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储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跨国比较已广为采用,关于真实储蓄指标的有效性检验的研究正在开展。本文汇集两类较具代表性的检验方法,测算世界银行提供的1960~2006年中国真实储蓄率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基于相同理论的不同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互相抵触。本文从数据构造与经济计量模型两个方面分析,得出数据构造方法的不同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储蓄检验结果的不理想,则源于检验模型的假设不适于我国的数据。
有鉴于此,借助协整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建立调整后的收入与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实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指标的检验。此处的收入调整,依据储蓄的类型,即总储蓄、净储蓄、绿色储蓄和真实储蓄,按国民收入核算法对原收入做调整所得。实证分析结果与韦茨曼(Weitzman,2001)的理论一致,只要真实利率是正的,真实NNP的增长,意味着福利的增长。
此模型反映消费波动机制,包含了消费滞后项与收入项组成的波动强化机制与误差纠正项表示的波动弱化机制。不同储蓄理论调整数据的过程中,除绿色调整存在异化外,系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呈现出单调变化的规律,弱化波动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绿色调整异化现象,指其在整个调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既不承前、也不启后的特征。此外,伴随着资本观察范围的调整,影响项的影响力增强,即系统受到的潜在冲击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