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同样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和波兰都经历了经济改革与急剧的社会转型,而这一过程对两国的社会图景与社会政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型后的中国与波兰在经济增长上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在面对转型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两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措施,逐步发展出自身的社会保护机制。然而,由于政治制度、外部环境和社会结构等的不同影响,中国与波兰在建构社会保护机制、推行社会政策方面明显采取了不同策略,也发展出不同的经验。本文以中国和波兰为例,试图分析并阐释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制度逻辑。作者在文中以城市贫困和失业两个核心社会问题为例,从理论上解释两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保护机制及其内在原因。笔者认为,经济改革策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差异是形塑两国不同社会保护机制的重要原因。同时,外部国际环境与全球化的影响也成为影响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与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与波兰两国的经济改革都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化,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在中国和波兰,政府针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社会的政治压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明显影响了两国的社会政策模式。为减轻社会分化和不平等带来的冲击,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保护机制形成是通过建立强调社会秩序稳定、“去政治化”(De-politicizing)的反应型社会政策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双重方式来实现的,同时突出机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而在波兰,由于受到了不同社会精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公民社会的政治压力左右,以及国际外部环境与国际组织的影响,该国社会保护机制的形成则更多是通过政治协商与谈判的渠道来完成,其机制建立突出了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因素。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同中国长期推行经济发展优先的格局不同,波兰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回归欧洲”的普遍社会预期和欧盟的外部制度约束,奠定了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的制度化基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