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王建娥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世界民族问题史鉴》(项目批准号为01AMZ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从民族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20世纪世界族际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历史反思,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一是该成果力图从一个世界性的角度理解民族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的缘由,全面地揭示世界民族问题的本质联系,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民族主义占据了现代世界政治情感的中心,具有那样巨大的动员力和持久能量这样的一般性现实问题;二是在历史事件之间建立一种时间上的观照,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内涵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形式、内容和诉求上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上的不同民族形态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异同,揭示各种民族主义类型和民族冲突的形式变化与历史趋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三是培养整体的历史眼光,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解释民族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全方位的历史社会联系,特别是它和现代民族国家政治结构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国家的政治建构来调节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该成果融民族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于一体,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以及理论观念上,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限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第一,视野和方法上的创新。课题突破了个别事件描述的局限,把20世纪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放到历史的长时段中去理解,把个别事件的描述置于整体历史结构的分析之中,力求全面地理解世界民族的本质联系,从一个全球视野中观照民族、民族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问题,发现貌似孤立的事件与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现代世界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世界性的角度揭示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的缘由,解释民族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全方位的历史社会联系,特别是它和现代民族国家政治结构的联系。在从对历史局势和世界体系的总的理解中研究和解释现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础上,该课题创建了一种既有社会学的方法也有历史学的眼界、从纷繁现象中发现共通本质、从哲学政治学的高度理解民族关系、探讨社会体制与民族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即把个别事件的描述置于整体历史结构的分析之中,寻找和发现个案发生的总的背景和深刻联系,在对历史局势和世界体系的总的理解中,研究和解释现代世界民族问题的世界性眼光。
该课题把民族看做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明确民族是一个在交往关系中产生的有自我意识的人们共同体的同时,强调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中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笔者引用多位西方学者的定义说明,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可以给民族下不同的定义,也可以对民族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醒人们注意区别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并且被现代民族国家囊括到领土之中、成为现代国家组成部分的那些民族(people,ethnic group,nationality)与现代国家层次上的民族nation的区别;指出族际政治研究的民族及民族关系,在本质上是政治的。而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民族”,则侧重于文化现象的研究。二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这种从历史角度理解“什么是民族”的方法,以及从民族国家世界体系出发理解现代民族及民族关系的视角,不仅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正是将族际政治研究推向深入所需要的合适的视角和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最有价值之处,是本课题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的地方。
第二,角度和内容上的创新。与以往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研究著作不同,该成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当代民族问题解决方式的探讨,侧重于从制度和观念上对20世纪族际政治的反思。在取材和研究角度上,不是按地区和国家进行国别性的研究,而是选择了对20世纪族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观念、在处理族际关系上具有代表性和启迪意义的机制制度,以及令人震撼并影响深远、最能反映事情本质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作者讨论了法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等所谓的西方国家的族际政治,讨论了中国模式和前苏联的模式,并且更多地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如亚非新兴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族际矛盾和族际冲突,美洲土著人的问题,前南斯拉夫解体后该地区后继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等。作者努力把民族关系置于世界民族国家体系的大结构大视野中去理解,在所有理论阐述和个案分析中,在所有关于发展中国家族际关系类型和民族主义诉求的讨论中,都深入挖掘了殖民主义、非殖民化过程和民族国家体系对现代国家族际关系的结构性制约,国家的政治权利结构和资源分配机制对民族关系的深远影响。成果还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内涵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形式、内容和诉求上的变化,比较了不同时间点上的不同民族形态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异同,揭示各种民族主义类型和民族冲突的形式变化与历史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成果指出,民族冲突和种族冲突不是20世纪独有的现象,而是由世界民族国家体系决定的。三种趋势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运动,其一是由新航路的发现和世界性的殖民运动所带来的世界性的劳动分工、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其二是现代世界的政治组织由传统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变,世界上的所有人口都在政治上被组织进了民族国家这个新的共同体之中,并在这种新的共同体中发生新的联系;其三是人民主权观念成长为现代性的政治理论并且成为世界性的政治规范。这三个方面的历史运动,对现代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规制了人们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想象和构建,主宰了建构现代国家与民族的行为和策略,并且在许多不同地区发生的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和规范。成果解释了20世纪的民族冲突或种族冲突显得如此的密集、频繁和惨烈的原因,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手段的全球性发展,国与国之间越来越广泛深刻的联系,国际社会中通行的政治原则和人权观念的全球性普及,以及现代世界体系的阶段性运动内容和特点等联系起来。指出所有发生在这个世纪的民族矛盾和冲突,都与当代世界的基本组织形式——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附着在这一基本结构上的各种政治制度有深刻的联系,都与国家统治权以及由统治权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的分配体系有深刻的联系。这些讨论使该课题超出了单纯的民族研究范围,而具有重新认识和解说现代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三,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成果认为,对20世纪民族问题、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历史反思,最终目标是要探讨一种与现实批判和历史反思相联系的更具有建设性的新的族际政治理论。成果在从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中解读各种民族主义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形成浪潮的结构原因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分析现代多民族国家和平解决民族冲突和民族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来源,当代世界各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和历史影响,从中理解当代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的本质,反思族际政治的经验和教训。在吸收了当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世界一些国家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成果着重讨论了如何通过现代国家的政治建构来调节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族际政治民主化的命题,期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创造民主的机制,建设一种与多样性世界和多元性文化相一致的资源权利结构和政治框架,在族际关系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用政治手段消除民族歧视和不平等,用制度设计和建构来保证各民族对国家权力的共享,在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创造社会和谐,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在作为对整个研究进行总体概括的第八章中,作者明确表明了抛弃任何否定、排斥和歧视种族和文化差异、拒绝任何形式的强制同化模式的立场,表达了对未来族际政治发展方向的一种期冀,提出了多民族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安排,搭建起容纳平等的族际关系的政治框架,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决策、民主地协商公共事务,在国家共同体中发展自己的文化、繁荣自己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互信与合作,创造出各个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的思路。并且对如何通过族际政治的民主建设建立民族间的政治互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使该研究同时也具有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