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准备讲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古今的爱玉情结,第二个讲一下玩玉的游戏规则,第三个讲一下中国玉器拍卖的走势。
现在就从第一个题目讲:古今的爱玉情结。
中国是琢玉时间最早、用玉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且传统源远流长。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史前玉器,晶莹璀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内涵深广,在世界琢玉工艺史上独领风骚。中国玉器从出现到今天已经有8000~10000年的历史,现在打出的这个图片是中国兴隆洼文化,是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软玉,是佩戴的耳饰。从8000年前到今天这么长的时期里面,虽然中国玉器发展有小的起伏、曲折,但是几乎没有大的凋零、衰落和消失。中国不但有丰富的玉材蕴藏,而且是琢玉时间最早、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这在世界上别的国家和地区不曾见过。大家似乎知道了,从世界范围讲,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还有新西兰的毛利族人都制玉,还有中美洲的墨西哥玛雅文化玉器兴盛一时,但是都没有中国玉器发展得持久,都兴盛一时,后来就消亡了。中国的玉从8000年前到现在长盛不衰,没有大的凋零、没有大的消亡。非洲、欧洲他们重黄金、轻玉器,比如说埃及法老墓里面都是黄金金冠,或者是金的面具,欧洲也是这样,都没有中国玉器制作时间的持久和辉煌的成就。所以中国被称为“玉器之邦”、“东方玉国”是当之无愧的。这是第一个小题目。
第二个小题目就是讲史前玉器扮演了以玉事神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持有者身份、地位、权威的标志物。以玉事神,重点要解释这个。原始社会也就是史前,一般的时间定在4000年以前,在4000年以前,原始社会晚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比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这些文化中玉器特别兴盛,它与中国文明起源息息相关、和原始社会日趋分化瓦解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息息相关。
玉器在人类生活当中的功能很多都萌发于原始社会,延续到今天有些玉器的造型、纹饰、技艺方面在原始社会已经初见端倪。一般初创时期的玉器风格古朴、花纹简练,中国古代把祀与戎看做是国家的两件头等大事,这是《左传》中说的,早在国家产生之前,有头面的巫觋和氏族首领进行祭祀与征战活动中,以玉事神,玉器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能够在人和神灵、祖先之间起沟通作用。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玉器,手握两个玉龟、胸部有一个玉佩,头部有两个玉璧,往往碰到史前玉佩的时候,有人就会问,你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它的功能是什么?这种情况下,有时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有人说它是在人和神灵、人和祖先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就是说把这个玉器作为通神的法器,但是也可以是显示身份、地位、权威、财富的标志物。比如说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良渚文化,距离现在已经有4000~5300年了,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因此得名。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和玉璧,这个玉琮是做什么用的?玉琮是祭天地的,玉琮上有神徽文,是人和神沟通的法器,所以玉琮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可以作为人通神的法器,有时候玉琮上附饰有小鸟,小鸟是做什么的?是通风报信的,有助于更灵通地通神,所以这个是通神的法器。中国玉器的出现、初步繁荣和中国文明起源息息相关,很多专家把红山文化玉器誉为文明的曙光;它和社会分工进入较高层次,原始社会日趋分化瓦解息息相关,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出现了父权社会的玉生产工具。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出现了父权社会的玉生产工具、礼仪用具,还有锥形饰,你说做什么用的?有不同的用处,有的作为一种颈饰,有的持在手指上,肯定不是装饰品,很可能用作祭祀或者代表身份,或者通过它和神沟通,这些确实要经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探讨才能够确定。它同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息息相关,各地史前玉器到了晚期地域特色淡化,风格趋同的倾向日渐明显,就是说史前玉器就地取材,不管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这个地域特色都逐渐淡化,向中原趋同,这个迹象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体现出来了。
有的学者把中国几千年玉器发展的历史、功能、演变的轨迹比作是一条长长的玉河,追根探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无疑是源头、是开篇第一章。所以要了解玉器就要从它在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演变开始。
