提的。我们在引进许多的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有弊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总之,老子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要把利和害作为一个共同体统筹对待。
第三个原则就是适度的原则。儒家叫中庸之道,道家没有中庸这个词,但是精神上是互通的。少私寡欲,老子的本意是“私”的成分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要相当的寡。并不是说欲望和利益必须全部排斥,他所说的就是要掌握一个度,降低到不影响别人,而自己健康发展的境地。
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求全,什么都要求全,要做到圆满。药里面有十全大补酒,九全就不行。宴席是满汉全席,全是好东西,讲究全胜战略。但一味求全也会有弊端,求万全就会投鼠忌器,就会优柔寡断,就会患得患失,就会瞻前顾后,这样的话你就会丧失机会。许多问题上,往往要求面面俱到,竞争上要做到通吃不漏。什么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独吞,人才上要做到求全责备,这是我们思想上的误区。老子的观点正好帮助我们纠正这种误区。
老子说缺的东西、少的东西往往是完整的,表面上是弯曲的,实际上是直的;表面上是空的,实际上是满的;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新的。在现实当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女同志的衣服一放三年,如果再穿出去,就过时了,是旧的了;但再放一段时间,又成了新的了。如30年代的旗袍,现在看又时尚了。最有趣的是那句广告词:“多则惑,少则明,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男装。”这句话正与老子“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候就是要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突出重点。
我老是想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像人到中年这样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对孩子来说要做好父亲,对妻子来说要做好丈夫,对父母来说要做好儿子,到单位里面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遵纪守法,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七好、八好、九好,这么一来就完了,什么都想做好,面面俱到,结果活得非常累。坏人就好办了,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去做,结果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子讲这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有时候男的非常优秀,个子1.8米,单位是外资公司,月薪是几千、几万。女孩子愿意和他好的太多了,他挑花了眼,多则惑嘛,一拖就变成钻石王老五了。少则得,反正人也普通,不会有太多的选择,看对方差不离就行了,结果娶妻生子,过上温馨的家庭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老子的哲学也经常被用上。如女同志都比较勤劳节俭,易拉罐、汽水瓶都收起来,要卖给收废品的。我说这个东西不能收,你要学学老子,捡破烂的人就是靠这些东西生活,如果他们捡不到东西,维持不了生计的话,走投无路,就会去抢劫。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小的时候听老人讲《三国演义》,说周瑜是一步三计,诸葛亮是三步一计,但最终一步三计的玩不过三步一计的,就是因为周瑜是多则惑,诸葛亮是少则得。
第四个原则就是柔弱原则。柔弱原则非常重要,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要欲擒故纵,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当他没有太强大的实力的时候,韬光养晦,装孙子。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社会上很多的说法都与老子这一原则相吻合,比如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谗必随之”。又比如说,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作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当两个副局长都争着当正局长的时候,第三个不争的人往往渔翁得利。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和谐理想。我觉得道家、儒家都讲和,中国讲和谐社会,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和谐就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但是道家比儒家还要高明。道家讲三个和:第一就是人与自然之和,天人之和;第二个就是人际之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三个就是个人的身心之和。
这实际上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包容性。和谐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宽容。所以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能耐再大也不能包打天下。所以道家文化里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江河不择溪流故能成其深,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高。
道家的包容性很重要,越是地位高,越是有钱的,越是低姿态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所以这与孟子的观点也刚好实现了统一,孟子的观点就是人才有两种:一个是贤者,贤者就是品质比较好,但是能力比较差,就让他们进人大、进政协,他们的道德可以做楷模;还有一种是能者,他们的能力非常大,但是他们有毛病,你就让他们去当局长、当主任。这叫做“尊贤使能”,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可见老子和儒家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老子强调的是没有完全没有用的人和物。所以他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塔顶必须有塔基,贵人是靠大多数老百姓给你捧上去的。所以我觉得和谐首先是包容。
第二个老子强调和谐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就是从道的自然状态讲,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要承认它们的差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没有一种统一的衡量方法,而是自我感受、自我感觉,不能强求一律。我们在北京看到最幸福的人不是那些当官的,当官的太忙了;也不是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一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爷,夏天的时候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逛逛公园遛遛鸟,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老子是特别强调差异性的,这是和谐的第二个层次。
和谐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核心的层次,老子认为要有平衡性。差异是应该承认有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问题,所以老子也讲治国,他讲过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天之道就好像拉弓,高者抑之,低者仰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意思就是东西多了拿一点出来,东西不足则要设法加点进去予以补充,他强调要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老子这种平衡观里面包含了超越、制衡的理论,意思就是说第一要抑制你权力过大,第二是抑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太大,如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话,这个社会肯定不是和谐的社会。老子认为,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合理,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成就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和谐。所以老子的学说表面上是一种纯粹的哲学理论,但包含非常丰富的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往大的方面看可以治国,往小的方面看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大家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所以我觉得他讲的许多东西至少有两条可以强调一下:一个就是对欲望有所节制,特别对贪欲要抑制。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屈辱,知道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所以他强调,你一定要知道满足。因为当你有1000万的时候,你就想有2000万。其实,1000万也好、2000万也好,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数字的概念,因为你用不了这么多,你也花不了这么多,在银行账户里面由2字变成了3字,后面再加一大串零而已。就是这样的概念。
另一个是要未雨绸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老子的话,3000年里,不光是很好的哲学文章,也是很好的文学文章。用老子的这种智慧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你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和高明,用最清醒的头脑,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更好地生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