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我想分成几个部分来讲:第一,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儒?什么叫儒家?儒家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二,我想讲儒家文化的特点。第三,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第四,儒家的修身之术。第五,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什么叫儒?什么叫儒家?儒家的重要性又是什么?
“儒”这个词过去有很多解释,现在我们一般说的“儒”,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是指读书人。在孔子时代,儒还不能简单地说是读书人。儒是什么?我分析,儒是一个职业,从事礼仪方面的职业。
儒家是什么?这得从儒来谈起。儒有低级儒,有高级儒。低级儒干简单工作,高级儒主持整体协调,处理一些危机,化解危机。高级儒的知识非常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应对危机的能力非常强。但是出了事高级儒首先要承担责任。孔子干过高级儒,他的学生也干过高级儒。儒还分成小人儒和君子儒。对小人儒和君子儒,也有不同的解释。小人儒从事礼仪方面的活动,就是想挣钱;君子儒就不一样,他们对古代的文明、古代的礼仪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的思考,整理、提炼、概括,然后创造自己的思想。什么思想?哲学思想、法律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伦理思想和一些社会学的思想。他概括出这些思想,想改造社会。每一个儒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有的儒是希望接近统治者,接近贵族,能够到他的身边影响他,给他当谋士、当助手。还有些儒想能不能钻进官僚队伍,直接掌握一份权力,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劳动人民做些好事,能够化解一些矛盾,能够让那些贵族收敛一些。总之他们想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并不是为了投机钻营,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能够过好的生活,而是为社会、为人民,这些人是君子儒。这些君子儒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文化派别,就是儒家。孔子是这个文化派别的首领、创始人。
下面讲第一部分的第二个小问题,儒家的重要性。今天很多人说,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应该宣扬儒家,继承儒家。很多人把它抬得很高,强调它很重要。我也认为儒家非常重要,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儒家的重要。
第一,儒家在中国2000多年里,一直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可能有人说,儒家文化占据主流地位,这是统治者提倡的,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地位才高。这种说法太简单,固然君主提倡,但是不能说君主提倡的东西就能占据主流。中国历史上君主提倡的文化不止儒家,君主也提倡过佛教,也提倡过道教,但是佛教和道教却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能够成为主流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统治者的提倡。应该说,它在中国能够成为主流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选择,加上统治者提倡,所以才能成为主流文化。
第二,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文化轴心或者叫文明轴心的概念。对文明轴心有另一种看法。什么样的区域才算文明轴心呢?我想它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地区的文化应该是原生性的;第二,这个地区的文化对周围的文化应该具有同化作用。哪些是文明轴心、哪些是文明古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古希腊也算一个。但是这几大文明轴心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这个文明轴心生命力最强。你看印度古代的文化,现在有很多中断。比如佛教,印度是发源地。佛教在印度没有了,灭了。婆罗门教虽然没有灭亡,但传递下来的不完整,残缺不全。我们看古埃及,古代的埃及人都没有了,已经融合到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当中,跟现在的埃及人不是一回事。现在的埃及人是阿拉伯人、一些非洲人、欧洲人融合的产物。古埃及的思想、宗教没有了。古代埃及没有基督教,可是后来的埃及一度成为基督教的世界。古代埃及没有伊斯兰教,现在埃及成为伊斯兰教的世界。巴比伦也是一样。那么,希腊怎么样?希腊文化光辉灿烂,影响非常大,至今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希腊文化曾经中断过。后来,到了近代,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希腊文化才得到复兴。这几大文明轴心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没有消灭的是中国。中国在历史上战争也很多,周围的冲突也很多。但是这个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跟中国发生过文化冲突,西方资本主义的打入使其确实衰落过一段,但是很快就振奋起来了。现在从趋势上看,正在复兴,影响越来越大。总的来说,这个文明是延续下来了,没有灭,没有中断,反而在继续发展,继续上升。为什么中华这个文明轴心没有灭,生命力这么强?因为这个文明轴心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因,它的基因生命力非常强。什么基因?儒家文明、儒家文化在这里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儒家文明的基因,从世界文明史看,它使我们的文明轴心、文化轴心能够长期延续、长期不中断。现在我们很多同志做企业,那么做企业也有企业基因的问题。你的企业想不想长寿?你的企业想不想不中断,当百年老店,别短命、别活两年就死了。你得解决基因的问题,当然环境很重要,生活方式很重要,基因也很重要。这个基因是什么?是企业的文化,企业必须得有非常好的文化。当然,我们今天的基因来源很丰富,有西方的基因,有各种各样的基因,其中儒家文化也是基因之一。
