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思想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唐浩明: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使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再次跟深圳的朋友见面,跟大家说一点曾国藩,从哪里说起呢?就从他的书,他的文集。近代有一部这样的名人全集,它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即为不少政坛领袖所看中。蒋介石曾经把这本书送给在苏联留学12年后回国的儿子蒋经国,要儿子反复研读。蒋介石同时也把这本书送给他的一些部下,当作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他们。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毛泽东也是这部书的读者,并且特别佩服其作者。毛泽东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轻易佩服什么人的,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目空一切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对这个人特别佩服。他很小的时候就很认真读了这套书,而且还把它珍藏。毛泽东小时候读的线装书现在都找不到了,唯独这部书还有四本保留,原来一直保存在北京,毛泽东逝世以后,这四本书与其他的遗物一起转移到韶山,准备建一个毛泽东博物馆,这四本书的封面上都写着“润之珍藏”。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能够得到中国两大政治势力的最高领袖的如此礼遇?这本书大家知道过去叫《曾文正公全集》,现在则叫《曾国藩全集》。它的作者就是近代极具争议,也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与《曾文正公全集》有些不一样。它的出版也带有传奇色彩。曾国藩晚年曾经很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家人说过,说死后不出书,也不出文集。但是,他死后曾家的人没有按照他的遗嘱去办。以当时的湖广总督李瀚章,也就是李鸿章的哥哥牵头,包括李鸿章、曾国荃、曾纪泽等人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班子,来刻印他的书。

为什么曾国藩很郑重其事的嘱咐,家里人却没有按照遗嘱来执行呢?因为曾国藩的地位那么高,他当时应该说是汉人第一人,他是一等侯爵、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这么高地位的一个人死了,他的东西怎么能不刻印出来呢?当时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和学生来刻他的文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很多官位比他低的人都要刻一个文集来表示对他的纪念,那么当时曾国藩那么高的地位,如果不刻,在当时那个社会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字太重要了。他的文字已经不再属于他个人。从小的方面说,应该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一个国家,从大的方面长远地看,应该说是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当时有一个庞大的编辑队伍和刻印机构。刻印出的书叫做《曾文正公全集》,大概有500多万字。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又出版了一部《曾国藩全集》。为什么还要出一部新的全集呢?原来,当年《曾文正公全集》实际上它只收录曾国藩文字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收集到。而没有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保存在曾国藩的故居。这个故居名叫富厚堂,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资料藏在那个地方?这是因为曾国藩这个人特别注重文书的保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有很强的档案意识。他在那个时代就很注重这个东西。他知道他的文字很重要,当然,也有他作为一个非常老练的官员所出自于政治的考虑。他的文字都留有副本,以备不时之需。他身边有一套很庞大的抄写队伍,因为当时没有复印机,全部都靠手抄,他所有的东西,包括他的家书,包括他的日记,这些非常私密性的东西,也都让别人重新抄一份。他还有一个运输队伍。这些人专门负责把他的副本从他所在的地方运回到老家。因为他所在的地方都是前线,叫做兵火之中,这些东西容易被毁掉。他的家远离战场,又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就更容易保存。所以他专门有一批这样的人,来来回回,从他住的地方把这些东西放到老家。当他死了以后,他的整套文书,包括他的藏书,都从南京运回老家。于是,他的老家就有一套很完整的关于他的材料。这是一份很健全的私家档案。他们家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是他们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到了1949年,曾国藩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政府没收了,他的财产分给农民,他的房子作为办公的地方和医院、粮仓。面对着他的文字材料和书籍怎么处理?当时有两派意见。占比较多的意见是一把火烧了,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是反革命的材料,留下来没有用,不如把它烧掉。但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不能烧,因为是史料。后来湖南省的有关领导决定,这些东西不能烧掉,把它们运到长沙,运到湖南省的图书馆。那个时代就像一部电视剧讲的,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大家眼里只有革命,视曾国藩的东西都是反革命的东西,所以谁都不愿意沾边,也不愿意去管他。所以,曾国藩的东西就只好堆放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面,一把锁锁了。正因为这样,它躲过了后来的劫难。因为这个东西就藏在湖南省的图书馆里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大家都不重视它,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房子里面藏了这样一些东西,有一些知道的人走的走了,也有的退休了,也有的死了。所以谁都不知道,结果反而非常安全地度过了这个劫难。到了70年代的末期,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走向正途的时候,中央决定,趁着一批老专家健在的时候,利用他们的学识来整理中国的历史文献,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文献。湖南是近现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也很多,所以湖南省对这个事情很重视,号召大家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挖掘出来。于是有人就讲,他说图书馆里有这样的东西,后来找到这个地方,那个锁已经旧了。我当时负责把这个东西理清了,一屋子曾国藩的书,整理出版。后来经初步清点,发现这里面有1000多万字,远远要超过《曾文正公全集》。我从1984年开始就做这个工作,一干就干了10年,和其他十多位专家一道,编了一套《曾国藩全集》,1500万字左右。

