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论语》新解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今天讲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或者是研读《论语》,究竟有什么用,它的意义何在?第二个小问题讲讲忠恕之道的内涵。

首先来讲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有什么用?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比较深圳来讲,一个是古代的人物,一个是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怎么去理解这个联系?我想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两个字——知止来解释。什么叫知止?我做一个解释:那就是要回到你自己,不管是文化也好,不管是一个社群也好、一个民族也好,还是一个个体也好。首先你要找到你自己,回到你自己,回到自己的本分,回到自己合理的部分。民族也有文化认同的问题,对个人来讲也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叫知止。我们可以引两段话,一个是老子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是老子的话,老子这个话针对的是什么?是针对文化来讲的。人会设计很多东西,比如法律和很多礼俗的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是从自然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你这个名本身,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现实社会里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了,这些东西就偏离了文化自然的基础,所以导致了这个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回到自然里面去。

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恨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课程。但孩子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在儿童的时候你让他玩,让他在游戏里面学会知识。但我们设置的很多东西,不符合自然。结果孩子怎么样?据统计神童到最后都是不好的。我们望子成龙,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成为龙,反而成了虫。所以我们希望回到自然去。教育孩子要合乎规律,这叫什么?这叫知止。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要知止,心里才能定,之后才能安,之后能有很好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道。这也是讲知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往往看不开。我这一辈子总是想,人家怎么能挣1000万?我才能挣100万,心里不舒服,不能认这个命,不知道止。100万够了吧?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止心里面就不能定,看周围的世界都不对劲。能得到吗?能把握周围的世界吗?不能。

现在的人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光知进、不知止,光知进不知退。保持好进和止之间的张力,你才能很自得。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个体也是这样。所以知止这个东西很重要,你看我们现在的社会知进不知退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古时候我们讲究要节欲、寡欲,因为欲望可以是无穷尽的。古时候孔子坐的是马车,我们今天可能坐的是宝马,你就能说你比孔子过得好吗?不见得。为什么我们光知道进,不知道止、不知道退?现在社会发展最终的指标是经济指标。经济指标这个标准所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要想发展就要刺激消费,刺激消费要刺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自然要无穷地榨取;另一个方面是无穷地去挖掘我们的欲望,挖掘我们的感官欲望。刺激消费的结果,有时候是透支人的生命。人的欲望是恒定的,无穷地去开发这个欲望,透支之后人的生命都枯萎了,还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但是现在停不下来,挣了100万之后,一定还要挣1000万。所以英美文化带给人的方向是什么,就是知进而不知止的方向、知进而不知退的方向。所以我觉得知止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就是回归自己。刚才讲《老子》,《老子》里面经常讲,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意思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并不是说文明的东西不要了,把文明都抛弃掉。人必定要长大成人,长大成人一定要脱离自然、脱离“婴儿”阶段、脱离“朴”,但是你要知道人是来源于自然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话说得很好,但是不到家,我要给他修改一下:自然是人存在的家。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城市发展得再好,我们休假的时候还是要跑到山里面去,这就是回归自然。把回归自然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生活就充实了,就不是知进而不知退,这就是古人讲的天人合一。

回归自然的意思用孟子的话说就更好一些、更完全一些。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就是说,大人长大了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人格上有成就的人,有高度发达的理智。我们大家都知道“大智若愚”这句话,大智若愚的人很浑厚,德行很好,自然的东西保持得很好。一个人要保持赤子之心就要保持质朴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思想,西方的思想也有这个层面。读过《圣经》的就知道有一句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什么意思?也还是要回归自然。我们说,没有德行的人不会幸福,没有德行的人你看他挣了很多钱,今天挣了、明天没了,甚至家破人亡,什么原因?厚重的东西担待不起,消受不了这个财富。有的人当了官,没有德坐不住,没两天就到公安局里面去了,或者是得了暴病。这就是没有德行、没有厚重的东西你消受不起,所以要回归自然,保持住淳厚的东西。这是东西方文明都有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就是回归到历史的源头。道家讲回归自然,儒家特别讲究复古。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夏商周对孔子来讲是古代,要复古,“文化大革命”时期批评孔子、批评儒家,说他们是拉历史的倒车。孔子没有那么傻,一定要把车拉到古代去,不是那个意思。复古的意思是复归历史的源头,就是要达到文和质之间协调的关系,也就是文明和自然统一协调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从世界范围内看,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要回归到历史的源头,因为历史的源头近于自然,那个时候的思想是很厚重、很整体的。所以庄子讲,最初的道术是一个统一体、是整体,之后就分化了,变成口头性的东西。这对我们的社会没有好处,比如有很多教条的东西,没人信它,只好靠外界的力量压制你去做,结果人就变坏了,口头上一样,做又一样,这样人就分裂了。