第三,进入阶级文明社会,各地区玉器精华辐辏于中原商王朝。玉器的社会功能得到更深的发展、更深层次的转变,玉被等级化了,并为等级制度服务。在新石器时代,玉可以通神,就是神圣化、神秘化。等到夏商的时候,进入有阶级的文明社会,玉被等级化了,为等级服务。随着中央集权的形成,各地区玉器精华辐辏于中原夏商王朝,使夏商玉器更为发达。玉器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更深的发展、更深层次的转型,《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反映商周时期玉为等级制度服务的事实。这个时候东西南北中的地域特色消失,只有传统的延续,而且统一在共同的王室玉器模式之中。商代的玉雕就是这样,它集前代玉雕之大成、兼容并蓄,一些动物形的玉雕明显吸收了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玉雕的因素,造型生灵活现,璧、琮等礼器明显受良渚文化的影响,虽渐趋衰落,然其神圣、庄严之势不减。象征性武器、礼仪用具直接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和夏代玉器发展而来,商代各种玉雕技艺运用自然而娴熟。为什么说为等级制度服务,比如玉圭,什么人持有玉圭?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现在各地出土的玉圭也很多,夏王朝和商王朝的一些玉礼器,都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
第四点,到了周代中晚期,玉器成了礼的载体,这时期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玉比德。刚才我说,商周最早以玉事神,到东周、春秋战国的时候,把玉作为美德的载体,玉更加道德化、人格化。从西周开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更成为礼的载体,各阶层的贵族在什么场合佩戴什么玉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晋侯墓所出的多璜组玉佩,一方面是显示身份的标志,一方面又作为出席礼仪场合节步的工具,古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在各种场合,走路要轻轻地走,因为快走的时候各种玉佩会互相碰撞发出一些声音来,这是不允许的。玉是礼的载体。
古代先哲孔子等儒家学派主张用玉的质感和本质代表“仁”,用玉的致密代表“智”,用玉的质地透明度以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性能代表“义”、“礼”、“乐”、“忠”等。孔子提出十一德说,十一条德中的“信、天、地、德、道”等的含义比较抽象,缺乏实质性内容,主要是“仁、义、礼、乐、忠”。其后管子有九德说、荀子有七德说,我们今天就不去探讨它了。到了汉代,许慎精炼成了五德,以玉比德,比附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即给玉器赋予了温润、和谐、高洁、刚毅和坚贞等品德,使玉成为美好人格的象征,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君子比德于玉,象征高洁的人品;化干戈为玉帛,象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需要非正义的战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坚贞的民族气节。有一个电视剧《玉碎》就意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着坚贞的民族气节。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2001年在沈阳召开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讲:“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他还着重提出:“我们现在应该将玉器的研究提升到对玉器内涵的研究,从物质切入到精神,同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从石器到美玉的演变与社会组织中士大夫阶级的出现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国玉文化特别是玉作为美德的载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没有。
还有的学者指出,孔子提出“以玉比德”的思想寄托了乱世之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时期,人们对文明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人格品德的追求和向往。“以玉比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之际将玉道德化、人格化,是这个时期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又一次升华,刚才这些图片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第五,汉人贵玉,东汉人提出“首德次符”的观念,除了重视玉德外,把玉符提升到了与德符并重的地位。到了汉代,儒家贵玉的思想得到了继承,玉德的内容进一步精炼,去虚存实,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了东周以来的玉德思想,提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将玉定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汉人贵玉,把玉的质感、质地、透明度、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坚韧性能概括为五德。