《曾国藩全集》为什么会受到近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势力的领袖人物如此看重,它有哪些魅力能够吸引人们对它这样的关注呢?我想应该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书的作者,他的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应该是他们所看中的首要一点。

关于曾国藩这个人,他的是非、功过,人们对他的褒贬相差非常之大。在他生前,人们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代完人,千古楷模。但是后来,到了40年代以后,主流话语却把他打入了18层地狱,给他戴上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三顶帽子。没想到历史转入到80年代的时候,由于《曾国藩全集》的出版,尤其是后来我的小说的出版,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人物。

现在看来,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他的这种历史的评判,也慢慢趋向于跟过去主流话语对他的评判有很明显的不同。那么重新出土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受到我们当今的人们这样的看重呢?我认为大概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他是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成就了一番少见的大事业。第二个,他以一个书生的身份带兵打仗,成为一个军事统帅。一个就是农家子弟和大事业,一个是书生和军事统帅。第三个,他以一个理学家的身份成为一个善于治理国家政务的一个政治家。本来,作为一个理学家,人们都认为他是学者,是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政治家面临的是一个社会,跟书斋是两个环境。那么他既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理论家,同时也能够把这些东西付之于实践,一个很成功的政治家。再一个是他不居功而得到善终。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建立了大功劳,但其中有不少人不能得到善终。这个人建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他能够为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有,他既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士,但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很多人在社会方面做得很好,但他却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家长。我们看到电视采访,很多成功人士谈起来就说我很惭愧,对不起我的家人,对不起我的孩子。那么曾国藩这个人社会工作做得很好,但又是一个很好的家长。还有,他对事业,对后人有经典式的启示性,就是他的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这个事业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曾国藩的事业是经典事业。他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做一番这样的事业。还有,就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哪些价值?当然,理论上也可以谈很多。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比较空的东西。那么,落实到具体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东西,中国传统的优秀东西怎样体现在曾国藩这样的一个成功人士身上,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借鉴性和启发性的。

因为时间限制,我不能全面展开这个人物的人生道路和成功经验,我只是围绕“修齐治平”这样一个话题跟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过去有很多大人物的书,我们看到的比较多的是他的治国,或者是平天下,很难看到他的修身和齐家这些方面的东西。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他能够治国,或许能够平天下,但是他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修身和齐家的这样一个阶段,或者是他们做了一些,但是他们留下的文字里面没有很好地保存。《曾国藩全集》这一部大书里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曾国藩一生这方面的过程。

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尤其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主流文化所提出来的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完整的步骤,或者说一个系统的工程。《大学》就是这么说的。曾国藩按照《大学》里所揭示的,一步步走向成功:首先修身,然后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

首先,曾国藩是怎么样来修身的?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结束了他的求学阶段,到了北京正式步入官场。30岁之前他基本上在湖南读书。他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4岁以后连续考了三次会试,在28岁那一年考取了进士,然后经过最后一次考试进入了官场。中国的封建时代实行的是科举考试制度。那个时候的秀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举人有点类似于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当年的进士,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翰林则有点类似博士后。曾国藩在30岁时,进入翰林院。他当时的品级是从七品。我们知道正七品是县太爷,县太爷就是我们今天的县委书记、县长。这样说来,正七品也就是正处级。如果换成今天的语言表述;即曾国藩在30岁时以博士后的学历,以副处级这样的级别进入到中央一个文化部门做官。初进北京的曾国藩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自己虽在功名之学上比别人强些,但在做人方面的学问却很欠缺。因此,他拜了理学家唐鉴为师,跟他学修身。这个导师告诉他,修身要以《朱子全书》为教材,具体要在五门功课上下工夫。这五门功课是什么呢?一个是修诚,修炼你的诚信、诚实,表里如一。不欺骗自己,叫做不自欺;也不欺骗别人,叫做不欺人。第二门功课就是居敬,就是要端庄,要严肃,要以身作则,就是说要以一个非常严谨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第三门功课是谨言,说话谨慎,假大空的话不说,有可能造成不好后果的话也不能说。第四门功课就是主静,就是以静来主导自己的心灵,心灵要有一种安静的状态。第五门功课叫做有恒,就是要持之以恒,而且还包括有规律,起居有度,饮食有节。做好这五门功课,不只是做一个样子,最关键的就是你必须实实在在地要做到。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慎独,即独处时,也就是说没有监督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谨慎。

