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黄钺山水画
嘉庆五年庚申,黄钺奉旨以户部额外主事在懋勤殿学习行走。清廷懋勤殿是皇帝浩瀚图书的储存空间,同时收藏了大量的书画、法帖、印玺等艺术作品。黄钺在懋勤殿学习行走,受到大量书画名作的艺术熏陶,书画鉴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说:“散直归来寒欲暮,吹灯隐几独题诗。”1736590记述了他从懋勤殿散直归来,回味鉴赏过的书画名作,颇有感触,从而濡墨挥毫,抒发自己绘画见解的情景。这一时期黄钺有“《读画》十七首”,对所见到的宋元人真迹给予相应的论述评价,持论比较公允,对王蒙的《友鹿》《林泉胜集》、米敷的《五州烟雨》、赵伯骕的《后赤壁图》等,均给出独到、精湛的评论。《壹斋集》有载黄钺曾“奉命于行殿之东松鹤斋检校书画”1736591,黄钺年谱也记载黄钺于嘉庆二十年乙亥奉命检校《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书画,可见黄钺的绘画艺术鉴赏水准也是极得嘉庆帝认可的。因职务之便,黄钺得以遍览内府珍藏,鉴别真伪,品评等次,自己的评鉴水平更臻于圆熟。以上种种以及黄钺自身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都为他的绘画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钺生活在乾嘉道时期,当时画坛依然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文人画一统天下,“四王”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知名文人画家。明朝灭亡后,四人作为明代的贵族,均入新朝为官,“其艺术思想难免受制于达官贵人的审美情趣,有奉迎媚俗的倾向。借统治者的权势使得‘在朝’山水画派得以独领风骚,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1736592“四王”皆直接或间接受教于直承南宗正脉的董其昌,学习前人笔墨技法,讲求师承古人,注重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黄钺晚年专学王原祁、王翚,笔墨苍厚,其在画派上显然隶属于“南宗”。但黄钺在论画时,眼界较为开阔,不固守门户之见,其诗作中有言:“妄将皴法强分别,若者斧劈谁披麻?”1736593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强分南宗、北宗的做法。黄钺又有诗言:“那知俗眼重形似,儿童之见争喧哗。”对当时画坛上一些未能体味绘事真谛,肤浅追逐形似的临摹之辈表达了不满,强调文人画应首重精神,不贵形式传统。在黄钺两千余首诗作中,题画论画诗就有两百多首,几乎占其诗歌作品的十分之一,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其题画论画诗句如“六法虽小道,气韵根诗书”1736594“乃知笔墨妙,一一归空虚”1736595等都是其画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诗句“或吟或唱,有点有评,从中国画的流派、风格、画种,技法、鉴赏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和探讨,展示了其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造诣。”1736596黄钺的题画论画诗是他绘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他绘画理论著作的重要补充,后面会将此与其《二十四画品》和《画友录》结合起来研究。
黄钺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其创作的《二十四画品》,他在《二十四画品·序》中说:“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二十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1736597不同于谢赫、姚最之《画品》论述“相人肖物”方面的绘画,黄钺“专言林壑理趣”,探索文人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予以形象生动的描述,在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正如李锦胜所说:“在清代美术批评的轨迹中,这种从意象批评入手,注重文人审美情趣,留意绘画艺术风格类型评鉴的作品,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珍视的。”1736598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黄钺的绘画思想。
');" class="a2">收藏
黄钺文艺思想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关于其绘画理论方面的研究。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有言:“先生工书善画,所进画幅,久邀睿赏,与富阳相国称董、黄二家。”1736586需要说明的是,“董”是指官至内阁大学士的董诰,董邦达的长子,其山水画以“四王”为宗。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有载:“黄钺善画山水,师法萧云从,能作青绿、水墨二格。层峦叠嶂,不使人一览而尽,较有自己的面貌。”1736587正如凤文学《黄钺的诗歌创作和绘画研究》一文所述,与诗歌方面的成就相比,黄钺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更大一些,当时即为时人所推重,以致画名掩过了诗名。