汉人又提出首德次符,德指玉的质地和本质,符指玉的颜色和外观美。这里回顾一下,先秦文献只谈玉德,就是孔子、荀子都谈玉德,但是到了东汉以后玉的外观美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渐渐从首德次符发展为德符并重。东汉人王逸在《正部论》中说:“或问玉符,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纯漆,此玉符也。”说明以玉载德到了汉末魏初已经淡化,在某些意义上,重符似乎已更重于德,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羊脂白玉是德符兼备的上等美玉,白玉妩媚、美轮美奂。实际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史前玉器就地取材,良渚玉的玉材出在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红山文化以岫岩透闪石玉为主,早期的玉都是就地或就近取材,这个时候羊脂白玉还没有占重要地位,到了汉代才成为首选。和田白玉当中,特别是羊脂白玉,质地温润,完全符合孔子、荀子玉德的要求,汉代羊脂白玉是德符兼备的上等美玉。唐宋时期,玉器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
第六,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玉器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史前玉器那种神秘已经不存在了,摆脱了礼制的束缚,也已经不是为等级制度服务了,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这与当时的绘画、雕塑工艺同步发展,佛教玉、花鸟玉、生肖玉极为发达,遗留下来众多的艺术珍品,很多是气韵生动、具有画意的佳作,形神兼备。
第七,明清时期,帝王玉主宰了玉坛,以陈设化、玩赏化为特色,刚才说了,唐宋完成了玉器的转型,生活日用化、世俗化,等到明清的时候,以陈设化、玩赏化为特色。和田玉在帝王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明清时期,朝廷、皇家用玉大增,他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玉。今天咱们不能展开讲,就是这八个方面都有玉。明代御用监、清代内务府造办处都设玉作,承担御用玉器的设计制作,清王朝还通过织造、盐政等衙署外派玉活,苏州、扬州和京师都是当时的制玉中心,所制玉器不计其数。
第八,当今批判地继承以玉比德,给玉德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就是我们不要把它全盘否定。当今社会,社会条件不同了,但是玉德说也不是完全陈腐、颓废的东西,要批判地继承,像刚才说的电视剧《玉碎》就是宣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的民族气节,给玉德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使之继续传承、继续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以上讲的是第一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就是玩玉者的游戏规则。
不同层面的文物爱好者,需求水平也不一样。刚刚涉足或者是初学者都希望得到一件美玉在身上佩饰,或者是得到一块宝玉收藏,满足精神或审美的追求,投资艺术品主攻玉器的人士,则情况不同,随着行情的变化,玉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的憧憬和快乐,民间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全部来源于真赝混杂的社会各个角落,收藏到真品不仅提高了知识水平,完善了心态,还会带来不少的经济利益。但是艺术品市场同样有风险,有升值也会有贬值。玩玉者必须遵循它的游戏规则,盲目投资,难免交学费。买了赝品,但不能连续失误,最终导致收藏者金钱枯竭、心理压力增大,不得不终止收藏,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我曾应邀到过一位企业家的家里,他有经济实力,但是眼力水平不是很高,过分轻信售主的花言巧语或编造的故事,家里购藏的东西,真品少、赝品充斥,还不愿接受直言相告,如果说了以后他心里难以承受,这样的情况有。因此,学文物鉴定,涉足收藏古玉没有什么捷径,不太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下多年的工夫,有的收藏鉴赏大家倾注了毕生经历才获得显著的成效。20世纪80年代市场开放了,有大量仿品,80年代以前也有仿品,清末民初、民国或者清代都有仿品,像乾隆皇帝仿古他标出来了,玉器底款上琢刻“大清乾隆仿古”。对当时的时尚他认为是玉器走了厄运,太低俗了,乾隆皇帝重视的是太平有象、河清海晏、大禹治水,他看重的是这个。大清乾隆仿古也不错。但是上世纪80年代市场开放以后,由于利益驱使,造假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挖空心思在骗人。因此在艺术品这方面我们遇到的东西真赝混杂,鉴定断代,辨别真假的任务相当艰巨,非一蹴而就。光有爱玉情结不行,要下工夫,多学、多看,要努力钻研、多看书、多到博物馆看实物,多到拍卖会的玉器专场去看实物。一个收藏大家经手上万件玉器自然眼力也就提高了。比如我们天津博物馆藏玉有3000多件、故宫有3万余件。但是除了我们自己的藏品外,天津文物部门负责出口鉴定的、外贸出口公司经手的那就不止上万件了。