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这28年,深圳发生了巨变,全国也发生了巨变。现在社会财富极大地增加了,无论海外的报道,还是自己的感觉,都说中国人有钱了,不像过去那样生活了。我今天讲的就是怎么对待财富问题。
过去因为中国人太穷,一直是追求财富并积累财富,几千年都是这样的。我们听了很多很多故事,比方说地主老财有了钱以后就把钱装在一个罐子里埋在地下,这种方式可能有几百年、几千年了。但是现在,北京、深圳可能更是这样,已经开始进入消化财富或者享受财富阶段。比如说买车、买房子、买健康等等。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会买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索过这个问题?李嘉诚先生说:“富贵”实际上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它是有两个含义的,富是富、贵是贵,就是说一个人他可能很富,但是他不见得贵。我觉得他这个说法非常好。我们怎样才能生活得富贵呢?尤其是我们怎样生活得高贵、有品位?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我是做记者的,全国各地走了不少地方,上个月我刚刚到贵州去采访,贵州还是非常穷,那个地方的少数民族,比如说苗族、布依族、水族,我到他们的山寨去,他们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是木头和竹子搭建起来的竹楼,进去之后会看到地上有一个很破的席子,猪和鸡都在屋子里面乱跑,人就在那里睡觉。那种贫穷真让人触目惊心!我认为,我们大家时时刻刻不应该忘了一个大的背景:第一,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第二,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第三,我们的自然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大背景。
去年《上海证券报》刊登了我讲财富观的文章,题目叫《做个平民有多难》。我说:“平民”的定义历经沧桑,古今中外,凡是在大革命时期,“平民”都是褒义词,包括法国大革命、中国“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中农的成分都是不怎么好的。但是到了太平盛世,平民就显得很掉价了,人人都希望自己是贵族,或者是变得有钱。但是,我还是坚持平民立场,认为我们中国绝大多数人还都是平民。那么,我们怎样用平民的态度来生活得更好呢?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我故意写得比较通俗,举了生活当中的很多例子。这篇文章所引起的反响是我所有文章里最强烈的。除了网上的争论,我还接到了几百封来信、上百个来电,大家都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刚才主持人也问我,为什么要坚持骑自行车?按理说我的工作也不差,收入也可以,那我为什么还不买汽车呢?大家可能对北京都比较熟悉,我家就住在一环里面,东单、王府井,那里太热闹了,整天都是堵车。我出门办事,比如去人民大会堂,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步行,要40分钟;第二种是骑自行车,要15分钟;第三种是坐公交车,大概需要30~40分钟;第四种是打车,要15~20分钟。去的时候因为是右转弯,还比较顺,但是回来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一是打不到车,因为长安街上不准空的出租车行驶,所以回来的时候我如果要打车就必须到前门,那里才有车可打;二是回来的时候,因为我家是住在东单北大街这边,在东单的路口不准左转弯,必须到二环,然后从建国门绕回来,要经过东单和北京站两个路口。长安街和深圳一样,总是堵车,有时候红绿灯都挡不住车流,非常堵,如果我打车去,回来的时候,或者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准了。即使是坐私家车也是如此,所以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骑自行车了,因此我每次都是骑自行车去,我做了20多年记者,我也骑了20多年的车。长安街比较宽,春、夏、秋这几个季节,在长安街骑自行车非常舒服,蓝天白云绿树鲜花,特漂亮。
但是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变了,骑车到人民大会堂变得非常麻烦了——我记得10多年前有一次邓小平宴请爱波斯坦,那个时候还让骑自行车,自行车还可以放在人民大会堂外的小树林里。但是最近几年,别说你骑车去,就是你的汽车破一点,警卫都不让你进去。有一次400人的一个会,就我一辆人骑自行车,卫兵不让我进去,我特别不服气,就在那儿守着,心想今天400人的会议不可能就我一辆自行车吧?可是,最后等到开会的时候,真的就我一个人是骑自行车来的。我觉得特别奇怪:这个社会真的是变了!在那一瞬间,我也变得有点虚荣了,有一点怕见到熟人了,于是我就对那个警卫说,我把这个自行车放在树林的后面,你帮我看着。从那以后,虽然为了方便,我每次还是骑自行车去,但是每次去的时候,尤其是快到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就有一点像地下工作者似的,先前后左右看看有没有熟人,没有熟人的话我就绕到后面赶紧放车,然后赶快离开。这就是虚荣心。有时候我自己也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自认为是一个意志比较坚强的女性,一般来说要是认准一个道理我是绝不会轻易妥协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虚荣的想法呢?除了社会变化了之外,我觉得我们对财富、对金钱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困惑。后来我还想,社会转型期,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传统观念的颠覆等等,对像我这样的知识女性来说都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压力,对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恐怕会产生更强烈、更大的压力!滚滚滔滔、铺天盖地的社会商业大潮,甚至能把人淹没。我看会场里有很多老先生,我相信对你们也都产生了这样一种压力和困惑吧?
