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如何从危机中汲取教训,着眼于全球发展,立足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需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份战略性文件,总要以对形势的精当判断为其开始。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开篇中,就有一段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表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理解这一判断,是全面领会、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础和出发点。
“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作为着眼于历史进程的大判断,最早见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笔者看来,所谓“战略机遇期”,主要指的是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得以在较长时期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其一,在国内,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使我国经历了长达32年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出口、高国际储备、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存且基本自洽的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如今,支撑这种增长格局延续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其二,在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至少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中,还看不到会发生针对我国或者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动荡。因此,我国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其三,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30余年前确定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早已明确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基本方向,加入WTO以后,中国更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之中。虽然此轮全球化依然由发达经济体发动并由其主导,但中国仍从中获得了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并逐步提高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