所以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一定要经常地去回溯历史,然后求得新的发展。西方的文艺复兴不是要回到古希腊吗?孔子不是讲,温故而知新吗?现在有一个说法就是返本开新。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与自然相关联,第二个就是要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认同。我们现在不是讲软实力吗?软实力一定要有民族的文化在里面起作用。找不到自我认同,我们的发展就成问题了。

第三个层面知止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德行。《大学》里面讲到知止,在下文有一个解释:“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社会生活中,你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这些角色里面,一定要有所止,不要乱来。

第二个问题“忠恕”的概念。

“忠恕”在《论语》里面是讲“仁”的。“仁”这个概念在《论语》里面讲得很多,但是它并没有给“仁”下过一个定义。孔子总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去点化他,让他去领悟。仁就是道,道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我们不能界定它,古代老子说道要用无来表述,这个东西很奇妙,一个形而上的东西总是在我们生命里面出现,但我们没有办法界定它。就像自我的概念,我们总是要寻找自我,那自我在什么地方呢?自我相对于存在来讲是一个超越,你没有办法界定它。人是形而上的东西,不可以去定义。所以孔子总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住他的内心情况。仁不可以界定,但是孔子指出了一条达到仁的道路、方法,不仅是方法,而且是一种实践,这就是“忠恕”。

《论语》里面对忠恕有很多的解释、有很多的说法,最重要的说法有两条:一条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条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有所利,也要让别人得到它。概括起来讲,忠恕之道就是从自己的欲望、要求、意愿出发,推己及人,实现贯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仁。

忠恕是一体的,但是角度不一样,也可以分开来做解释。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讲,忠是什么?忠是尽己,尽己就是忠,恕就是推己,尽己是向内的。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里面讲忠恕的时候主要是讲诚,用诚来代这个忠,忠诚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就怎么表现它。《孟子》里面讲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不忍之心,这个东西很真诚。他举了个例子,看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进井里面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恻隐之心,马上从心里面涌出一种救人的冲动,什么都不用想,赶快把他救上来。记者采访的时候问英雄人物:当时你怎么想的?他会说,我什么也没想,这就对了。为什么?因为人心当下是真诚的,一转念就不真了。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必须是真诚的,过去总是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爸爸妈妈都不要了,孝道都不要了,这种人能学好吗?他做好事也是做给别人看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要真诚。孔子对“直”的德行是非常看重的,《论语》里有很多处讲到“直”。什么是直?实际上你的情感是什么样子就让它怎么表现。《论语》里面有一段话讲道:有一个人夸奖自己的一个朋友,说他很直,直到什么程度?“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就不以为然,这叫什么直?我们家乡评价直和这个不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他是说人的真情是怎么表现的:家丑不可外扬。有一个教授批评儒家,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腐败的源头,这完全是胡说。因为儒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公德私德要分开,治理家庭的时候要用感情为主导,治理社会的时候要用义务来做主导,当然也有感情,但是这个时候要以义断恩。

儒家这个东西讲得非常好。比如说《孟子》里头讲道:“古人易子而教。”意思就是我的儿子你来教,你的儿子我来教,反正不能是自己教。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即,如果父亲老拿朋友之间的义去要求儿子,就会把家人之间的恩情、感情给破坏了。

