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王中和
【基本情况】赤峰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全市辖三区、七旗、二县,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居住着蒙古、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86万,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赤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方面,现已发现矿藏70多种,矿产地1000多处,涵盖黄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多种矿产类型,是国家重点黄金产地,黄金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的80%,年产黄金10多万两,位居全国前三位;这里的铅、锌、锡、铁、钼、钨的储量全国闻名;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大理石、水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草原瑰宝巴林石,以其温润的品质,华贵的风采而扬名天下,成为国石候选石。农畜产品资源方面,除玉米、水稻、谷子等大宗农作物外,还盛产杂豆、荞麦、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耕地面积176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为60亿斤;天然草原面积8900万亩,各种牲畜存栏1400万头只;林地面积3500万亩,森林覆盖率22%;有大型水库60座。赤峰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赤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肉、乳、菜、草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和以矿业、能源、医药、食品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到2010年,赤峰将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连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能源供给基地、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及精深加工基地。
【工业】工业经济总量扩大,增速加快。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5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3户,比上年末增加51户;资产总额达到41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实现工业增加值115.8亿元,同比增长34%;总量列全区第五位,增速位于全区第四位。(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原煤1811.18万吨,增长9.9%;发电量110.96亿千瓦时,增长6.3%;原油16.4万吨,增长132%;铁矿石原矿量481万吨,增长160.6%;铅选矿产品含铅量6.2万吨,增长19.5%;锌选矿产品含锌量12.9万吨,增长9.9%;化肥15.5万吨,增长77.2%;水泥280.91万吨,增长32.9%。(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1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6%;实现利税总额44.9亿元,同比增长77.9%,其中,实现利润24.3亿元,同比增长87.0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2.08,同比提高33.7个百分点。(3)四大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继续发展壮大。2006年,全市冶金、能源、食品、制药四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2%;实现利税总额41.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2.2%。同时,重点企业赢利能力不断提高。全市34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3.5亿元,同比增长26.7%;实现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58.5%;实现税金13.2亿元,同比增长38.9%。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6%、54.3%和64.1%。(4)县域工业增长势头强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全市9个旗县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增加值5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5%;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7.0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7.8%,同比增长54.1%。
【工业园区及重点项目】2006年,全市12个工业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5亿元,建成面积7.5万亩,大部分园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累计入驻企业258个,建成投产企业项目181个;入驻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2亿元。2006年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9亿元,入驻企业当年完成投资32.64亿元;新入驻项目73个;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8.0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36亿元。
2006年,赤峰市列入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20项,计划总投资224亿元,本年计划完成投资65.6亿元。截至2006年末,已开工建设19项,开工率为95%。2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73.7亿元,其中,2006年完成投资53.2亿元,已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项目9项。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33项。重大项目专项推进工作,继续对远联公司200万吨钢铁项目、燕京啤酒20万吨扩建项目、红烨三期6万吨锌扩建项目和赤药集团2000吨土霉素扩建项目进行专项推进。这4个项目均已竣工投产。同时,经过多方磋商,本市与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25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大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
【社会保障】2006年,赤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全面贯彻国发36号、38号文件为重点,切实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三项主要工作,强化措施,完善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劳动保障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进步。截至12月底,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750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239人,其中“4050”人员85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8%。养老保险参保223118人;养老金发放率100%;医疗保险参保3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06142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9.5%。全市劳务输出总量67.6万人、102.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6.8万人,输出前培训1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