关于曾国藩的慎独,我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听。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他在一篇日记里面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朋友得到意外之财,他非常羡慕,早晨起来对自己的这个梦中表现严加谴责。中午的时候,他到朋友家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又聊起了某某人最近又得到一笔钱财,大家都很羡慕,他也很羡慕,谈起来也很有味道。到了晚上记日记时,他对自己又狠加批评,说上午才批判过,中午这个心又萌发出来,他说我这个人真是下流。曾国藩他对自己的修身采取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那么有很多青年朋友会说,有必要这样做吗?尤其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这样做好像太迂腐了。今天这个社会做事情要靠钱财,靠关系,还要靠手腕,甚至靠拐骗。这样做太痛苦,而且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恰恰是这一段时期,奠定他一辈子成功的基础,这个才是他最后事业成功的一个根本阶段,关键就是把自己的人格打造好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把人的基本素质打造好了。

好比说诚。他当年修身的时候,曾经为自己树立了这样两个志向:一个就是大的志向,要澄清天下,当遇到天下困难的时候,自己要挺身而出;第二个就是这一辈子做官要做一个廉洁的官,做官就不能发财,绝不能把官俸留给子孙。他所立下的这两个志向,我们看他后来基本上都做到了。一个做官不是贪官,后来做军事统帅,手里面过成千上万两银子,而且这个银子不是国库里面发下来的,都是他自筹的,或者人家捐赠的,包括李鸿章他们都自己发了大财,李鸿章后来可以富甲天下,曾国藩则公私分明,没有把一分一毫用到家里。朝廷要他出来当团练大臣的时候,他本来觉得自己不能够胜任,但后来局势恶化,他决定挺身而出来组建湘军。他自己说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他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这就是他最大的“诚”。比如说敬。他一辈子端庄严肃,对事不马虎,对人不怠慢。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靠他早年的居敬功夫。比如说谨言,他一辈子说话非常谨慎。到了晚年,地位很高的时候,常常提醒自己,以我现在这种地位,我一句好话可以使别人一辈子都荣耀,我一句批评也可以马上使一个人颓废下去。所以他说居高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讲话,因为你这个话分量太重了。

至于他的有恒,我们就不讲别的,就讲他的日记。他的日记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他从道光十九年开始记日记。那个时候中间也停了几年,所以后来批判自己没有恒心。到了咸丰八年,他重新出山以后,一直到他死,他死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前一天即三日,他的日记还在写,就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恒心。

早期的修诚、居敬、谨言、主静和有恒,对他后来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不仅仅只是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成为当时人们所敬仰的一个人。当时普天下的才智之士都愿意到曾国藩的身边,其中许多人是冲着他的道德人品而来的。他的道德人品,他的声望,主要是来源于他的修身。毛泽东在谈论曾国藩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曾国藩这个人的学问有本有源,不但是一个做事的人,也是一个传道的人。毛泽东讲的曾氏的“本”与“道”,指的就是曾氏的人生信仰以及人格修养。这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学问所讲的人的成功的基础。