第三,它曾经和现代工业相结合,创造了儒家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儒家工业发展的奇迹。有人曾经提出过疑问:儒家文化是古代文化,它和现代社会、工业社会、科技社会能对接吗?可以,有这个先例。20世纪70年代,西方爆发经济危机,特别是欧美经济危机相当厉害。当时还发生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了石油危机,这使这个经济危机雪上加霜。但是东亚不一样,一枝独秀。东亚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不能说经济危机对它没影响,不能说石油危机对它没影响,但是它很快就能克服危机,高速发展,我们后来说东亚几小虎、几小龙,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还有新加坡,经济发展得非常好,速度特别快。70年代,中国内地正搞“文化大革命”,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可是东亚,发展非常快,经济腾飞。为什么呀?后来研究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在里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以集体为本位,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效忠集体,所以它能够克服危机,大家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在这方面日本、韩国做得非常好。日本的很多企业家都是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据说涩泽荣一先生左手拿《论语》,右手拿算盘,一手拿道,一手拿术。还有是日本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那是日本的经营之神,非常了不起。关于他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人们问他你是如何经营企业的?我们说现在经营企业不能光用术,很多同志只注重术不注重道。怎么管财务,怎么管人力资源,怎么管销售,那都是术,还得讲道。松下幸之助老先生是道、术双修,既修术又修道。道是什么?文化、精神。松下老先生除了学习日本的文化,也学习中国的文化,使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老先生对儒家的文化知道得非常多,张口儒家、闭口儒家,经常引用孔孟的话,引用儒家的典故。老先生有这样一种理念,说我的公司是什么?道场,是修道的场所,是学道的场所,是学校,我的公司主要是培养人,高品位的人,高素质的人,当然就意味着高素质的电器,高素质的产品。这个当然不光是松下老先生,日本有很多企业家都是这样。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也是这样,后来管它们叫做儒家工业、儒家资本主义。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儒家有用,不能说儒家不重要。不能说儒家文化跟今天没什么关系。儒家很重要,中国大陆是儒家产生的地方,是孔子的故乡,我觉得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改革开放中把儒家和我们现在的科技文明发展、工业文明发展相结合。特别是我们深圳,这方面完全可以走在前面。
有的同志曾经提出不能恢复儒家文化,不能再讲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封建礼教,是反动的。我个人不大同意这种说法。反对封建礼教我双手赞成,真正的儒家并不是封建礼教。我们讨伐的孔孟之道,其实不是孔子、孟子的思想,后来说的孔孟之道早就违背了孔子、孟子的思想。封建礼教是中国的专制君主对儒家的歪曲,完全偏离了儒家原本的思想。可以这么说,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对立的,儒家反对封建礼教。我举些例子,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君主有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威,底下人只能盲目地服从。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君虽不君,但臣不可以不臣。君主不守君道,不负责任,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干坏事,君主再坏,但他毕竟是君主,臣子不能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不许有推翻君主的想法。专制君主就是这样,绝对维护君主的权力。儒家反对这种思想,孔子就说过这样的话:君使臣以礼,臣侍奉君以忠。君主使用臣子的时候要以礼相待,首先要尊重臣子的人格,臣子侍奉你的时候,才能够忠实于你,君臣之间是相互的。孟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你拿我当手足,当你身体的一部分,爱护我,我才能把你放在心上。君视臣如狗马,则我视君为国人。你拿我当马、狗,你不拿我当人对待,我就不拿你当君主了,我拿你当国人、普通的老百姓。“君视臣为土芥”,你拿我当小土块,当小草对待,拿我当不值钱的东西对待,“臣视君如寇仇”,我拿你当仇敌对待。