所以私德和公德要分开来。回到个人的情感上来讲,我们要讲真诚的话,那肯定是家丑不可外扬,但是道德成就不能局限在这上面,要局限在这上面情感就偏私了。总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很好,但是不能过度保护。要将心比心,要想想,我爱我的儿子,别人也会爱他的儿子,所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把爱自己的儿子这种亲情推扩开来,在推扩的时候把情感的偏执去掉,这样就能达到人我之间的一体相通,达到这一点就是仁了。

“忠恕”的特点是什么?我可以用两个词来表示它:第一个就是沟通的原则,打通人我;第二个是限制的原则。我们说它是沟通原则,又说它是限制性原则,是说沟通一定要建立在限制的前提下,就是要有差别。现在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很多学者、思想家想根据这一点建立起全球伦理。全球伦理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有一些原则。瑞士神学家孔汉思提出两条原则:第一条是每个人都要得到人道的待遇,第二条就是忠恕之道。

把忠恕之道列为全球伦理的最基本原则,从这一点看,孔子的忠恕之道应该说有现代意义,或者说有普遍性的意义。这个是要肯定的。但是一种文化价值有它特定的含义,比如说西方人信上帝,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功利的人、个人主义的人,但是到教堂里面他要对上帝进行忏悔,采取这样两种生活方式。中国人怎么办?用新儒家来说,他走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子,他把差异性包含在通用性、普遍性里面。西方人在理解忠恕之道的时候,对它做了一个引申,这和西方的文化有关系。孔汉思讲忠恕之道的时候做了积极意义的引申,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消极性的原则、消极性的表述,我们还要对它做一个积极性的表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这一点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我之所以在这里强调忠恕是限制性和沟通性的统一,是要消除这样的误读、误解。忠恕之道不可以有积极的表现,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表述。儒家讲忠恕,最后要讲什么呢?是要讲仁爱。仁者爱人,不是西方人讲的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而是爱有差等,意思就是人和人之间有差别。每个人处在世界上,和周围的世界有一种远近、厚薄等档次的关系,我爱我自己的儿子,肯定比我爱我的侄子多一些,比爱朋友的孩子更多一些,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在孔子那个时代和稍后一点的时代,墨子讲“兼爱”,兼爱就是平等地爱一切人;还有就是道家的杨朱讲“利我”,拔一根毫毛利天下人也不去做。孟子批评这两种学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无父也。”我爱自己的父亲和爱别人的父亲一样,那不是无父吗?“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普遍性的,一个是特殊性的。这两端不要对立起来,要统一起来,如果你对立起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有神仙能达到,那不就坏了吗?过去我们老讲这个东西,到后来都实行不了,那就是禁欲主义,毫不利己,什么都给别人,那可不行。光为我,完全停止在我这一级,那就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这两者都会导致社会出现非伦理的状态、反伦理的状态,社会就混乱了,不能维持下去。所以那不就是禽兽吗?

儒家讲这个东西的时候,强调要能够推己及人,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打破了我只爱自己的父亲,打破了我的偏私,我也要别人的父亲得到爱。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既保持了自然的等差性,也打破了等差性所带来的情感的偏执。这样的伦理中普遍性、差异性会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实行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在《中庸》里面讲忠恕、讲诚:“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不光是自成己,还要成物,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仁和物都包含在里面,这个知就是智。性之德也,性的特点是合外内。成己在于诚物,为什么?因为人的情感表现出来,总有偏执,护犊子就影响了爱别人的孩子,这就是偏执。看周围的世界都变了,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你不能成己,不能把偏执去掉,那这个世界在你面前就变形,就不真实了。同时你也不能和周围的世界相沟通,不能和它打成一片。所以,把偏私之情去掉了,你才能“时措之宜”也,做什么事都很方便,这些才能达到与周围的沟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自身的要求,要求你去掉偏执,用平常心和平等的观念来对待周围的人。

忠恕之道要强调差异下的沟通,强调人我之间的区别性。所以忠恕之道首先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而不能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我想这里面表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平等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就是说,能够用平等的智慧来关照周围的世界,这个平等不是说把周围的世界都变成一个东西,把差异性取消,而是要把持住差异实现沟通,这才是忠恕根本的东西。我们讲到人格教养时,也是要把个体性和普遍性的两极贯通起来、糅合起来,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