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赵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历史、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BZS007),最终成果为专著《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课题组成员有:王乐、王建军、徐铮、李甍、沈雁、包铭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当时有大量丝绸在东往西来的途中经过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这一重镇驻足,展示它们的风采并引领当地的时尚。“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就是当年丝绸经过敦煌时留下的记忆和烙印。“世界学术之新潮流”的敦煌学形成、兴起已有百年,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关注丝绸之路上丝绸的人并不很多,从事敦煌丝绸的研究者也不是很多。研究丝绸之路而对丝绸语焉不详,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憾。于是,《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从丝绸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丝绸之路,走近唐代的敦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开凿于前秦二年(366年),它既是敦煌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也是敦煌文物的主要收藏地。莫高窟在其香火绵延的千余年间一直有丝绸材质的物品相伴。1900年,道士王圆箓意外发现被后人称为“藏经洞”的莫高窟第17窟,洞中除发现大量纸质文书外,还有不少丝织品,其中包括经帙、经袱、佛像以及各种残片。藏经洞发现后,英国的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及俄国的鄂登堡(S.F.Oldenburg)等人纷纷来到敦煌,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掠走大量藏经洞发现的文物。英、法、俄、日等国在中国西域的探险,对中国的历史遗迹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中国的文物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以敦煌出土的自北魏到元代的丝织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织、染、刺绣三种基本技法制成的佛幡、经帙、残片等各种以纺织纤维为材质的文物(但不包括以绢为地的佛画),以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掘品为主,同时结合国外收藏的敦煌丝织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