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孟子甚至说:“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最重要,国家机器排在第二位,君主排在最末一位,你看,这是封建礼教吗?这跟封建礼教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孟子说过这种话,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问,大家对不好好干的君主应该怎么办?孟子说:应该劝他,劝他改正错误。如果再不好好干呢?换人、推翻。当时齐宣王的脸就白了。荀子就曾经有这种说法:“从道,不从君。”服从真理,不服从君主。而且荀子还称赞商汤王、周武王推翻昏暴的君主。你看儒家的思想革命性非常强,这是封建礼教吗?儒家还说过很多类似的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你君主一个人的天下。这是封建礼教吗?所以儒家跟封建礼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总之,儒家文化有三个特点。
第一点,儒家文化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
当时的社会以物质财富为本。统治者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可以随便杀人、贬低人,人不值钱。比如说《国语》里有这样的记载,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次射箭、射鹌鹑,射到了,晋平公马上命令奴隶去把鹌鹑给拿过来。这个鹌鹑大概没有受重伤,擦了点边,奴隶过去拿时,一下没拿住,鹌鹑一挣扎跑了,晋平公大怒,要杀死这个奴隶。奴隶的命不值钱,为了一个鹌鹑就想要一个人的脑袋,可见人不值钱。
儒家强调人重要,特别注重人的生命。在《论语》里有一个记载,原话:“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厩是马棚、马厩,马棚焚烧了,孔子退朝回来,一听说这事,马上问伤到人没有,不问马。《论语》通过这个记载表达了什么思想?重视人,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最重要。
儒家讲以人为本,人最重要,不是简单地出自自己的情感、出自自己的感觉,是有一套哲学理论的,他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在座的同志注意,有时候我们说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能跟着感觉走,得有深入的思考,得有一套理论。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的企业经营得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20年前,企业是民兵、游击队的时候,很多同志在经营企业时还是跟着感觉走,直观地走。现在不行了,你是集团军司令嘛,你是正规军不能都跟着感觉走,你的很多经营理念要有哲学思想作为支撑了。
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什么意思呀?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德是什么?天地中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就是人,天地的德。阴阳之交,阴和阳是整个宇宙最基本的矛盾,人是这个最基本矛盾的最和谐的搭配。鬼神之会,鬼神是指奇迹,人本身就是世间各种奇迹的汇集。五行之秀气,金、木、水、火、土当中最精华的部分组成了人。他用一系列的最高的哲学理念、哲学概念来描绘人,人最棒。所以有这样一种思想,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支撑下,提出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的企业也一样,有一套哲学思想来支撑你的经营理念,你的企业一定能做大,一定能成为百年老店。
以人为本,人最重要,这是儒家文化的第一个特点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民为本。儒家的经典里有这样的说法:“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老天爷,最高神灵的聪明通过民众的聪明表现出来。他害怕什么东西,通过民众所害怕的东西、所担忧的东西体现出来。老天爷通过民众说话。孟子说过,尧舜禹这些人是圣明的帝王,有人说是不是老天爷把天下交给尧舜禹了,孟子说,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是,是老天爷把天下交给他们。但不是老天爷直接把天下交给他们,是老天爷通过民众把天下交给他们的。所以他们应该不应该得到天下,应该看老天爷的意思。怎么才能知道老天爷愿意不愿意,看民众愿意不愿意,民众愿意了就是老天爷愿意了。因为神灵是通过民众来体现自己的意识。这话说得好极了!也就是民众代表神、民众代表天,民众最重要。
所以,孔子、孟子经常为民众的事和统治者争执、吵架。孔子坚决反对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跟儒家的思想家说,我不够花的了,要不要跟老百姓那多收一点?儒家坚决反对,绝对不能多收,你自己得控制你的贪欲,你的欲望太大的话,给你再多也不够。孟子也强调这一点,甚至强调治理国家最基本的是要满足老百姓的生存。所以孟子提出“置民之恒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统治一个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五亩宅基地,一百亩土地,这最起码的。专制君主朱元璋后来读到孟子的书之后,大怒,把孟子的书摔到地上,说这老儿要活到今天我非要严办他不可。所以从这点又可以看出,儒家是反对封建礼教的,儒家和封建礼教绝对不是一回事。
第二点,儒家文化强调以集体为本位。
