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世界的孔子庙简介——《世界孔子庙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孔子研究院孔祥林研究馆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孔子庙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4BGJ022),最终成果为专著《世界的孔子庙》。课题组成员有:孔喆。

中国是孔子庙的发源地,由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早在唐代孔子庙就输出到国外,逐渐遍布于朝鲜、越南、日本等近邻国家,散布于南洋和欧美诸国,成为世界性的庙宇。虽然孔子庙在大部分国家是推崇孔子思想的标志,是为满足崇德报功目的而建造的礼制庙宇,功能相同,但是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孔子庙的历史、规制、建筑形式、奉祀制度、祭祀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该成果探讨了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和琉球等国家和地区孔子庙的历史、制度和现状,研究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孔子庙或孔子纪念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并就中、朝、越、日、琉孔子庙的庙学布局、孔子庙布局形式、建制和建筑制度、奉祀制度、祭祀制度等逐项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将孔子庙的研究由历史、建筑拓展到规制、奉祀、祭祀等制度层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世界孔子庙的著作。

孔子庙是国家推崇儒家思想的标志,尊重传统思想文化的象征,所以从明朝开始,国立学校内的孔子庙不再以孔子本人的尊称称作夫子庙、文宣王庙、大成至圣文宣王庙,而是通称作文庙。国家之所以将奉祀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的文庙设在学校内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成圣成贤的品德教育,为此国家在文庙内设立了主祀、配享(四配)、配祀(十二哲)、从祀(79位先贤、77位先儒)等不同等级的奉祀人物作为学子成圣成贤的榜样,考虑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为使学子不致气馁,又在文庙内又设立名宦祠和乡贤祠,分别附祀在本地有善政的官员、有嘉言懿行的本地人士和在外地做官有善政的本地人士,为学子提供较低成就的学习榜样。考虑到国立各级学校的受教育者都是取得庠生(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士,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更高一级的功名而进入国家官吏队伍,文庙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爱国惠民的官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每年的春秋二丁释奠和每月初一、十五的释菜、行香等祭祀活动。

孔子庙是人们的习惯称呼,该成果认可传统的名称但在研究中按照孔子庙的性质、功能等将其划分为建造在国立学校内纳入国家礼制的文庙、兼有国家礼制和孔氏家庙性质的曲阜孔子故里本庙、纪念孔子庙、未纳入国家祀典的书院孔子庙和孔子后代建造的家庙五大类,这在孔子庙的研究中还是第一次如此详细地分类。

该成果研究分析了各国孔子庙的历史。中国孔子庙产生于战国,奠基于汉代,国学孔子庙产生于东晋,地方学校孔子庙发端于北齐,推行遍及全国于唐初,发展于宋代,消沉于辽、金、元,兴盛于明,鼎盛于清,衰落于清末,破坏于民国以降,复苏于改革开放。朝鲜半岛孔子庙新罗时期传入,高丽时期推广到地方,朝鲜时期达到鼎盛,日本占领时期开始衰落,朝鲜战争以后,韩国孔子庙复苏并进一步发展,朝鲜继续衰落。越南奉祀孔子庙的传入是在隶属于中国的唐朝,越南独立后的李朝始建国学孔子庙,陈朝推向地方,文庙普及在隶属明朝时期,发展在后黎朝,鼎盛在阮朝,衰败在外国入侵以后。日本孔子庙在白凤末年传入,奈良至平安前期第一次兴盛,镰仓至桃山时期沉寂,江户时期全盛,明治维新以来衰败。

该成果加强了对文庙制度的研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将庙学布局形式分为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后庙前学、庙学分离等类别并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韩国采用前学后庙独特布局形式的原因;研究分析了孔子庙建筑形制的发展、形成及特点,文庙主祀、配祀、附祀人物的变化发展历史和奉祀方式的变化,文庙祭祀等级、祭祀名目、释奠礼仪、祭品、祭祀音乐、舞蹈的发展变化。由于中国孔子庙是世界各国孔子庙的范本,研究尤加着力,将文庙建筑分为前导建筑、奉祀建筑、附祀建筑和服务建筑,逐一研究建筑的产生发展历史、建筑特点和等级差异,研究分析风水学说对孔子庙建筑的影响,研究分析从祀人物由传经之儒向明道之儒和行道之儒的变化等,许多研究都是过去无人涉及的。