其次,修好身后还要齐家,要把家治好。那么《曾国藩全集》这部书最精彩的内容就是家书。家书就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家人,主要是他的弟弟、他的儿子的书信。我最先编的就是家书部分,两大本,共收有1459封。我当时编家书的时候深受感动。一个是他的家书写得那么多,那么详细,事无巨细,家书都会说到。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后来作为一个军事统帅,你看他有多少事情,而且领兵打仗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就在这样的时候,他还从容不迫地告诉儿子怎么写字,笔怎么握。我想这得有多么大的爱心,有一个多么好的气定神闲的心态,这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的家书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书信的确写得很好,你读他的家书你就有收益;第二个就是他的家教很成功。他的弟弟他教育出来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也教育出来了,而且形成了一个家风,影响了后面几代子孙。曾国藩的家风至少五世没有断,一直流传下来,这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可以稍微看一看,他的几个弟弟不说了,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他一起挑起重担。他亲手教育出来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后来做到副部级的官员,是我们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二任大使。当年中国派往西方的大使第一任是郭嵩焘,第二任就是曾纪泽。清政府派他做西方的大使,不完全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儿子,最主要是他懂外语,很有才干,是这方面的人才。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只是受欺负,很难得从外国人那里得到公正的待遇。我们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通过谈判,为自己国家争到利益的就是曾纪泽所主持签订的《伊犁条约》。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从俄国人的手里夺回了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这个东西已经划到俄国去了,但是他据理力争,把8万平方公里收回来。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唯一一次占上风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个很优秀的数学家,研究对数、研究圆周率,非常有成就的一个数学家,可惜很早就去世了,33岁就去世了。他的孙子是近代很有名的诗人叫曾广钧。曾广钧23岁就成为翰林,当时被称为神童,诗写得很好。他还有一个孙子34岁就成了驻韩国的大使。这是第三代。第四代的曾宝荪是中国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性,她在英国的伦敦大学取得学位。她的弟弟曾约农也留学英国,学的是工科。两姐弟在英国求的学,后来他们都加入了基督教,这一辈子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庭,整个生命就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曾宝荪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国民大会的代表,曾经代表中国的女性出席联合国的妇女代表大会。到了晚年,他们又把自己所保存的祖上的文献无偿捐献给政府。

第四代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如说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院的院长。还有一个叫曾昭抡,曾经做过高教部的副部长,1957年成为大右派。曾昭抡是当时的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后来贬到武汉大学做教授。这是第四代。第五代曾宪植,是叶剑英的第二任夫人,很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妇联的党组书记,副主席。还有的曾经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那么至少五代,曾家的人才辈出。这是什么东西在影响呢?就是一个家风,就是家风对后代的影响。所以,曾国藩对家庭的教育,很长时间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家庭奉为典范。

那么,曾国藩的家教有哪几点特别值得今人重视呢?

第一点,他不愿子孙做大官,只愿子孙做读书明理之君子。他说这一点比做官重要得多。做读书明理的君子,而不是要大富大贵。这是他家教的第一点。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重视。

第二个,世家子弟要有寒士家风。曾国藩后来封侯爵,他的弟弟封伯爵,兄弟两个同时封侯伯,在中国历史上很少,何况他们不是出自于皇亲国戚。这样一个大家庭,他作为这个家庭的家长,却要求他家里面的人,他的子孙要有寒士家风。寒就是贫寒的寒,他这个家不管是多么显赫,多么富贵,但是家里面的人一个个都要像贫寒的读书人。

第三点,读书要有乐趣,要有韵味,要生机盎然,不可太苦。读书这个事情,要读得有趣味,要有情趣。要身心恬然,不要太苦。这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他说你不要把读书作为一个苦事,要把读书作为一个乐事。读书就好比用水浇这个花,去滋润这个稻谷,就好比洗澡、洗脚一样,它使我们人的身体感到舒适,他说读书应该是这样的。你若把读书作为一个苦事的话,则失去了读书本来的意义,书也读不好。

第四点,我觉得曾国藩的家教最好的是什么?善于为受教者搭桥梁。我们很多家长不会教儿女,只要求儿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却没有为他们搭建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桥梁。曾国藩很善于搭桥。比如说他要培养子弟的诚,他说小孩子要诚,从哪个地方做起呢?就是不说假话。我现在要求你不高,你就不说假话就可以,先从这里做起。他说要勤快,一个人要勤奋,要勤快,从哪里做起呢?从不睡懒觉做起,早上要起早。你先不要做别的东西,你现在每天起早,从不睡懒觉做起。他要打掉子弟特权的思想,他的儿女是正牌的高干子弟,他要子女从不坐轿子做起。不坐轿,要走路。还要不大声呵斥身边的仆人,对仆人说话也要和和气气,不能大声呵斥,摆少东家的架子。