这个集体不是空的,是实实在在的,有实实在在的含义,有具体的内容。其实各国都在强调集体,国家要形成,民族要形成,没有集体哪行?但是可能在各个地区集体的含义不一样。儒家有儒家的说法。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很多文化都教人积德行善。儒家也教人们积德行善。它的说法是什么呢?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生活在群体中,这个群体是由关系网构成的,什么关系网?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你想离开这个关系网,想脱开这个集体,不可能。你想拔起自己的脑袋、头发让自己脱离这个地球,不可能,你只能这样。在这个关系网中,你受到大家的照顾。大家都在照顾你,让你能很好地生活。在这个关系网中,你也扮演其中的角色,你是君,你是臣,你是父,你是子,或者你都是,你有很多的身份。你受到大家的照顾,也得照顾大家,也得履行自己的职责,你得对这个集体在这个关系网中履行你的职责。大家都爱护集体,都要为集体做贡献。每一个人能不能很好地存在,先要看集体能不能很好地存在。集体完蛋了,你这个人就完蛋了,你这个关系就完蛋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以集体为核心。封建礼教不是强调集体,是强调统治者。只不过封建礼教是打着集体的旗号,来张扬他个人,来压迫别人,封建礼教实质上从来没有真正保护过集体、爱护集体,君主没为集体作出过牺牲,相反要天下,要集体为他牺牲。所以真正的儒家是强调我们要爱护集体,所有的人都要服从集体,都要为我们的集体做贡献,然后集体才能使我们每个人生活得很好。
第三点,儒家文化是一种渗透性很强的文化。
渗透性很强这点非常重要,就像一个螺丝钉,它锈住了,我想把它拧下来,拧不下来,为什么呢?锈住了。倒点水,也拧不下来,水渗不进去,不能把它的锈给化掉,倒点油,油可以,油渗进去,把锈给化掉了。所以我将儒家文化比喻成油,渗透性非常强。
我把人的思想、人的意识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意识,一个是潜意识。意识,我们叫显意识。潜意识是暗藏的,是深层的,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有这两个层次的意识,大家注意:潜意识非常重要,为什么?潜意识和人们的习惯、习俗、信仰、信念和人的自发的倾向、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那个层次的意识非常不好改变,但那个层次的意识非常重要。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经营中,如果能让你的员工不断地在意识层次接受你的经营理念,而且在潜意识层次,在情感、信仰、信念、习俗、习惯这个层次上也接受你的经营理念,那么你的企业向心力极强,凝聚力极强。松下幸之助说,我们不能光吸收美国的法律,我们还要学习美国人对法律的信仰,这是潜意识。
儒家擅长改造潜意识,《汉书》里面说儒家的特点是什么“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是什么?潜意识。它已经改变的不是人们的表层意识、显意识这个层次,它改造的是潜意识。所以我在想,如果现代文明,在深圳深入到潜意识层次,让我们每个人移风易俗,深圳将走在时代前列。儒家对人们进行什么教育?诗、乐、礼,诗歌、音乐、礼。诗歌,诗言志,这个志是哪儿?潜意识当中的,深层的人的情怀、人的情感、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们特别激动的时候怎么样?写诗。诗比我在这儿讲的这个东西更能深入人心。讲着讲着你就激动了,因为什么呀?渗进去了。所以儒家文化的穿透力很强。
下面,我讲第三部分的内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治国安邦之道的内容很多,有两部分要特别重视。
第一部分,儒家治国安邦之道注重精神为本、文化为本、思想为本。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把领导人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是领导干部,你看你是哪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并不是说我是高级领导我是高层次,我是初级领导我是低层次。不是这意思,哪怕我是个班组长,我也可以当高层次的领导,哪怕你是总经理、你是部长、你是市长,弄不好你是最低层次的领导。所以它是讲领导人的层次,不是讲领导人的级别,它并不是把领导人划成四个级别,而是划成四个层次,四个境界。哪四个层次呢?
第一,“太上”。最高层次的、最优秀的领导,“不知有之”。最高层次的领导,底下人不知道你的存在,看不见,当然有同志说明天我就不上班了,我在家睡大觉,我到时候领工资,人家看不见我,我“太上”。千万别这么“太上”,待会我来解释“太上”。
第二,“亲而誉之”。第二层次的领导是什么呀?他跟老百姓接触得非常紧密,所谓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对他感情深厚,亲近他,表扬他,亲而誉之,誉就是荣誉,表扬他,给他荣誉,给他美好的称号,特别拥护他,这是第二层次的。
第三,“畏之”。老百姓害怕他,畏惧他,为什么?这样的领导人格上没什么问题,能力上也可以,既有德,又有才,就是太严厉了,太狠了,说话不注意方寸,也不注意方式,批评人的时候就是太狠了。婉转度不够,方式方法不讲究,人还是好人,好心,就是太急躁了,百姓就是有点怕他,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这是第三层次的领导。
第四,“侮之”。这样的领导既无德又无才,什么都没有,坏领导,不好的领导,底下人批评他、批判他、诅咒他、侮辱他,所以“其次,侮之”。
