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徐鹏绪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2BZW04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李广、赵连昌、王春宇、李强、逄锦波、孙晓玲、宁彩云。
科学研究是以本学科的文献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不能没有本学科的文献学。文献学承担着本学科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提供文献检索、利用的重任,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一个学科文献学的发达程度,体现着学科发展的水平,是检验学科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国现代文学从发生至今,刚满90年。以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建立,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但由于一批跨入当代的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和批评家如胡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周扬、冯雪峰、胡风等,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一学科的建设;并有曾亲炙过鲁迅、朱自清新文学大师教诲的唐弢(他本人就是30年代开始创作的现代杂文家)、王瑶等新文学史家,以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新一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使这一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为新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素有重视史料建设的优良传统。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就曾亲自动手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无疑是一次大规模的新文学文献的整理和建设工作。新时期开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发起,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分别承担编选任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种)》,是一次调动整个学科力量投入文献整理的大行动。从选题看,涵盖了现代文学的各分支学科的方方面面,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报纸杂志等等,几乎尽皆囊括其中。最后成稿150余种,已出版90余种。其规模之大在历来各学科的文献整理中,都是少见的。可以说,这次文献整理,已经奠定了本学科文献学建立的基础。
但是,此前的这些行动,都还属于具体文献整理操作层面的工作。它需要被纳入文献研究的科学理论系统,或者说它需要文献研究、整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而且在以往一系列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出现了许多成果的情况下,也需要从理论、方法上对它进行认真总结,使现代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检索、利用成为一种“学”——一门专门的科学。
该成果试图在已有的现代文学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目前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出发,并汲取我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献学的理论方法,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以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体系,设计一个能够包容现代文学各类文献的叙述结构和研究框架,并对已有现代文学文献的基本类型及重要文献的文献价值予以评述。
该成果在总体考察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学术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实践,从发生学意义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并总结其基本规律,综合运用文献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理论方法,尝试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一种模式,即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大部分构成的文献学理论体系,以突破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史实考证为主的“实证”研究和西方现代文献学以文献信息的技术操作与应用为主的“实用”研究的藩篱,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置于现代文化传播的视野中进行系统考察,赋予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拓展文献学理论研究的维度和视野。从而结束现代文学文献工作长期以来停留在具体的史料整理、应用,在理论上则局限于方法论探讨的局面。这对于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与相关学科的平等对话及其在21世纪的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该成果还力图设计一个现代文学文献的叙述研究框架,也就是现代文学文献学本体的结构模式。它需要包容现代文学学科各个层面上的重要文献,至少是现有文献的各种类型,并按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将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已有的文学文献学著作看,学术界对“文学文献”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文学文献只包括某一民族、地域或某一时段所产生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原创性作品或著作;而广义的文学文献则不仅指原始文献,而且还包括对原始文献进行研究和研究之研究所派生出来的二级、三级等不同级次和各级次中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文献。成果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文献,是指从1917~1949年32年间所产生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新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级文献,或称原始文献、原典文献。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整个学科的文献,则除原典文献之外,还应包括对现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的次级文献。本课题既然将文献的生成与传播视为一个动态、有机的流动过程,那么,就不能只重视原典文献,而无视对原典文献进行研究和“研究之研究”的次级文献的大量存在和不断生成(原典文献是封闭的,一旦一代文学成为历史,则原典文献便不会再产生;而对原典文献的阅读、批评、研究则是代代相续无有了时,因此研究和研究之研究一类的次级文献是开放的,可以持续不断地产生)。就现代文学来说,它本身的历史只有32年,但对它进行研究的历史却从它发生时就开始了,至今已有90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因而,该成果将现代文学文献传播过程中生成的各类次级文献——“研究文献”和“研究之研究文献”纳入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之中。而且在原始文献中,成果十分重视作家生平史料研究。也就是说,其所指的原始文献,是由现代文学的著述文献和现代作家的生平史料两部分内容构成的。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一向重视“知人论世”,离开创作主体的人和他(她)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作品便无法解读,作家作品是二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因而成果特设一编,专门介绍和评述作家的表谱、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不同的生平文献类型。
这样,该成果便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整理研究使用文献的方法、原始文献、“研究文献”和“研究之研究文献”等按照科学的逻辑关系,构建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文学文献谱系。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路,成果将全书设计为如下几编:绪论、第一编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包括版本、目录、校勘、考证、辑佚、注释等)、第二编 中国现代作家生平文献、第三编 中国现代文学原始文献、第四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献、第五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文献。
该成果取类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新文学文献,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方面考虑到通过分类,对文献整理、出版、研究、检索、使用进行规范。因为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分类,通过分类才便于规律的总结,也才能使研究工作进入规范;另一方面任何一部文献著作都不可能穷尽本学科所有的文献,但却不能有重大的遗漏,而“类”的遗漏,肯定是重大遗漏。成果采取按类评述的思路和方法,便是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漏,收到“以少总多”的效果。
该成果重视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承传关系和古今文献类型的对比研究,故每论一种文献类型,必尽量追溯此类文献从古至今产生、发展的源流,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这样的考辨,方能认识和把握现代文学文献与古代同类文献之异同,以及哪些文献类型是新生的古来所无的。这样写,虽然需要研究者掌握更多的文献学历史知识,操作起来也更费力,并会使篇幅膨胀,但却利于使用,方便读者。
新时期以来,为了打破学术界以往由于思想禁锢而形成的沉默僵死局面,现代文学研究界率先引进了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使学科获得新的生机,促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但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重论轻史”,唯新方法是尚的倾向,以致忽略、轻视对本学科基本文献的学习和掌握的浮躁学风。医治不良学风的根本措施,就是既要加强本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也要加强本学科的文献建设,二者不可偏废。因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和叙述框架的探索、研究和构建,对于促进本学科的健全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对于扭转浮薄不根的不良学风,倡导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是一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