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企业是中国工业企业最主要的研发主体。
◆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国内技术而不是引进国外技术。
◆中国内资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远远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水平。
◆整个国家和企业普遍存在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十一五”时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指引下,在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创新激励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谈一下“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的基本状况。
企业研发的总体环境明显改善,部分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进入“十一五”以后,中国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跨入世界中上游行列。其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位,“研发经费总额”、“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科技论文发表量”、“本国人专利授权量”等多项指标也排在世界前十位。中国科技人员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就业人员的平均科技产出水平也有所提高;全国和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都有所增强;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能力;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略有提升,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
企业研发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重视不足的问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监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研发活动人员密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中国的研发活动人员总数遥遥领先于发达国家,但是“每万人劳动力研发活动人员”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5到1/4;二是在研发活动人员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研发活动人员质量却有所下降,表现在“万名研发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连续4年下降;三是尽管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小幅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2009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70%,与美国、德国相差1个百分点,与日本、韩国相差2个百分点;四是尽管国家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数额都呈增长趋势,但是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没有明显提升,甚至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有所下降,反映出地方财政科技支撑强度有所减弱;五是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工业增长速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同时,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也未得到有效提升,阻碍了高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研发资源区域分布并不均衡,以京津沪为首形成梯队格局。“十一五”时期,中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平均水平由2006年的51.06%提高到2010年的60.64%。从地区排名情况来看,在这5年中,平均每年只有10个左右的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始终稳居全国前三位,并且与其他省市差距较为明显,可以视为第一梯队,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达到75%以上;辽宁、陕西、江苏、浙江、广东位于第二梯队,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60%~70%;其他地区属于第三梯队,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低于60%。但是,近年来青海和新疆的名次得到大幅提升,逐渐从第三梯队跃升至第二梯队。
在中国工业企业研发主体的分布方面,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企业成为最主要的研发主体。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活跃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企业研发活动也比较活跃。
从中国工业企业研发资源投入状况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其中国有独资公司的投入强度最高。企业研发人员投入规模逐渐扩张,其中内资企业是最主要的载体。从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状况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比重提高,内资企业是开展研发项目的主体。从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方面看,企业新产品销售及出口比重大幅提升,内资企业新产品销售及出口比重最低。
其次,谈一下“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企业逐渐代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研发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不仅体现在研发投入环节,还体现在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的控制权的加强,各环节表现均比“十五”期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09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3%,比200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企业拥有的重大科技成果占全社会比重突破37%,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占全社会授权数的比重达到61.53%,比2005年增加9.3个百分点;企业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总金额比重为86.49%,与2005年相比增幅超过2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企业作为我国研发投入、产出以及技术转移的主体地位日益稳固。
“十一五”期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加大。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情况来看,据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422.2亿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82.0亿元,消化吸收经费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的比重为43.1%,比2008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27.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5.6个百分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203.4亿元,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8.2%,比2008年提高8.7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27.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6.9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企业逐渐加大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购买国内技术而不是引进国外技术。
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表明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26.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11.8万件。企业申请专利数和申请发明专利数均达到2005年的4倍。从最能代表研发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来看,2009年,中国企业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1.8万件,是2006年的2.1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3.2万件,是2006年的3.4倍;有效发明专利数为9.1万件,也达到了2006年的3.4倍。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中国企业整体发明专利申请成功率为1/4左右。
企业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在产业链内外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此外,一些企业不仅通过申请专利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还参与到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当中,开始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比如,由我国提出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3G)国际标准、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3.6MW大型海上风机等。
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在全部商品进出口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9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4%,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所有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0.8%,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另外,从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变动趋势看,中国逐渐由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超越了进口额,并且贸易差额呈逐年扩大趋势,2010年贸易顺差已达到797亿美元。
