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刘化文
【基本情况】面积3121.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6个街道,总人口41.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6万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13个民族。双辽市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国家和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硅砂基地、电力能源基地、玻璃生产和销售基地。双辽市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中被确定为中心城市和吉林省西南部门户城市。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比2006年增长16.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4亿元,增长49.7%;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2815万元,增长21.6%;地方级财政收入20102万元,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亿元,增长16.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亿元,增长7.7%;外贸出口额实现615万美元,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8700元和4200元,增长18%和17.8%。
【农业】农业总产值32.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2%;粮食总产量在大旱之年达6.05亿公斤,种植业产值16.1亿元,全市花生、水稻、瓜菜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28.8万亩和8万亩;全市牛、羊、猪、禽发展数分别达到42万头、76万只、150万头和2500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5%、1.3%、25%、56%,牧业产值15亿元,增长15.4%;全市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8361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4%,劳务收入2.6亿元。在烟台、大连、深圳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与俄罗斯鄂木斯克留宾区建立友好市区关系,建立域外输出基地。千名保安、百名女保安、百名月嫂、百名加油工进北京,百名菜农进俄罗斯工作,打造了双辽劳务经济的品牌;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34个,吸纳农民16500人,带动农户32000户,给农户带来直接收益2000多万元。
【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亿元,比2006年增长56.3%;完成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增长4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204.4%;实现销售收入48.3亿元,增长57.5%;实现税金3.1亿元,增长26%。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强县”。
【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42个,项目总投资108.4亿元,到位资金30.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8%。其中超亿元的项目6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9个,5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30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8万吨硫酸技改生产线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完成西辽河城区防洪整治工程。城市建设总投资3.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83亿元,完成203线大修改造工程,公铁立交桥维修改造工程基本完工,303线升级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村村通工程完成87公里。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8300万元,开发区起步区内完成“三路一桥”及配套的路灯工程、上下水工程、10万千伏供电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的辽东工业园区地下排水管道工程竣工。辽西工业园区已征用土地40公顷。
【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29.4亿元,比2006年增长37%;实缴税金7652万元,增长68%;私营企业户数386户,增长42%;个体工商户8049户,增长30%;从业人员22200人,增长19%,占全市城镇就业职工总数的61%。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2户。在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全民创业先进县市的基础上,又获得全省民营经济腾飞先进县(市)称号,是全省唯一一家实现三连冠的县。在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中荣获“创业杯”奖,并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中小企业节暨“2007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年会”上,被评为“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是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
【新农村建设】全市有省、市、县三级试点村镇43个。其中省级试点村5个,四平市级试点村3个。试点总投资(含物资)8415.24万元,修硬面道路100.52公里,新开排水渠62.6公里,铺设涵管138个,栽植绿化苗木156880株,安装路灯115杆,有线电视用户5971户,建院墙37080米,电话使用达36346户,新建沼气池143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面积56610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辽河路、市区7条主要街路、15条巷路改造及10座公厕建设、西辽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已全部竣工。市区新增公共绿地12.7万平方米,人均增加公共绿地0.85平方米。公铁立交桥改造工程已经通车,30万立方米天然气入市区工程完成投资16860万元。棚户区改造工程,拆迁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4万平方米,当年回迁583户。市区公交车开通运营,投放中客40辆,总投资400万元。
【劳动和社会保障】全年开发就业岗位9500个,城镇新增就业8750人。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和城市低保等保障性措施落实到位,发放城镇低保保障金1277万元,农村低保保障金483万元,农村受灾群众救济款370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1710户。
【社会事业】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为6515名贫困学生免除书费29.5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0.5万元。改造和新建校舍6613平方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2%,城镇医疗保险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完成。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续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8处,为6万人解决安全饮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