这就是四个层次的领导。“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们在座的同志当然肯定希望当太上,当然太上好,太上省事,太上也累,想当太上也不容易,什么样的才能当太上呢?老子往下解释:“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功告成,事情完成。遂,遂我所愿,“遂”既有完成的意思,又有满意的意思,这个事情干得好,我很满意,功成事遂,功成名就。谁干的,是领导干部干的吗?不是,太上不知有之,我没干,我要干了的话,就不会不知有之,我没露面,我没干,谁干的?老百姓干的。老百姓为什么干?不为什么,是老百姓愿意干的。并不是头让我干我就干,头不让我怎么干,我就不干,并不是说头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没有,头没说,头没让我干,头也没叫我怎么干,全是我自己愿意干的。说企业今年效益一下增加300%,谁让你干的?员工说我愿意。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自然愿意,我愿意呀,这叫太上,能让群众自愿干,这叫太上。太上为什么能够使老百姓达到这种境界,百姓皆谓我自然?太上思想工作做得好,文化工作做得好,文化、思想、精神是无形的,不是有形的。我根本没露面,我抓的是思想、文化。所以,我们的企业得思想建军、文化建军,得这样才行,让无形的东西指挥人。毛泽东说党指挥枪。当年孙中山先生搞黄埔军校,党军、主义军、思想军,他跟北方的军阀不一样。北方的军阀就知道枪、炮、子弹,就知道我人多。孙先生就不一样,思想建军、文化建军。那么,毛泽东继承了孙先生的这个思路,要文化建军、思想建军、主义建军。太上就是这样。通过老子的这段话,我们要领会儒家的文化。那么,儒家文化就是这样,以精神为本,以文化为本。
儒家治国安邦之道的第二部分,是强调领导人的带头作用。
我们整个的社会关系网,整个群体,谁负首要责任?谁首先启动这个社会关系网,使整个社会关系良性互动?领导干部。你走歪门邪道,整个机制就完了。首先强调领导,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儒家的传统。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端正,端正自己。子率以正,你率先端正自己,谁敢不端正?孔子是对当时鲁国的执政者说的,执政者说如何为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你带头做得端正,谁敢不正呢?对不对?领导人最关键。孟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君仁莫不仁”,君主仁,天下人都仁。“君义莫不义”,君主义,天下人都义。“君正莫不正”,君主端正,天下都端正。“一正君而天下定”,君主一端正,天下全定。所以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首先讲君主,你自己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治国安邦非常强调的,所以儒家治国安邦的这两点我们得慢慢地吸收。
第四部分,我要讲儒家的修身之道。有关修身,儒家讲的内容非常多,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想讲两个内容。
第一,道德培养的根基。儒家认为,要想让一个人真正讲道德,先得在这个人身上寻找一个根基,这个根基存在于他自身,不是从外头塞进去的。在道德培养的时候,要把你所讲的道德和他自身的根基结合起来。杨福家教授说过,在教育当中不要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当杯子,当口袋,往里面塞知识,而应该把学生的头脑当做是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它。儒家讲道德修养,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如果道德的培养跟他内心的根基结合起来,这个道德就有生命力。如果他觉得这个道德,是别人强迫我接受的,是其他人强行约束我的,他就有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所以,儒家要找的根基,完全是从他自身出来的,这是最有生命力的。老子《道德经》55章有这样一句:“含德之厚”,包含的德非常厚;“比之赤子”,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小婴儿,浑身是红的。赤子,小婴儿最有生命力。为什么他生命力最强呢?老子对小婴儿做了一番描绘:“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他这话什么意思呢?这小婴儿攥着拳头,乱揣,浑身蠕动,四脚朝天。这小婴儿为什么不安分?是不是因为有毒虫、有蜈蚣、有蝎子来蛰他?不是。是不是因为野兽要来抓他?没有。是不是因为老鹰来了,用翅膀拍他,想把他抓走,他才乱踹?也没有,完全出自自身的本性。另外,小婴儿小生殖器鼓起来了。为什么鼓起来了?是因为他懂得男女异性之事吗?是因为有异性在面前诱惑他吗?没有。那他为什么小生殖器鼓起来呢?这是他的本性,就这样。那么,老子认为,小婴儿为什么有生命力,因为他的这些举动,他的这些举措都是出自自身的本性,没有任何外界的原因诱惑他,没有任何外界原因支配他,他的本性就这样。这是老子的描绘。那么,我们说儒家,在人的道德培养上有这种看法,要从人的自身本性上培养,这个本性不是由外界来决定的,所以在道德培养上,要从人身上抓住这个东西,把我们的道德培养和这个东西结合起来,建立在这个东西基础上,那么这个道德在他的身上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一点:儒家特别强调人性的开发,为什么?要给道德培养寻找一种根基。培养的内容建立在人生根基上的道德是稳固的。所以儒家强调道德培养先要研究人性,当然在儒家那里人性善是占优势的,认为人身上都有善的种子,人身上都有善根。
第二,儒家讲究道德修养的步骤。道德修养、道德培养有哪些步骤呢?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成物。儒家有一篇文章叫《大学》,《大学》这篇文章里讲的步骤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我把齐家、治国、平天下叫做成物。格物,就要学习,广泛地学习,多多地学习,要博学。致知,挖掘自己的认识能力。正心,就是战胜自己的情感。人经常受情感的左右,情感使人糊涂、使人迷失方向,所以,要控制住自己的喜怒哀乐。诚意,真实、真诚、纯朴,没有任何虚伪。修身,是指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最后成物(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成物是什么意思呢?儒家强调,道德修养要体现在你能做事情上。你认真做事情,你能做事情。如果我这人道德修养了半天,却什么也干不成,不去工作,整天在那儿侃大山,不可以。我想我们深圳是一个做实事的地方,侃大山的在这儿是吃不开的。你说你道德水平高,你就得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做好工作,不一定非当总经理,不一定非当市长。哪怕我干保洁员的工作,哪怕我当保安,我都要干得最好。
