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提高生产率,就是要重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研究。提高生产率不仅对经济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而且是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提高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根本问题。具体一点讲,就是中国要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问题。提高生产率也就是提高经济效益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很多,例如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公平分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根本性的要求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指标很多,归结起来可以说就是提高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资源生产率等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利用率),其综合表现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重视提高生产率,就是要重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研究。我认为,现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首次作为方针和战略提出来的。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两个根本转变之一。后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两个转变都包括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也就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提出了五个“坚持”,包括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措施和任务。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理论界曾掀起一个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取得了如下共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关键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当时刘国光、李京文主编的《中国的经济大转变》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集约程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判断,可以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来表示。
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建设方针上是巨大进步,但后一个提法没有也不能取代前一个提法。有的人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消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取消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将会导致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率的忽视,也将难以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理论界不那么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率,这是不是因为比以往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应该看到,现在我国经济效益在很多方面并不理想,和先进水平比较差距很大,尤其是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率是需要长期努力完成的艰巨任务。因此决不能忽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说,提高生产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资源约束,只有提高能源资源生产率(利用率),才能在同样的能源资源供给情况下有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当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正在步入中上等收入水平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陷入这个陷阱的原因可能很多,但终归会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低迷。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保证达到一定经济发展速度,避免陷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提高生产率不仅对经济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而且是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提高生产率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我国生产率的现状如何,趋势如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生产率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如何处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率的关系,如何处理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就业的关系?如何做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现在这些方面都有困难,尤其是遇到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要求深入改革。例如,如何才能增加改革动力,积极稳妥地在各个领域深入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从历史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又会有很大差别,它们各自决定于哪些因素,如何使我国生产率的提高促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永续发展?再如,如何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比较各国和中外的全要素生产率,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些也都说明了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