再次,就是治国。曾国藩在治国上是一把好手。大家都说做官要学曾国藩,我们先不谈具体的政绩,就是单从做官这方面来说,中国近代就少有人能跟曾国藩比。我曾经说,他在北京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从30岁到42岁。这12年京官,他把这个官做得精彩至极,无以复加。中国近代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官做得这么好。做得怎么好?一个是他的官升得快。几乎每一次升官都有他的份,有一次,他居然连升四级。我们看一个京剧叫连升三级,就觉得真是很了不起的,很少见的,实际上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凑在一起。那么曾国藩,他就真的在一夜之间连升四级。曾国藩37岁就做了侍郎,就是今天副部级。39岁时,他就职副部长,到42岁离开北京回湖南办湘军,短短的三年之内,朝廷六个部做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即财政部没有做过,其他的如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礼部,五个部都做过。当时只有六个部。六个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清代很奇怪的结构,即为复式结构,一个部里面有两个班子,一个部长领两个副部长,另一个部长也领两个副部长。为什么这样?一套班子是满人的班子,另一套班子是汉人的班子。汉人的部级名额,只有18个缺。所以,当时的副部级地位很高。

我认为曾国藩这个人作为一个高级行政官员,他至少有如下几点比别的官员都要好:第一个就是他主张使用人才。太平天国起义时,大清王朝的体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人可以应对这个突发事件。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整个国家懵懂了,整个国家瘫痪了。结果还只得靠曾国藩在体制外建立一支军事力量来平息这场内乱。这个人作为行政官员,脑子非常清醒,就是要用能人。我建议大家读曾国藩的日记,尤其是初办湘军时的那段档案,是非常好的发现人才、组建队伍的一个参考材料,这里面还记录了他识人的秘诀。

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简单地念几句秘诀,第一个叫端庄厚重是贵相。第二个叫做谦卑含容是贵相,含容就是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色上面,他的容是包含着的,是贵相,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忍耐,就表现在脸上,这个人不能做领袖人物,大概也不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第三个就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富就是有钱,前面是贵,后面是富,富贵富贵,中国人都渴望这两个东西。事有归着,指的是做事有着落,不是虎头蛇尾,也不是茫无归依。第四个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心里面存着救济外物的念头。这个物是对自身而言,自身就是身,我们讲身外之物,自身以外的就是物。别人、社会等等都是物。

我们通常讲的相人,是指的看人的长相:面相、骨相。曾国藩的日记里面,也记载了几个诀窍:第一个是邪正看鼻眼;鼻子的鼻梁端正厚实通常是正派的人。鼻子干瘪,皮包骨多半是奸邪小人。第二个就是真假看嘴唇,这个人是真实的人,还是假的人,看他的嘴长得怎么样。好的嘴唇厚实而阔大。第三个就是主意看脚跟,就是这个人有没有主意,主意多不多?遇到事情能不能拿定主意,看什么?看脚跟,脚后跟。脚后跟厚实不厚实。第四个就是功名看器宇。器宇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的结合。第五个就是做事看精神,要做实事就得看有没有精神。第六个就是说话看条理,你看这个人的思维好不好,看有没有条理,就看他平时的说话。他主张一个人要少说话,但是一旦需要他说话时,必须说话的时候,就要做到中事理,担斤两。

他为中国做了很大的贡献:一个是发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就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接轨,第一次走向世界,第一次认识到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拿到中国来。我们今天还是洋务运动的继续,第二次改革开放。那么揭开洋务的序幕,为中国指明这条道路,其头号功臣当推曾国藩。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他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为中国做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把清代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清代军队割断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太平天国出现后,怎么样对付太平军呢?深圳这里调一百,广州调两百,江西调五百,再组建一个军队,北京来一个领导,来跟洪秀全的太平军打仗。这个叫做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所以打起仗来胜则争功,败则不救。洪秀全、杨秀清就是遇到这样的军队,难怪他们不势如破竹。曾国藩办湘军要另起炉灶,简单地说便是实行招募的办法。层层招募,层层负责。那么这个军队就有战斗力,胜可以不争功,败一定相救,因为他招募的人都是在一个基础上招过来的,要么是同乡,要么就是哥们和朋友。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后来有很强的战斗力,同时也把晚清的军事制度改变了,由世兵制变为募兵制。从那以后,所有的军队都是募兵制。这是曾国藩作为一个行政官员为国家做的另一大贡献。

最后,讲他平天下,一部《曾国藩全集》最大的内容就在于平天下,因为曾国藩的功劳就是平天下的功劳。组建一支军队,打败叛乱者,重新把天下安定下来,这就是平天下。平天下是《曾国藩全集》最重要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个内容:第一,他如何筹建这一支体制外的军队。湘军是体制外的军队。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讲过,它是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而且这个东西是打政策的擦边球建起来的。国家叫他办民兵,不是建军队,那么曾国藩怎么样打政策的擦边球,以办民兵的名义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军事集团,并且把这个集团做大做强的呢?

