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公主岭市
在线阅读 收藏

市长 柴伟(10月主持市委工作)

【基本情况】面积4025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0个街道。总户数323886户,总人口106.9万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1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8%以上。年均粮食生产在200万吨以上,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8.96亿元、34.09亿元和49.46亿元,分别增长3.1%、23.9%和26.6%。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1亿元,增加1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8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873元和4381元,分别增长15.3%和1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8亿元,增长4.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0.2亿元,增长25.2%。

【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8%。粮食总产21.8亿公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居全国县级之首。牧业小区发展到229个,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93万头、62万头、38万只和5492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10%、2%、12%和3%,畜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增长15%。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5户,规模以上企业14户。加工转化粮食105万吨,加工生猪85万头,加工禽类750万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产值30.05亿元,增长44.9%。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首批进入省级全程农机化示范市。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万千瓦,增长7.6%。累计188个农畜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2亿元,比2006年增长43%;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39.2%;实现利税2.53亿元,增长15.3%。新增8户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6户。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7.3亿元,增长54.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5%。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8亿元,比2006年增长46%。新开工建设18个项目。开发试生产新产品2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8.1亿元。“金优牌”自卸车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到3.95吨标煤,完成年度下降8%的目标。

【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亿元,比2006年增长54.5%。投入资金300万元,谋划包装项目181个。新开工200万元以上项目111个,到位资金32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50个。对四个开发区进行新的功能定位,争取项目建设用地163.6公顷。四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全部达到“三通一平”建设标准。四个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83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4.2亿元,其中公主岭经济开发区进区18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省、地、县三级试点单位新增30个,达到59个。试点村共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10个,完成投资8200万元;开工社会事业项目40个,完成投资130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78个,完成投资1.8亿元。新修油路(水泥路)320公里,通村率达到81%。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亿元。市区骨干路网已经完成“五横五纵”。对41条人行步道及巷道铺设方砖。新建集中供热站4个。拆掉小锅炉房118座。棚户区改造5个地块16万平方米完成规划设计和拆迁工作。城区供水管网改造19.1公里,农村改水完成1.1万户,4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社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714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643人,“4050”人员再就业15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546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8万元。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万人、13.5万人、6000人、3.5万人和1.8万人。组织劳务输出20.3万人。8814名被解除劳动关系的集体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7337.5万元的经济补偿金全部发放到位。

【社会事业】投入2303万元用于教育的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对1.5万名特困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全市城乡建成39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5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为69.4%,占应参合农民的90.2%,参保群众受惠2328.6万元。文体活动中心、体育场和综合楼已交付使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农村客运班车实现村村通,通屯率达到96%。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