要造就一个鉴定大家必须有主客观条件,多接触实物,还要下工夫,多记、多看,买书要买公信力强的,现在出版了15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我参编的书是1992、1993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分类全集》,另外还和张永昌先生合编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所选实物来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是在8万件藏品中精选了300多件,其中唐宋辽金元的玉器,甚至比某些博物馆的还重要,的确非常丰富。明清玉比不上故宫的,我建议文物工作者、文物爱好者多接触实物,多上手揣摩,既要懂得文物知识,也要懂得仿古伎俩,专业工作者也有走眼的时候。现在文物鉴定分学院派、市场派,存在争论,其实两者都有局限,应该是互补的,也就是取长补短,学院派要多接触实物,仿古物你得了解,你不能说我学清代的,古代我碰都不碰,你得把这个弄清楚。也不能把清代的和田玉看成是民国玉,那还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主张学院派、市场派互补,取长补短。专业工作者防止知识老化,还要不断充电。下面讲一讲游戏规则。
第一点,识真辨伪,不错不漏。
业内人士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识真辨伪,识真很重要,你首先必须熟悉各个时代的标准器,你说我现在看不懂古玉,只学明清的,不用学其他的,我说这是一个错误。因此对有出土地点、属主清楚,特别是伴出物组合关系明确的考古发掘品更得要注意,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器物和原生环境的,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进一步的鉴定和断代,玉器的年代真伪等级主要从玉质、沁色、器形、纹饰、做工等方面入手,通过目验或放大镜仔细观察、鉴别真伪、确定年代以及文化归属并作出相关评价,因此牢牢掌握各个时代标准器尤为重要。但是时代明确的考古发掘品毕竟是少数,传世品与其完全对号者不是太多,因此就需要长期积累经验,掌握各个时代的琢玉风格和发展演变规律。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时代风尚在不断地变化,最高政权规定一些制度,在制度上又作出新的规定,材料来源的变化或中断、技术进一步发展或失传,以及时代注意力的转移等等因素,都会造成不同时代风格和某一时期的特征。稍微解释一下所谓“时代注意力的转移”,比如说魏晋南北朝,南方青瓷出现了,玉器相对就少一些,注意力就转移到青瓷上了。唐代流行唐三彩,玉器就不是太多。制度上有一些变化,乾隆二十四年,新疆玉路通了,少数民族叛乱被平定,乾隆二十四年到嘉庆初的这段时间玉路是最兴盛的,乾隆初期的时候贡料没有多少,乾隆二十四年以后,玉料多了,从制度上也可以了解变化。技艺失传是师承关系中断了,“文化大革命”如果再多搞几年,各种手工技艺肯定会失传,那么老的东西都不在了。所以技艺失传、材料的中断等等都会影响玉器不同时代风格的变化。
下面从做工上举一些例子。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制造工艺都留下时代的烙印,从工艺上讲,由于工具和工匠的师承习惯不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最易于无意中透露时代信息,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两面缵孔的问题,它打眼是两面缵孔,从这边打、那边打,原始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金属,用竹管什么的,蘸着沙子,像钻拉动一样,这边打、那边打,接口上下不齐的话会形成台痕,对接处微有偏移。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光边缘、中心打挖的加工手法,形成沟槽纹,这是红山文化的一些特有的制作工艺和时代烙印。商代多用双勾隐起和拟阳线装饰,线条随造型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了一面坡的独特技法(陕西还有八大怪之一:房子一面坡),西周玉器纹饰就是一面坡做法,沟断面呈三角形。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的改进,铁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工具有很大的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这里有生活用具,有帝王用具。汉代玉器纹饰中有细于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簪、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突出的刻玉技巧。宋、辽、金、元玉雕中有一种深层立体雕镂手法,这是深层次立体雕,用来制作炉顶、帽顶、佩饰等。到了明代,镂雕造型盛行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就是上下双层图案叠加在一块,也叫花上压花,仿雕漆的效果,但侧面、内膛、底部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非常讲究,一丝不苟。