黄钺生长于诗礼之家,祖父精于绘画评鉴,其兄黄裳也颇知绘事。自幼受到家族浓厚艺术氛围的熏染,黄钺很早就喜爱绘画,少有画名,擅长山水,兼善花卉,尤长画梅,并结交了邵友园兄弟、萧春园、戚叔楷、梅农、王子卿、金叶山等许多画友,相互酬唱往来,切磋诗法画艺。黄钺有不少诗篇记述了他与友人交往论画的情景,如《春夜与邵友园兄弟、家兄补之论画》《雨夜留友园宿半栀阁》《次韵梅农题友园荒江老屋图》《为子卿重作山水长幅戏题》等。清初至乾隆年间,黄钺的家乡芜湖会聚了以萧云从为首的一批画家,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姑孰画派。黄钺生长于此间,受姑孰画派影响颇深,其山水画远师董源、巨然,近师姑孰画派,所画山水深得萧云从遗韵。他专门考述了姑孰画派成员的生平、画艺,创作了《画友录》,具有很高的画史价值。他对萧云从的思想和创作极有研究,有诗曰:“尺木前身老画师,家山一一貌幽姿。可怜乱后荒寒甚,但对梅花画楚词。”1736588“笔踪健拔墨法亦苍润,想见当日解衣盘礴时。”1736589可见,黄钺对萧云从的绘画思想和艺术创作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钺山水画
嘉庆五年庚申,黄钺奉旨以户部额外主事在懋勤殿学习行走。清廷懋勤殿是皇帝浩瀚图书的储存空间,同时收藏了大量的书画、法帖、印玺等艺术作品。黄钺在懋勤殿学习行走,受到大量书画名作的艺术熏陶,书画鉴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这一时期的诗作说:“散直归来寒欲暮,吹灯隐几独题诗。”1736590记述了他从懋勤殿散直归来,回味鉴赏过的书画名作,颇有感触,从而濡墨挥毫,抒发自己绘画见解的情景。这一时期黄钺有“《读画》十七首”,对所见到的宋元人真迹给予相应的论述评价,持论比较公允,对王蒙的《友鹿》《林泉胜集》、米敷的《五州烟雨》、赵伯骕的《后赤壁图》等,均给出独到、精湛的评论。《壹斋集》有载黄钺曾“奉命于行殿之东松鹤斋检校书画”1736591,黄钺年谱也记载黄钺于嘉庆二十年乙亥奉命检校《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书画,可见黄钺的绘画艺术鉴赏水准也是极得嘉庆帝认可的。因职务之便,黄钺得以遍览内府珍藏,鉴别真伪,品评等次,自己的评鉴水平更臻于圆熟。以上种种以及黄钺自身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都为他的绘画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钺生活在乾嘉道时期,当时画坛依然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文人画一统天下,“四王”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知名文人画家。明朝灭亡后,四人作为明代的贵族,均入新朝为官,“其艺术思想难免受制于达官贵人的审美情趣,有奉迎媚俗的倾向。借统治者的权势使得‘在朝’山水画派得以独领风骚,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1736592“四王”皆直接或间接受教于直承南宗正脉的董其昌,学习前人笔墨技法,讲求师承古人,注重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黄钺晚年专学王原祁、王翚,笔墨苍厚,其在画派上显然隶属于“南宗”。但黄钺在论画时,眼界较为开阔,不固守门户之见,其诗作中有言:“妄将皴法强分别,若者斧劈谁披麻?”1736593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强分南宗、北宗的做法。黄钺又有诗言:“那知俗眼重形似,儿童之见争喧哗。”对当时画坛上一些未能体味绘事真谛,肤浅追逐形似的临摹之辈表达了不满,强调文人画应首重精神,不贵形式传统。在黄钺两千余首诗作中,题画论画诗就有两百多首,几乎占其诗歌作品的十分之一,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其题画论画诗句如“六法虽小道,气韵根诗书”1736594“乃知笔墨妙,一一归空虚”1736595等都是其画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诗句“或吟或唱,有点有评,从中国画的流派、风格、画种,技法、鉴赏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和探讨,展示了其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造诣。”1736596黄钺的题画论画诗是他绘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他绘画理论著作的重要补充,后面会将此与其《二十四画品》和《画友录》结合起来研究。
黄钺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其创作的《二十四画品》,他在《二十四画品·序》中说:“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二十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1736597不同于谢赫、姚最之《画品》论述“相人肖物”方面的绘画,黄钺“专言林壑理趣”,探索文人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予以形象生动的描述,在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正如李锦胜所说:“在清代美术批评的轨迹中,这种从意象批评入手,注重文人审美情趣,留意绘画艺术风格类型评鉴的作品,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珍视的。”1736598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黄钺的绘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