该成果收录照片、图片1360多幅,许多照片、图片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发表,有的照片即使在所在国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中国学校文庙一览表》收录了各文庙的沿革简史、学校生员名额和建筑现存情况,《韩国学校文庙一览表》收录了各学校文庙的沿革简史、布局形式、奉祀人物、祭祀时间等,都是目前最为完整详细的资料。

该成果就中国孔子庙历史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一是最早的孔子庙是在孔子孙子子思去世后孔子已不能在家庙奉祀才将故宅改作庙宇而出现的,而此前学界认为孔子去世后就将孔子故居改建成孔子庙;二是中国最早的国学孔子庙是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建造的,此前学者多以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孔子庙于京师”为京师建造孔子庙之始;三是考证太学未建孔子庙之前,太学祭祀孔子为“扫坛为殿,悬幕为宫”,在坛上进行祭祀;四是考证了东汉后期国立学校以孔子为主祀,并非以周公是主祀,孔子配祀;五是考证出第一所国立孔氏家庙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六是考证国家令地方国立学校建造孔子庙是在北齐,很可能就是天保元年(550年)的八月,过去学者多认为是在唐贞观四年;七是发现了最早出现的地方孔子庙;八是指出王应麟《玉海》“汉初郡国往往有夫子庙”的观点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九是考证《旧唐书·音乐志》所载“不知详起”的《享孔子庙乐章二首》为梁大同七年(541年)陆之伟首先为孔子庙祭祀制作的专门歌词;十是发现严州州学于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文庙于嘉泰元年(1201年)、仙居县学于嘉定元年(1208年)、赤城州学于嘉定四年都建造了棂星门,时间都早于建康路学,《辞源》“棂星门”词条“其移用于孔庙,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是不正确的。

该成果在与孔子庙研究相关连的孔氏家族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一是汉高祖并没有封孔子嫡孙为奉祀君;二是《汉书》和《文献通考》关于孔子嫡孙封号褒尊侯和褒亭侯都是错误的,孔子嫡孙封号为褒成侯;三是考证孔子夫人为并官氏,指出《宋史》作开官氏和后人作亓官氏都是错误的。

该成果在朝鲜半岛文庙的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朝鲜半岛奉祀孔子是从隶属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开始的;二是考证朝鲜文庙改塑像为位版是在宣祖七年(1574年);三是孔子思想的输入朝鲜是在西汉于半岛北半部设立四郡时。

该成果在越南文庙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一是越南祭祀孔子从隶属于中国东汉时期开始的;二是越南出现孔子庙是在隶属于中国的唐朝;三是越南文庙初建时以孔子、周公二人东西并坐为主祀。

该成果在日本文庙研究中也有新发现和新见解:一是新发现了日本藩校研究中从来没有著录的一批藩校和乡校,编制的《日本藩校一览表》将日本藩校增加到292所,编制的《日本乡学一览表》将日本乡学增加到167所;二是发现日本藩校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如丰津藩校育德馆是思永馆的改名,《日本の藩校》将其当成了两所,冈山学校是冈山藩花畠教场的延续,《藩学建筑》和《藩校遗构》均将其当做两所,《日本の孔子庙と孔子像》将横滨大正殿的孔子铁像误做铜像等。

该成果在琉球文庙研究中发现《清史稿·属国·琉球》关于琉球“建国学于王府北”和“琉球国建明伦堂于文庙南,谓之府学”的记载有误,首里王府之北只是孔子庙,没有学校,国学在那霸久米村,明伦堂不是在文庙南而是在文庙东。

孔子庙是国家尊重传统思想文化和推崇孔子思想的象征,在外国建造的孔子庙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标志,也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该成果结合孔子思想的传播研究各国孔子庙的历史,既可以帮助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更可以为新时期如何扩大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日益重视,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酝酿或建造孔子庙,对孔子庙的保护与利用也越来越重视,并开始了对孔子庙的学术研究,本成果研究者已经接受美国休斯敦、俄罗斯莫斯科、上海松江、山西汾阳、广西南宁等建造孔子庙的质询,山西平遥、辽宁兴城、云南建水、上海县学等关于文庙维修、陈列等方面的质询,参加了在北京、韩国首尔、中国台湾宜兰等地召开的宗教建筑、文庙释奠等学术会议,该成果对于孔子庙的建造、维修保护、复原陈列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