最后,谈一下“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研发严重依赖自有资金。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企业创新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政府资助、金融机构贷款,以及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第二次全国研发资源清查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3775.7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2.9%。从经费来源构成看,政府资金为160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4.2%,企业资金为3538.3亿元,占93.7%,国外资金为34.1亿元,占0.9%,其他资金为43.3亿元,占1.1%。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现实状况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依赖自身积累,其次是金融机构贷款,并且对自有资金的依赖程度逐渐升高。近年来,企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维持在90%左右,一方面表明中国企业已经形成自主筹集经费的机制,再次证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来源单一、资金压力较大的问题,还会进一步引发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三者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得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术;试验发展则将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产品化和商业化,并获取创新收益。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必须对这一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提高研发活动的整体效率,必须使三者均衡发展、协调配合,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从中国整体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在三种研究类型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视严重不足。从中国整体情况来看,2009年,中国研发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分别为4.7%、12.6%和82.7%。其中,企业的研发经费分配极不平衡,有97.6%的研发经费用于试验发展,而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却不足1%。这与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三种创新主体的分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企业层面情况来看,据第二次全国研发资源清查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775.7亿元,按活动类型划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2.4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0.06%;应用研究经费支出53.0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1.4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720.4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98.53%。
三是产学研合作研发有待加强。第二次全国研发资源清查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研发项目19.4万项,项目人员全时当量122.9万人年,项目经费3185.9亿元。其中,按项目来源分,企业自选的项目经费占80.0%,地方科技项目占7.8%,国家科技项目占6.0%,其他企业委托项目占2.5%,其他项目占3.7%;按项目合作形式分,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占69.4%,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占10.3%,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占5.6%,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项目占4.5%,与境外机构合作项目占3.8%,其他合作形式项目占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产学研合作研发力度还有待加强。
四是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地位不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在全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并不突出。2007年,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中,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只占25.8%,这一比例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水平,这些国家(地区)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中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上,其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超过了40%,韩国高达53.8%,而最高的中国台湾甚至达到了72.3%。
五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依赖外商投资企业。隐藏在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背后的事实是:超过一半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是由外商独资企业创造的,如果再加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份额,外商投资企业压倒性地占到了80%以上,相形之下,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却不足10%,并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严重的不平衡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才是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而内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仍然是以贸易逆差为主,中国内资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远远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水平。
六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成功率过低。“十一五”时期,尽管中国企业3种专利的申请数比较接近,但是3种专利的申请授权数却并不平衡,发明专利的申请成功率最低。据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企业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约39.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30.0%,与其他两类专利比重相当。专利申请授权数约2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数所占比重最低,仅占全部专利申请授权数的14.7%,远远低于其他两种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重为43.7%;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为41.6%,与实用新型专利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在数量上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质量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发明专利申请成功率过低,导致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增加缓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从而在创新产出的分配环节处于劣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状况反映出一些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某些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导向;研发资源、研发主体在不同区域和行业间分布不均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持续增加,其中,国有独资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高,内资企业是研发人员开展研发活动的主要载体;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明显加强,新产品开发项目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内资企业是研发项目最主要的执行主体;企业新产品销售及出口所占比重也大幅攀升,其中内资企业比重最低。其次,“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研发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加大,且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国内技术而不是引进国外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逐年增加,表明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有所增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趋势。最后,“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企业研发严重依赖自有资金,经费来源过于单一削弱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整个国家和企业普遍存在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企业研发项目中80%属于自有项目,70%由企业独立完成,产学研合作研发力度仍显不足;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中国高技术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制约了高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发挥;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背后的主要动力是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远远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水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类专利,以致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
针对“十一五”时期企业研发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一是大力拓宽企业研发活动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贷款,尤其是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同时充分调动非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力量,打破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瓶颈。二是积极引导研发经费更多地投入基础研究领域。长期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格局,将会削弱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效果,建议政府牵头设立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或对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给予配套支持,促使创新主体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三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健全、高效的合作治理机制是促使合作研发成功并产生聚合效应的重要保障。建议针对目前中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将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创新作为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四是充分发挥高技术企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高技术企业大多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它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建议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分别出台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推出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以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其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五是努力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时代,技术实力雄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大举入侵和跨国并购,对于技术能力积累不足的内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唯有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抵御外来强敌,赢得长远发展。六是注意提高企业发明专利的质量。发明专利是最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目前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呈现“申请多,授权少”的现象,发明专利质量不高是造成申请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政府创造更加适宜企业研发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