于是我就想到了孩子的问题: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孩子,今年上大三,功课非常好,在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各方面都很出色,她妈妈对她非常满意。但是她在生活上是高标准的,所有使用的东西必须是名牌,穿品牌衣服、背名牌书包。当我同学和我说起这个事时,我觉得很疑惑——我一直认为好孩子、专心学习的孩子,对生活应该不是很讲究、不是很在乎的。同学说:“韩小蕙,你的观念太落后了!你不知道,像我女儿这样的孩子已经是最好的孩子了。我为什么在吃、穿、用上以各种名牌来满足她?学校里的孩子是互相攀比的,如果你不满足她,她就会产生自卑感,将来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咱们大家都有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后来我和我女儿交流,我女儿几年前就去英国留学了,这方面的问题我比较少和她交流。她第一年回中国探亲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变化特别大,从她第一天回来到她走的差不多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口头禅是“看你花钱我都眼晕”,这是北京话。说实话,我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且一直在北京生活,从小生活环境不差,我自己觉得我不土,也见过世面,可是我女儿对我的评价就是土。她回来之后,有一天拎出一个亮闪闪的小手包,特别精致,告诉我,这个包合人民币4000多块钱。那是三年前,我特别惊讶:“就这么一个小包4000多块钱,那也太贵了!”她接着又不慌不忙从里面拿出一个钱包,说这是一套,还包括一个钱包呢。我说那也太贵了,我把你送到国外,不是让你去享受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生活,而是希望你好好学习,就是说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学习上要向高标准看齐。你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好风气保持好,倒是把资本主义的奢靡之风给学来了!……我还没说完呢,她就和我急了:“我没有奢侈,我就是喜欢名牌的东西,而且这是我自己打工挣的。”还有一次,她说要买晚礼服。当时她才19岁,我说你买晚礼服干什么啊?她说我们在英国聚会的时候,英国的学生和别的国家的学生都穿得非常正式、打扮得非常好,只有中国的孩子穿得乱七八糟的就去了,我觉得给中国人丢脸。我就不同意她的看法:“我怎么不信呢?你不是学生吗?学生的任务不是功课吗?你功课好了、学习好了,谁敢小看你?如果你功课不好,再有钱,人家不还是看不起你吗?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穿得好了,外国人就看得起你们,我不这么认为。”她就又和我急了,去向我父母告状去了。我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结果完全站在我女儿一边,还教导我:英国有英国的生活方式,你别老拿你自己认为的标准去衡量她,现在孩子长大了,你就应该满足她。最后我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她上王府井了。百货大楼、东安市场都转了转,确实看到很多晚礼服,红的、绿的什么都有,而且都是袒胸露背,都是给工作了的成熟女性穿的,不是给我女儿这样的学生穿的。我觉得根本就不行,哪有小小年龄的学生穿这个的。我就想说服她这个不是你穿的,我女儿根本就不理我,变得特别兴奋,不厌其烦地换这个、换那个。当时我那个火一点一点地往嗓子眼里升,但是我就压着,想尽量和她沟通、尽量不要变成老土、尽量跟上时代的潮流。后来我女儿和我说:我得买两套,一套红的、一套黑的,红的什么场合穿、黑的什么场合穿。我当时一下子就爆发了,我也没说什么,转身我就回家了,把我女儿扔在那了。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怎么变成这样了?我真的特别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我女儿回到家就和我急了,说你怎么这么跟不上时代潮流啊?你还是北京人呢?你还是知识分子呢?你还号称大报的记者呢?你就是这样的观念啊?我当时心里特哆嗦,我不知道是我僵化、是我保守还是她太过分了?
