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英国执政党研究——《20世纪英国执政党及其执政经验教训分析和比较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必康研究员独立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英国执政党及其执政经验教训分析和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2ASS001),最终成果为专著《英国执政党研究》。

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党,居权力中心,秉国政,定国策,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控制社会矛盾冲突,掌控社会发展方向,兴衰成败,尽在其中。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主要开创者,是最早由政党执掌国家权力的国家,其资产阶级执政党历史悠久,经验教训丰富,具有典型性。

政党问题的核心是政权问题。政权问题的背后是利益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从利益角度研究历史和社会。恩格斯指出:经济事实和阶级对立,特别是在英国,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英国史家阿克顿也认为:“政党:一个阶级的统治就是一种利益的统治。”执政党作为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的政治聚合体,是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的核心部分,以执掌国家权力为手段,以实现所代表的利益为目的。它们以多种制度形式掌权,有着调控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特殊经历,即执政实践。因此,执政党研究也有所不同于广义的政党研究。

近代以来,政党制度和政党执掌国家权力的历史性变革,已是一种广泛和重大的世界历史现象,影响深广,也是发展迅速和仍在变化中的重大历史运动。政党执掌国家权力,打破了数千年来传统的国家政治形态,特别是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开创了从外在形态到实质内容都十分复杂的现代政治制度。政党执掌国家权力作为普遍的历史现实和重大的制度创新,使人类的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进入了新历史时代,既是重要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

一方面,从阶级属性和利益关系看,英国执政党(辉格党、托利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是统治阶级的执政代表,维护资本利益。另一方面,英国是大国崛起典型,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也成为第一个世界性最大帝国;18世纪以来虽然社会矛盾冲突不断,毕竟未见内战、军事政变、颠覆社会制度等严重“翻车”事故,长期保持政治制度相对稳定,以渐进改良著称。其中,英国各大党执政实践有典型研究价值。

英国各执政党有一个核心利益原则:资本追求利润,神圣不可侵犯。它调节资产阶级各党的利益冲突,也规定了它们必须共存的基本利益基础。没有共同利益基础,不可能有政党制度。它们有两个政治使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对外实行稳定的社会统治,二是建立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政治秩序。英国各执政党还通过上下台进退,掩饰转移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关于其发展,划分了早期起源和执政阶段、近代转型和执政阶段、现代政党变革和执政阶段。三个阶段前后传承,构成一个长期和渐进的复杂历史进程。

该成果总结了英国执政党发展的主要特点:①政党发展方式是先内后外,自上而下,渐进发展。英国主要政党先从统治阶级内部辉格党、托利党小集团起步,逐步走向外部社会,形成保守党和自由党,又由社会上层逐渐向中下层扩展,由此自上而下建立党组织,控制全国政治。②执政在前,立党于后(保守党、自由党在其前身辉格党、托利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上形成,继承了统治经验)。③制度成熟,融吸性强。如政党制、议会制和简单多数选举制等已广泛扎根社会和传统,深入政治经济日常运行中,可吸纳新来者,驯化于其中,如工党。④擅长理论,是英国各执政党的明显特点。注重知识建设,善于利用社会科学。⑤社会基础事关政党兴衰。社会利益关系的离散聚合构成党的社会基础兴衰变化。⑥适应时代变革,求取生存发展,是其特点,也是教训所在。如第三章《现代执政党的嬗变兴衰》着重于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的党内多次重大变革和成败兴衰。这些嬗变集中反映了执政党的危机困境、化解努力和政治生命力,包括政党嬗变的类型和时机、原因和条件、方式和动力等。在此,历史再次表明一切统治阶级都要良好地组织起来才能有效执政,实现统治权益。

该成果总结了英国执政党执政的主要特点:①权益不变,手段多变。②两手并用,扬长避短。③注意利益关系相对平衡,防止民生问题失控。包括无形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社会分配机制,维持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对平衡。④社会发展渐进有序,社会矛盾纳入规定体制,防止社会剧变和矛盾失控。包括善于利用法治和民主制度、改造利用旧事物、保守主义思想广泛渗透社会等。

历史地看,英国执政党在重重社会矛盾中基本平稳地操控了民主化历程,构成了“精英主导型民主化”。其基本原则如1822年辉格党领袖罗素所言:“如果,由人民来完成巨大的变革,尽管它有时是有益的,却是危险的。不过,由贵族代表人民的愿望来完成巨大的变革,则是既有益又安全。”无论何党执政,执政精英的基本政策一致,保持“连续性”,防止“断裂性”,始终主导重大变革,在众多矛盾中保持了相对稳定。这种精心的“安排”是:顺应改革,又有保留;有保留,也顺应改革,具体运作“步步为营”,同时“扬长避短”,既推行民主改革而扬其所长,又适度控制而避其所短,要“既有益又安全”。这种政治改革模式是英国保守主义的表现,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经验一个主要所在,化解了如何既要“民主”,又不失去“权力”的重大矛盾问题,保障了资产阶级的主要权益,完成了对民主从恐惧害怕到操纵利用的历史性变革。

该成果选取三个执政实践中的重要政策专题,即公务员制度、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①掌控国家机器是政党的执政成败关键之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不用君主和官僚执政,而是自组政党执政。英国各执政党通过创立公务员制度和多次改革,既利用又控制,使官僚从执政者变为执政工具,包括加强吏治和反腐败等。②执政党的经济政策涉及大量的复杂利益关系,一直是英国政党政治中重大问题之一,是各党主要冲突之处,也常是成败之处。文中探讨了执政党及其重大经济政策和理论的主要历史变化、成败实践等。③执政党与民生政策。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党执政和社会统治的最后底线问题。如何在保障资本利润和民生问题之间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平衡的问题,成为一个执政核心问题。文中探讨了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的有关政策的历史变化,包括执政党与失业贫困和社会福利、国民医保和住房保障等,以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社会分配机制。“上不封顶”是尽可能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下要保底”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和统治底线,避免“苦难产生仇恨”,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对平衡。这种逐渐形成的无形分配机制是英国资本主义长期稳定的主要基础。其历史经验教训包括了:不懂得“与民让利”的资本是不懂得生存的资本;不懂得有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来稳定社会和降低统治代价的政党是不懂得如何执政的政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