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切排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态势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BMZ026),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

河西走廊很早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正好处于我国汉藏民族的边缘和交会地带。我国北方东西向的草原民族走廊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南北走向的藏彝民族走廊共同构成了所谓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而其转折点正在河西走廊一带,表明河西走廊具有多民族及其文化走廊之会聚枢纽的地位。河西走廊从经济文化类型上看,东部与中原农耕文化相连接,西部与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两种经济文化类型在其境内并存、交错;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看,是多民会聚的摇篮,历史上有多种民族在这里聚居,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局面。今天仍在这里和平杂居的有四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民族。

河西走廊历来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区域文化比较独特,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继站,也是个会合区。在古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来的文化首先在这里与中原的文化接触,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原文化的西传,许多还是通过游牧民族而传至中亚的。至今存在着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三大文化系统并存,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和手工业文化四种文化类型同在。这种文化深层价值的一致性和变通性是河西走廊文化多元性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河西走廊地区的各民族文化虽然来源不同、差异明显,但共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许多共同的特性。另一方面,河西走廊诸文化形态普遍具有变通性特征,就是通过变通自己的文化来适应别的文化,以达到文化的和平共处。

以往的研究论著主要侧重于从民族、历史、宗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对河西走廊多民族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研究,虽然一些论著从地理、民族、语言的视角来研究河西走廊民族文化变迁问题,但没有全面论述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势态与发展趋势的根本问题。该成果通过对河西走廊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而真实的描述,试图为“大杂居、小聚居”的整个中国社会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一个切片,并说明多民族地区的各民族杂居格局已打破以往的相对静态的封闭式或由板块式居住格局向散点式居住格局发展,由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向“大杂居小聚居”演变的整个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