从造型上看,商代的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夸张并用的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制作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的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半浮雕,但发展到富豪墓出土的那种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过程。西周的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前述那种扁平状的动物形佩玉减少了,代之而兴是成组的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玉器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卷曲相连、色泽对称、形象对称。到了汉代,玉材经过严格的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降低,而是以生前拥有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汉代葬玉有玉衣、握玉(玉猪),还有嘴里含玉(玉蝉)。葬玉以拥有多少和质量高低来表示身份地位。到了北宋后期,仿古器物的形式大量出现,这都说明了时代风尚的变化,在造型、纹饰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清代特别的平、特别的规矩,明代是反面很粗,当然有帝王玉、民间玉之分,宫廷和民间不一样,精品和一般品也不一样,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概括的。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代各个工艺部门,学习玉器鉴定还要了解同时代其他工艺品类彼此之间的借鉴、吸收、融合关系,如商周玉器上的鸟,在青铜器上有反映,春秋时代有蟠虺纹,在青铜器上也有类似的花纹出现。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强,这和唐代绘画、雕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时与金银器上的图案、纹饰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趋于图案化,与同时期的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风格吻合,这一切说明鉴定玉器年代不能不注意同时期其他工艺品的风格,并善于与之相比寻找时代线索和佐证。研究玉器鉴定,其他也要研究,铜器、织锦等等都要研究。
玉器鉴定还要求诸文献,从文献记载中找出原有定名,比如说像人死了之后蒙在脸上的“缀玉面幕”实物是什么样子,每个部位怎么称呼都要了解,了解其功能、历史背景,如缀玉面幕、王具剑、春水玉、秋山玉。春水玉就是辽金时代皇帝在春天去河边狩猎,东北有一种猛禽,把它放出去之后用它扑天鹅;秋山玉是皇帝在山林里狩猎,有鹿、有虎,这些都是从文献上找到证据、作出了解释、判断了年代,从而令人信服。以上讲的是识真,多看真品,了解各个时代玉器的风格,多到博物馆看实物,多去有资信的拍卖公司、玉器专场观摩实物,把标准器印在脑海中,遇到相对应的实物,知道从什么地方检索出对比物,只有这样才能随心应手、运用自如。
我们日常大量接触到的是仿品、伪品或存疑品。我们应本着不错不漏的原则,一方面不能把假的当真的或尽可能不走眼,更不能痴迷上赝品,谁说也听不进去,就认定自己的是最好的,或者是最佳、最对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见得少,无出土品佐证,而把真的古玉器全盘否定,让它擦肩而过、与它失之交臂,有一句话就是咱们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别出手。要做到识真辨伪,不错不漏,错了也是不对,漏了也不好。作伪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本新仿,如仿良渚玉琮,仿品歪斜不正、射端偏于单薄、短矮,真品结构严谨,仿品结构松散、章法无序,如仿石家河文化玉凤、纹饰僵硬;另外,仿商周玉器上的朱砂痕,真品朱砂沉稳、与玉色协调,假的朱砂很鲜艳,与玉色不协调。以上虽均有本,但细微处有破绽、有败笔,一经比较不难断为赝品。
第二,无本仿品,凭空想象,臆造纹饰,或把各个时代纹饰拼凑在一起,不伦不类,比如说仿汉代的,又出现了明清的纹饰,不伦不类。把各个朝代的混合在一起,这是画蛇添足或追求奇特。
第三,附加物质,创新品种,如仿战国玉器,我国古代有金玉复合体的带钩,玉器上有嵌金丝工艺、贴金工艺,但是还没有镏金的,现在市场上见到的镏金玉器是新加上的。对这些东西都应慎之又慎,不要相信持有者所说的年代。还有玉粉,就是高压合成的玉,玉质特别纯净,这不是天生的好玉器,它是玉粉合成的。要分别真伪和年代,如果不能识别出是伪器,其他方面的鉴定都没有什么意义。伪器必然会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火烧、油炸、染色等等,或者是旧玉改造花纹。还有造假的沁色,沁色很重要,其中有一段时间特别注重这个,因为沁色是再生的,它不是玉的本质,它受土壤的酸碱程度,还有当地的湿热程度影响。所以沁色不同。有人在文物报上介绍,近来,古玉造假非常活跃,造假人有专门负责购原料的,到陕西咸阳那个地方附近购买无纹饰出土素玉,有专门负责加工的,到浙江杭州、江苏苏州、扬州等专门仿造古代的花纹,然后到安徽蚌埠去做皮,能仿各种颜色,做旧方法也参照古文物书籍上介绍的方法,但是有改进,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拌朱砂做仿旧的假古玉,仿制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蜡,专骗那些略有一定鉴定知识、痴迷古玉收藏的人。
看来,不接触市场、不贴近实际,光守着博物馆仓房里固有的玉器不行,这样的话就会落后于形势。因此要扩大眼界、扩充知识,不断充电、更新。总之,假的东西尽量避免购藏,避免盲目投资。
第二点,确定侧重点,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审美取向。
目前藏白玉的人很多,他不在乎年代、新玉老玉,只要玉质好,是自己心仪的玉器,他就购藏,这个是个人的爱好。中国有白玉研究会,玩白玉照样会有投资回报。但是要扩大视野,就要进一步玩历代古玉。汉以前,称高古玉,明代以前都称古玉,清代传世品称清玉,民国至近现代称新玉。古玉负载了很多信息、蕴含了很多知识,我们了解、研究它有无穷的乐趣,怡情养性,增加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因此每个人情况不同,根据自己的财力、经历、眼力,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调整自己的收藏范围,形成自己的藏品特点、藏品体系。
