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经济再平衡和均衡路径的选择
在线阅读 收藏

◆外需已经很难带动中国经济了,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要直接面对的难题之一。

◆对中国而言,再平衡已经开始……从供给角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是经济再平衡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改革”之道,而过分使用需求扩张政策往往会导致泡沫化,贻误调整结构的战机。

2009年在经济学部会议上,笔者在名为“宏观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增长路径的探索”的发言中已经计量了汇率上升导致中国贸易盈余激增是“金融现象,不是贸易现象”,计算出42%的贸易盈余可能是“结构突变”导致,中国贸易盈余占GDP最高的2007年中也有近一半是非正常的因素,所以不必认为如此大的贸易盈余是常态而改变了宏观政策激励特征。经过金融危机冲击后,2010年中国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3.3%的水平,比G20峰会上美国建议的自限贸易盈余占GDP的4%水平还要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带动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中国贸易盈余还会进一步下降,中国已经无可选择地从外向型经济转型到内需经济发展,再平衡成为未来几年不得不面对的主题。依据国际上其他经济体的再平衡经验,再平衡能刺激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但也会导致经济过热,因此中国在未来再平衡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供给政策激励,通过改革税收体制,为服务业和创新投入减税,加速结构调整和创新。继续保持需求政策的“正常化”,避免再平衡过程中的经济过热。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