直到现在我还困惑,比如说像我这么“僵化”、这么“保守”,满大街的东西卖给谁去?我们的国民经济还发展不发展了?我们GDP还增长不增长了?如果全中国的人都像我这么保守,都不敢超前消费的话,那么国家还发展不发展了?而且现在国家的银行还在天天宣传,说你没钱没关系,现在不是有很多的信用卡吗?你可以先消费,然后你再还。有一个名词我知道,叫卡奴,全世界都有。说来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不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穿裘皮、打高尔夫球吗?我们是不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呢?我自己的脑子一片混乱。可是我心里也有另外一个声音一直在高叫:我们不能忘记从小刻在心里的圣贤的教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财有限,费用无限,当量入为出”;还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种传统观念我觉得非常不错,为什么今天不能坚持了?生活好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了?
这种问题到现在我还在困惑。前些日子我到北京一个打工子弟学校去,那个打工子弟学校非法办学,条件非常简陋,老师一个月只挣几百块钱,学生全都是农民工的孩子,或者是北京下层的孩子,生活非常艰苦,教育也非常不规范。北京市现在正在取缔他们,把打工子弟学校并到公办学校,可是现在遇到了困难,一个是公立学校不欢迎、不愿意接受他们,他们觉得自己的资源很有限,接受打工子弟学校进来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打工子弟也不愿意到公立学校去,一个是费用比较高,再一个就是被城里的孩子歧视。我不知道深圳怎么样,反正北京也有特别有钱的,也有特别贫困的,在北京打工的工人,有的一个月也就挣四五百块钱……虽然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应怎么对待这个问题,我真的觉得非常困惑。这么多社会问题,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对金钱的思考。
经过了几年的思考,我所珍惜的、我所追求的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坚持节约,珍惜东西。比如说到现在我不能容忍浪费粮食,每次到外面去吃饭,不管是公款也好,私款也好,剩下的东西我都要求大家打包回去,不要浪费。我国有13亿人口,土地和美国差不多,但是美国基本上是平原,而且水特别多、河流特别多,他们的自然条件比我们好得太多了。我们的自然环境非常差,除了东南这边是鱼米之乡,西边全部是山、沙漠、戈壁。中原地区的粮食,逢到比较好的年景可以自足,四川的西部也还可以,但也就是自给自足,如果其他地区缺粮需要往外调的话,真正比较好的粮仓就是东北,东北可以支援一部分。所以中国总体来看粮食是不够吃的,加拿大出口小麦,中国是它的第一大订户。有一次我一位朋友说,你太落后了,你不知道现在粮食在中国最不值钱,是最便宜的东西。我就和她说:最不值钱的东西、最普通的东西,也是我们生存最基础的东西,永远都不能浪费粮食。
第二要节俭,不乱花一分钱。现在的女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一上街脑子就乱了,看见什么喜欢就买,不管有没有用就买一大堆,然后回家往柜子里一塞,等落满了灰尘再扔出去,衣服也已经多得穿不完了,但是还要买。我总是尽量警告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
第三坚持自己的审美立场,不随波逐流。什么是一个女人或者男人的美呢?我认为是品位。那什么是高雅的品位呢?我觉得装扮尽可能地求其本真,自然得体是最恰如其分的。比如上千万元的首饰,不符合你的财富、气质、社会背景,可能就不会显示出光彩,也可能还会露出雕琢的痕迹。但是一件T恤衫、一条裤子,也能把你的万种风情表现出来,这一点很多人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大家都知道著名女作家张洁,70多岁了,可她每次出来都非常动人,包括很多外国记者、外国朋友都非常赞赏她。可是张洁告诉我说:“我很少买名牌的东西,而且我的衣服从来不买特别贵的、几千块钱的。”其实你装扮得比较好,不是说你花几万块钱、几十万块钱就能把你装扮好,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修炼自己,要显出自己气质的高贵。
