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金相镇(朝鲜族)
【基本情况】珲春市地处图们江下游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这里中、朝、俄三国陆路相连,中、朝、俄、韩、日五国水路相通。面积5145平方公里,辖4镇、5乡(其中两个满族乡)、4个街道,设有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珲春出口加工区和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有11个民族,人口21.6万人。珲春自然资源丰富,煤炭远景储量达12亿吨,居吉林省第1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5%;可开发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多达1000余种;水资源总量达24.3亿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倍。境内分布着全省第二大黄金带和亚洲第一大钨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4亿元,比2006年增长3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69.1%;第三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为7.8∶62.5∶29.7。全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5亿元,比2006年增长6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1亿元,增长49.3%,财政支出7.54亿元,增长25.6%。人均生产总值18568元,增长5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715元,分别增长24.4%和2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13亿元,比2006年增长14.3%。
【农业】实现总产值62797万元,比2006年增长15.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381公顷,增长778%;总产量117692吨,增长12.2%。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9076千瓦,增长5.4%,机耕面积20600公顷,增长19.8%,全年化肥施用量9190吨,增长6.1%;农村用电量57151千瓦时。黄牛发展到8万头,食用菌2400万袋,中药材2200公顷,有机绿色米5081公顷,蔬菜1883公顷。香菇标准化生产、花卉综合开发、人参深加工等34个新上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到位资金9000余万元。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多户,带动8000多个农户增收致富。发放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3231万元,比2006年增加726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240万元,完成22个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铺设乡村水泥路98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386户。完成农民科技培训26790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8814人,实现劳务收入1.02亿元。连续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比2006年增长8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3.12亿元,增长98.6%。全口径工业完成增加值22.59亿元,增长62.0%。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99亿元,增长3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1万平方米,增长48.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2.8万平方米,增长1.1倍。
【第三产业】全市运输业户2851户,比2006年增加207户,增长7.8%。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75万人,增长3.0%,完成旅客周转量19756万人公里,增长8.0%;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52万吨,增长6.0%,完成货运周转量14395万吨公里,增长9.0%。邮电完成1.49亿元,增长2.5%。固定电话用户为83454户,增长1.1%。其中城市电话户数70979户,增长2.8%,农村电话户数12475户,下降7.6%。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6185户,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64亿元,增长59.1%。全年接待出入境旅游人数11.88万人次,增长20.4%。其中,出境游客2.91万人次,比2006年下降16.4%;入境游客8.98万人次,增长40.4%。国内游客11.29万人,增长8.6%。旅游收入1.64亿元,增长45.1%。
【开放开发】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6.77亿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50.3%。投资206万元完善珲春口岸基础设施。总投资4.6亿元的中国珲春俄罗斯工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珲春俄罗斯活动周、环日本海据点城市市长会议和中日国际环境产业研讨会暨投资洽谈会。新增外资企业31户,外贸主体36家。中俄互市贸易实现入区人数4万人次,增长66.7%,实现贸易额6亿元,增长17.6%。
【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3亿元,比2006年增长17.5%。新建项目投资额13.8亿元,增长1.6倍,扩建项目投资额完成7.9亿元,下降63.6%,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16.24亿元,增长2倍。在建项目178个,其中续建项目36个,新开工项目142个。实现招商引资20.1亿元。合作反3.33平方公里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0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出口加工区1平方公里扩区项目投入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56.9%,实现利润4.5亿元,增长40%。
【城市建设】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公共绿地1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绿地率为21%,人均公共绿地4.69平方米。浇筑混凝土路面6.7万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32.2万平方米,铺设彩砖14.2万平方米,铺设盲道砖1万米,施工排水管道2034米,砌筑雨水井231座。完成棚户区改造3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当年回迁,受益人口9734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社会保障】新增就业58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100人,大龄再就业人数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100%。劳务输出27900人,其中境外就业10400人,省外劳务输出1060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175人,其中农民工参保23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000人。为职工追回欠薪1208万元。101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全市有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0所,现有五保老人347人。保障低保对象18363户、34776人。各类保费收入6810万元,增长3.7%,支付各类赔款总额3258万元,增长36.3%。
【社会事业】全市有普通初中13所,在佼学生7800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11333人;幼儿园44所,在园儿童329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工建设实验一小教学楼、五中实验楼和寄宿制学生宿舍。农村职业教育暨实践活动中心正式落成。市特教学校足球队在12届特奥会上为我国夺得A组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广播人口覆盖率99.45%,电视人口覆盖率99.4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4267户。全市各种卫生机构20个,卫生工作人员982人,病床488张。完成9所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和设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