下面我讲最后一个部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最高的价值理念——中庸。
用儒家理论去解决问题,这叫庸。那么,庸是什么意思?在实践中,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中庸的民族,我前面说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轴心的基因,但是不能说儒家文化所有的内容都能构成基因。有些可能不,有些可能过时了,这需要学者们去探讨。但是我认为中庸这个思想,中庸这个理念没过时,而且需要发扬光大。那么现在需要对中庸进行解读,什么叫中庸?有的人说是调和,和稀泥,各打50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这就是中庸。错!这是对中庸的歪曲。人们对中庸做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根据。在《中庸》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去其两端,取其中”。它讲到舜,说舜这个人不错,他处理问题很恰当,能够去其两端,取其中,所谓一人一半,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能代表中庸的整体,它只是中庸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中庸的一种具体的形式。我们说思想有内容、有具体的形式,内容是不能变的,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具体的方式、具体的形式和内容相等同。去其两端,取其中,五五分成,一人一半,也可以,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有的时候中庸可能不表现为五五分成,也可能表现为四六分成,三七分成,二八分成,五五也可以,我并不是说五五不可以,要看情况。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可以五五分成,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九一分成。所以《中庸》这篇文章里讲到了“去其两端,取其中”,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中庸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但后人就误会了,把这种特殊的方式当做是中庸的本身,这是不对的。
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先从文字上来解读中庸,注意我先从文字上,然后往下深入。中是什么意思?中,简单地说,就是恰当合适。怎么个恰当合适?可能五五分成恰当合适,也可能是六四、四六、三七、二八、九一分成恰当合适,也可能全给我合适,一分钱都不给你。庸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做了讨论,比较复杂。庸者,用也,使用的意思。那有的人说这就简单了,你就别中庸了,您就中用不就得了。不,这个庸还不能简单地理解,它不是一般的用,根据研究,我是这么看的,比如说你们现在学的是儒家文化,回到你的办公室、回到教室、回到书斋、回到宿舍,你用儒家的文化和理论来研究问题,来思考问题,来推理,来分析,这叫用,这叫使用,这叫应用。但是你现在思考完之后走出书斋,走出办公室,到实际工作中,干吗呀?用儒家理论去解决问题,这叫庸。所以,庸是什么意思?庸是在实践中运用,它跟用还有所不同,比用高级。
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什么意思呢?他说中庸之为德,没说中庸是术。那么中庸是一种什么样的德?至,至上,最好的德。在孔子的《论语》里,中庸就出现这一次,没有过多解释,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为什么呀?我觉得这是他晚年提出的思想,可能是他没来得及解释,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后来孔子身体顶不住了,病倒了,去世了,太遗憾了。孔子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有后来人,他的孙子叫孔吉,字子思,继承了孔子,来解释中庸。他是如何解读“中庸”的呢?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庸》,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特别重要,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共存共荣。“天地位焉”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轨道、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角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就是中庸。《中庸》这篇文章后半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万物共存共荣,不相妨碍。所以我们说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就是双赢,中庸就是大家共存共荣,大家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并不是简单的五五分成,有时候五五分成可以,有时候用其他的方式可以,你光是简单的五五分成那不叫双赢,那叫双输,大家都输了,中庸应该是双赢,共同发展。再进一步发展,就是胡总书记讲的和谐发展!所以,和谐就是双赢,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角色,发展了,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