第四要求自己做到不虚荣。从年轻的时候我就比较注意这一点。由于“文化大革命”,我16岁就到工厂里做工了。那个时候我们工厂是一万人的大厂,大概有好几千的青工。因为上世纪70年代,社会普遍比较贫穷,我们厂有很多小男工、小女工宁愿天天吃窝窝头就咸菜,也要攒钱买的确良衬衫,买蛤蟆镜,穿牛仔裤在厂区招摇。而我追求的是读书学习,当时没有学上,我坚持自学,包括把初中、高中的数学都补了,后来到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上了南开大学。所以追求吃喝玩乐不应该是主要的生活内容,尤其是年轻的时候。
我昨天来深圳,别人告诉我深圳现在学习的风气特别浓,大家都在学各种知识,给自己充电,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令人敬佩,我们北京人,包括全国人民都应该向你们学习。
第五点要求自己廉洁,不贪、不占。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大概三四年前,我们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当时北京一家报社的同学问我每个月能拿多少钱?我说2000多块钱吧。没想到他冷笑一声,说这就是说明你没混好。我就问他怎么叫没混好?混好是什么概念?他说现在在北京新闻界,一个月混不下1万块钱来你就太白痴了。我当时特别愕然,不太相信地问,你们报社每个月能发给你1万块钱?这是好几年前了,现在当然有很多新闻单位都可以给到1万块钱了。他当时就笑了,我们同学关系都很好,他一点都不加掩饰地说,韩小蕙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你在那么大的报社,主持那么大的副刊……我立刻就明白了,他是说拿版面换钱。可是我搞副刊这么长时间了,一次都没有搞过这个事,我用不着,我也不屑搞这个事。人人都是有欲望的动物,我到朋友家,看人家住那么大的房子,满墙都是高档的壁画,我也挺羡慕的,我也喜欢。而且我也喜欢珠宝、香水,我也喜欢高档的东西,我也喜欢逛豪华的大商场,这是人的普遍性。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即我们必须花的是自己问心无愧挣来的钱。一个记者,尤其是像我这种主持一个大报版面的主编,如果去弄钱的话,也不是弄不到,可能也能发财吧?但是我不追求这个,我觉得有时候为了这点钱去做非法的事情,或者不非法却挺不地道的事,我觉得心里不安。而且我相信,很多贪官也好、很多这么捞钱的人也好,比如说捞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现在动不动就贪污上千万,当时可能很得意,但是有的入狱之后会非常后悔;有的虽没入狱、没被查出来,但他今天生活好了以后,他可能也会很后悔,因为他良心不安,他觉得为了这区区几百块钱、几万块钱,何必做这个事呢?人岁数大了之后,更可能会产生良心的不安。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生活得宁静、生活得满足、生活得有品位,我觉得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而钱不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现在也不穷,活得也挺好的,你让我天天上五星级宾馆去,天天去打高尔夫球,或者是高消费,我还没有那时间呢。我现在天天忙来忙去地采访、工作、写文章,侍奉高堂父母双亲,有时候跟女儿去逛街,和朋友们聊天,就挺好的,我觉得活得挺满足的。
我自己总结自己的财富观,一共是五条,我自己叫“金原则”:第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三能挣会花,视金钱如粪土;第四成由勤俭,败由奢;第五平民立场,简单生活,奉献人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标准,我在努力地往这方面做,做到了,我自己心情非常愉快,觉得比挣几百万、几千万还要让我愉快。有时我看到有人拼命挣钱,挣很多钱,简直成了挣钱机器,但没时间花或舍不得花,我心里会想:挣那么多钱,只是银行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增加,但并不代表生活质量提高了,不代表精神升华了,不代表心灵高贵了,有多大意义呢?我认为人在温饱解决了的情况下,应该想想这些问题,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