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伊斯兰教研究,从严格的学术标准看,作为现代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开始的。虽然20世纪初学术界有过一些零星的论述,有的论著学术水平还相当高,但伊斯兰教研究和宗教学一样,并未形成学科规模,而且以后还出现长时间的空白。196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成立,提出了开展宗教学和伊斯兰教研究的意向,标志着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新阶段。但在以后大约15年内未能有所作为。至1978年,走过“文化大革命”的停顿和倒退,伊斯兰教研究随着宗教学的起步,开始艰苦跋涉,走出禁区,走向学术的春天。1979年2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在昆明组织召开了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1979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座谈会,世界宗教研究所与西北五省区相关机构商定,今后每年轮流召开一次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
1980年11月10~20日,首届“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银川会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会议由宁夏社会科学研究所主办,主题是“清代中国伊斯兰教”。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学者、专家与会,提交论文、资料47篇。会后选编成《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文集》一书,1981年1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届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于1981年10月10~21日在兰州召开,即兰州会议。会议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着重探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51名专家、学者出席,提交论文、资料65篇。会议论文选编《伊斯兰教在中国》于1982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18~26日,第三届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在西宁召开,即西宁会议,由青海省宗教局主办。会议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讨论:(1)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2)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演变、分化及其社会影响;(3)历史上的民族教育;(4)伊斯兰教与民族关系。1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资料80余篇。论文选编《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会后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第四届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于1983年11月22~26日在西安召开,即西安会议,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会议以“伊斯兰教研究如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主题。88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资料102篇。论文选编《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集》于1988年5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五届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会议延后三年,于1986年8月22~27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以“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为中心议题。6个民族的112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资料79篇。
现在回顾,这种形式上以西北五省区为主,实际上是全国性的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在当时的条件下确是一种睿智的创举,一次大胆的尝试。事实上,这五次会议也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一种意义深远的学术活动。人们评价这是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发展史上一段辉煌历程,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有四点明显的效果:(1)形成国家与地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地方政府、宗教界和个人通力合作的框架,在宗教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为尽快发展伊斯兰教研究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广阔而又坚实的基础。(2)将伊斯兰教研究的学术活动起点放在西北五省区,使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策研究相结合,成为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主导方向,保证此后的伊斯兰教学术研究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3)宣传伊斯兰教的学术活动,引起社会重视,得到宗教界认可,从而有助于纠正对宗教的片面看法,更好地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研究气氛,鼓励学者努力,对深入发掘整理资料、迅速产生学术成果起到促进作用。(4)通过六七年的学术活动,逐渐训练和形成一支由专业科研机构、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宗教界三方面为主的研究队伍,掀起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次高潮。尤为可喜的是,一批青年学者被这五次会议吸引进来,得到熏陶和成长,成为今日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骨干队伍,是学科继续发展和提高的保证。之后,虽然学术界多方呼吁,第二轮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始终未能启动。
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西北五省区伊斯兰学术会议所走过的这一段辉煌历程,至今还可以感受到这一段学术交流对国内伊斯兰教研究的深远影响。许多学者呼吁,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在今后的规划中,课题和会议都不可偏废。
此后,学术过程无须多言,30年的成果主要谈四个方面: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世界伊斯兰教研究、工具书和古籍整理、当代伊斯兰教研究,稍带谈谈伊斯兰教的学科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