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崔应贤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考察》(批准号为05BYY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潘国英、李波、陈万珍、翟会峰、段勃等。
语法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认识观念是动词中心说。而动词各种各样的词法句法表现中,重叠现象,又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近些年来,语法化的研究成为热点。这种思路为人们正确理解共时语言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从语言纵向的发展演进中,解读蕴涵于其中的语法意义信息及其成因。对汉语动词重叠来说,由于这种方法兴起的时间还不是太长,过去大多数的研讨多为单篇文章,或就某一阶段形式上的继承关系进行认识;或侧重于语法范畴中的特定内容进行分析。这为目前历时地系统地描写汉语动词重叠的特征意义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
该成果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切入,试图通过对汉语数千年有代表性的著述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依照有关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梳理出前后演变的清晰线索;根据贯穿于其中规律性的发展机制,期望能洞见它各种各样表现中的核心意义和根本特征。随着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样的一条认识思想也随之趋于明晰:语言作为思维的镜像,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变的关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趋于明确严谨化。在共同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语言认知心理、思维情感的表达方法,作为理解和反映世界的意识观念,又始终占取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不管是在语言的早期阶段还是相对成熟的今天,前后呈现的形式可以不一样,但在意义的显示上面,则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该考察注意到,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出现的典型语言环境是着眼于未然的表尝试义的祈使句。而这种条件和功能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脉相承的。这便为最终能够清晰地描写出前后变化的线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考察参照有关的研究,综合相关的史实材料,对不同时期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面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沿陂讨源,甚至不惜反复地追溯和回顾。这里将主要内容归总如下:
(1)汉语表尝试义,最早《尚书》直接用词语“试”,嗣后还有“尝”。接下来又产生了“试V”“尝V”式。这种由词汇手段到句法组合的转变,在先秦阶段即已实现。与此同时,表达这种语法意义的也并非这单一方式。征询性的祈使语句,很多都可以作同样的理解。这说明,这一时期表尝试的语法形式还未统一,人们心目中的这种语法意义还未鲜明起来。另外,考察还对《诗经》中的词语重叠情况进行了一定深度的讨论。认为在词类观念还不够明确的当时,不排除少数动词重叠的存在。当然,此时它所体现的语法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表示时长量大,也没有表尝试这种最基本的含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有了表示这种语法意义的最初形式“一V”。再一是“看”,由原本的“瞻视”义引申表“测试”,并因后附于动词转而虚化表“尝试”,形成“V看”式。两者在《齐民要术》里边都有比较充分的反映。
(3)唐宋两代,是汉语动词重叠历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时期,实现着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向。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源远流长的尝试义表达式,句法组合上面将过去“试V”和“V看”汇总起来,在唐诗里边构成完整的综合式“试V看”甚至“试一V看”。在宋代,记述禅宗言行的著作则将上述情况进一步拓展开来,如曾用到“试V一V看”结构式,实现了动词重叠形式与尝试义显性标记最全面的组合。宋末“V一V”式则大量产生。第二,单音节动词重叠式随着词义表达的丰富化,开始悄然改变过去通常的语法属性,唐代即已有了反映时短量小义的萌芽;中经禅宗特殊言语传教方式的推助,有了比较多的典型形式的动词重叠进入到具体的应用之中。
(4)元曲中,“V一V”和“VV”,作为动词重叠的两种主要类型即已建立,且是殊途同归,统一形成以表未然时制中的尝试义为其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语法义。双音节动词重叠有了相当的数量。
(5)明代中期的《西游记》,动词重叠以词法形式参与语句的表达得以完全实现,形成相对固定的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那么,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已经建立。具体表现为:典型动词重叠式在数量比例上面占据绝对优势,以此为中心,其重叠的方式也多样化。自此以后,比较有限的“试V”式也逐渐趋于词汇化。
该课题的历史考察表明:尝试义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这由开初时的词汇手段、接下来的句法组合直至今天的词法形式,相互间紧密的继承关系和消长关系可以看得清楚。至于时短量少,以及“轻松”“适宜”等,则都是在此基础上伴随产生的附加义。语言主体借助这种意义,希冀行为施事者通过对未来特定的活动进行尝试以获得某种体会和经验,并将自己委婉征询劝诱责备等色彩浸润于其中。至于已然语境中也用到重叠的形式,则属于该范畴向更大区域的拓展。也说明语言系统里边,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往往以典型与非典型的连续统状态过渡。不同形式间多有更为精细的语法意义上的差别,故很难被替代。
该项考察还看到,语言作为有机的系统,总的结构是相互制衡、总的发展是趋向精密。先秦时期的“试V”“尝V”曾共存,然后者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即不再使用,说明表达完全相同语法意义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会给系统形成冗余;后者又侧重反映的是与此相对立的另外一种意义,也影响理解的效度。故被淘汰就成为必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的介入,汉语本身双音节词语、量词的大量产生,虽然不能说它们对动词重叠的发展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其积极意义仍应给予肯定。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词汇—句法—词法是主线,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同形而不同义,然唐诗宋词中的“看看”,就比较鲜明地实现着由通常表时长量大向表尝试以体现时短量小的转移。而禅宗史书里边,“V—V”和“VV”共现,两者的来源显然不一样。还有,元曲中动词重叠后附儿化兴起,这种情况到清代便趋于式微。之所以如此,恐怕与汉语词语双音节为主导这种系统性要求多少形成冲突有关。
汉语史料卷帙浩繁。该考察侧重选取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典籍以反映特定时段这一语言现象的状貌,当然,也想尽可能照顾到面上的普遍性,有些著作则仅就比较典型的例证进行一定的择选。为了使考察体现出历史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相当多的著述都尽可能地采取定量统计的方法。将人工操作和语料库查检系统两者结合起来,参照引证,其基本数据能够为结论提供坚实可信的基础。
该项考察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厘清了有关汉语动词重叠历史发展的概貌。对每一历史阶段有关它的不同表现方式,都置于语言的整个系统中来认识,注意整合相互间的有机关联。其次,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传统的看法是,“V—V”省略了中间的“—”才有了“VV”。该项考察却以坚实的例证与分析,认定两重叠式之间并没有时间先后的继承关系:“V—V”历经多种方式上的演变,脉络不断表尝试;而典型的动词重叠形式“VV”却于唐宋时期大转向,由表时长量大到表时短量小再到主导地表尝试义。最后,对它的语法意义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描写。认为它具有典型的述谓性、动量的模糊性、鲜明的主观性和时间体制上的“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