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剧场普遍的“第四堵墙”模式,是在19世纪末随着写实主义戏剧理论和剧场实践才逐步确立下来的。“第四堵墙”作为画框,为细节真实地再现社会画面提供了表征典型化运作的空间。写实主义戏剧在塑造完美图像的旁观者过程中,改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镜框式舞台剧场。具有区隔功能的“第四堵墙”正式确立,并在一系列空间的部署中建立了封闭的、二分的观众/演员、观看/行动的象征性位置。于是,在写实主义“第四堵墙”的镜式反映之中,观众、演员均与角色处于双重认同的运作之中,甚至倾向于对日常世界意识形态的再认同。观众,乃至演员,均在“第四堵墙”的视觉装置中,成为意义生成、行动乃至自己生活世界的旁观者。而且,在剧场建制、电影院和电视屏幕等装置中,“第四堵墙”及其功能逐渐完善并传播开来,成为最自然的视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