“非典”时期有这么三句话:确认、疑似、排除,我觉得这是科学的态度,不妨移植到玉器鉴定过程上来。有些东西如常说的开门货很容易确定出来,有些一眼就能看穿是假货,很容易排除,但是属于疑似部分的要慎重对待。比如说“非典”时期,疑似当中有的确认了,有的排除了,排除了当然就不用住医院了。玉器鉴定和“非典”鉴定病例一样,有一大部分是开门见山的,有一部分是排除了,中间、模糊的东西是疑似的。有些疑似品经过我们研究可以确认,如经过考古资料重新发现,原来不被大家所认知的,经过研究认知了,但是疑似品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过研究排除了。总之,认识古玉要经过一个逐渐积累、不断修正的过程。
第三点,注意合法收藏、渠道正当。
我们都是守法公民,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地上、地下、水下出土、出水文物概归国有。凡通过盗墓等非法渠道得来的古玉不要染指。但是1949年前出土流传有序的古玉,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前文献上记录过的,或海外回流的都可以购藏。进海关的时候向海关声明,海关给你封包,然后你到出口文物鉴定站,上海、北京、天津都有,给你盖上火漆印,这样的话你带走也可以,参加拍卖会也行,从海外回流的古玉都应这样办。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介绍玉器拍卖市场的走势。
第一,海外注重高古玉,西方认为,汉以前的古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真谛。1996年,北京翰海秋拍了红山文化玉钩形龙,230万成交;1996年,北京翰海秋拍红山文化太阳神,220万成交;2001年,北京翰海秋拍红山文化玉猪龙,240万成交;2003年,北京翰海春拍战国玉人,25万元成交。受政府委托,我们也参加竞买,让授权举牌人参加竞争。因为权限的限制,竞不过民营企业家,最后这些玉器未能入藏国家文物收藏部门。
2004年,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一件商代玉刀,以23.2万美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一件龙山文化玉璇玑,以相当于估价的4.7倍、16.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件西周玉璜,再次引起激烈的竞争,18万元起价,最后由一位北京买家以132万元得标,是估价的6.6倍。高古玉一度在国内受冷落,被认为是高危股,买假了让人心有余悸,老觉得阴影笼罩,红山文化玉器价格高的很多人不敢碰手。红山玉器集中在哪?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有赤峰博物馆。现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合并,叫天津博物馆,今年年底会有玉器展出,欢迎深圳的朋友到天津去参观。另外,像河南省博物院设有玉器馆,山西省等很多地方也有玉器馆,但是各个省侧重点都不一样,比如说辽宁省红山玉器、辽金玉器特别有优势,河南殷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玉器藏品丰富,广州是西汉的,山西的晋侯墓一出来多少件,河南的三门峡虢国墓一出来多少件,所以你研究西周玉器就到三门峡,你要研究商代就去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第二,华人青睐帝王玉,清代帝王玉是玉器市场上的明星,有些拍品挤进了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前10名。2003年,香港佳士德拍出清康熙帝御用天黄印章一套1900万港币。2004年,香港索斯比拍出清乾隆御用玉石组玺2918.24万港币。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乾隆黄玉出戟螭龙凤瓶,由和田上等黄玉雕成,仿商周古铜器纹样,有乾隆款,估价人民币150万~250万元,经过一番较量,结果由一位场外买家以484万元竞得。
2004年,香港佳士德拍出清乾隆和田玉活环双龙耳万寿纹碗,经过几番竞拍,最后以1932.775万港币成交。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中,推出一件清乾隆痕都斯坦御题诗贝式洗,估价500万~700万,结果由中国台湾国巨集团以924.64万港币买走。历年来清代帝王玉有6例已拍到上千万元,说明中国玉文化已被世人重视,也说明帝王玉背景清楚,有皇家气派,拥有者也跟着沾光,但价位已到了天价,不是一般大众投资者所能承受的。
第三,中古玉可能是投资的潜力股,这一阶段大致包括隋、唐、宋、辽、金、元。2002年,天津文物公司春季文物展销会竞买中有一件唐白玉透雕行龙佩,一亮相就备受识者瞩目,他是一件和田羊脂白玉作品,玉质温润、做工精致,采用透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显现出唐龙出神入化的风姿体态,是唐代玉器中少有的精品。在竞拍过程中,公家举牌,在委托举牌人时,因授权所限,终于被民营企业家以18万元竞走,这是不小的遗憾。2005年,天津文物公司秋季文物展销会竞拍品中,有一件辽金时期鸟纹玉带饰,组件不全,虽是传世品,有出土品可以佐证,时代风格鲜明,很可惜买家不敢认定,认为有后仿部分,无人追捧。
以上说明,专门研究隋唐、宋、辽、金元这一时段玉器的人数不多,拍卖底价相对高古玉、清代帝王玉不算高,若比同时期绘画、书法、雕塑、瓷器其他工艺品的价格也不算高,因此看准了、买对了还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前景看好,有人说它是升值潜力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