第二,他如何为湘军寻找一个团队的核心目标。一个真正品牌,一个好的公司,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这就是企业文化。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有主义的军队,就是指他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价值,这个价值是曾国藩寻找的。那个时候要为湘军寻找一股凝聚力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洪秀全、杨秀清已经打出一个最好的口号,就是要光复汉家天下。曾国藩用什么东西来对抗?他后来就提出要捍卫孔孟之道,要捍卫中华民族的道统,因为洪秀全等人焚烧四书五经,砸毁岳飞、关羽的祠庙,这样做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伤了中国老百姓的心,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那么曾国藩便提出要捍卫中华民族的道统。

本来今天还要讲一下,《曾国藩全集》除这些内容以外,单就文章来说,也有许多好文章。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个很好的散文家,他的文字功夫非常好,而且这个人很善于思考。比如说文字功夫,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便体现了他的文字功夫。此外,他的文章中还有许多好的警句,比如“天下才人,败在一个傲字;天下庸人,败在一个懒字”、“人才靠培养而出,器识靠历练而就”,“世间尤物不可妄取”、“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等等。又如“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这句话,就是鼓励年轻人要有棱角,敢于标新立异,不可太圆滑,太世故。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唐浩明: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使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再次跟深圳的朋友见面,跟大家说一点曾国藩,从哪里说起呢?就从他的书,他的文集。近代有一部这样的名人全集,它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即为不少政坛领袖所看中。蒋介石曾经把这本书送给在苏联留学12年后回国的儿子蒋经国,要儿子反复研读。蒋介石同时也把这本书送给他的一些部下,当作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他们。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毛泽东也是这部书的读者,并且特别佩服其作者。毛泽东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轻易佩服什么人的,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目空一切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对这个人特别佩服。他很小的时候就很认真读了这套书,而且还把它珍藏。毛泽东小时候读的线装书现在都找不到了,唯独这部书还有四本保留,原来一直保存在北京,毛泽东逝世以后,这四本书与其他的遗物一起转移到韶山,准备建一个毛泽东博物馆,这四本书的封面上都写着“润之珍藏”。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能够得到中国两大政治势力的最高领袖的如此礼遇?这本书大家知道过去叫《曾文正公全集》,现在则叫《曾国藩全集》。它的作者就是近代极具争议,也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与《曾文正公全集》有些不一样。它的出版也带有传奇色彩。曾国藩晚年曾经很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家人说过,说死后不出书,也不出文集。但是,他死后曾家的人没有按照他的遗嘱去办。以当时的湖广总督李瀚章,也就是李鸿章的哥哥牵头,包括李鸿章、曾国荃、曾纪泽等人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班子,来刻印他的书。

为什么曾国藩很郑重其事的嘱咐,家里人却没有按照遗嘱来执行呢?因为曾国藩的地位那么高,他当时应该说是汉人第一人,他是一等侯爵、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这么高地位的一个人死了,他的东西怎么能不刻印出来呢?当时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和学生来刻他的文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很多官位比他低的人都要刻一个文集来表示对他的纪念,那么当时曾国藩那么高的地位,如果不刻,在当时那个社会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字太重要了。他的文字已经不再属于他个人。从小的方面说,应该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一个国家,从大的方面长远地看,应该说是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当时有一个庞大的编辑队伍和刻印机构。刻印出的书叫做《曾文正公全集》,大概有500多万字。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又出版了一部《曾国藩全集》。为什么还要出一部新的全集呢?原来,当年《曾文正公全集》实际上它只收录曾国藩文字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收集到。而没有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保存在曾国藩的故居。这个故居名叫富厚堂,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资料藏在那个地方?这是因为曾国藩这个人特别注重文书的保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有很强的档案意识。他在那个时代就很注重这个东西。他知道他的文字很重要,当然,也有他作为一个非常老练的官员所出自于政治的考虑。他的文字都留有副本,以备不时之需。他身边有一套很庞大的抄写队伍,因为当时没有复印机,全部都靠手抄,他所有的东西,包括他的家书,包括他的日记,这些非常私密性的东西,也都让别人重新抄一份。他还有一个运输队伍。这些人专门负责把他的副本从他所在的地方运回到老家。因为他所在的地方都是前线,叫做兵火之中,这些东西容易被毁掉。他的家远离战场,又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就更容易保存。所以他专门有一批这样的人,来来回回,从他住的地方把这些东西放到老家。当他死了以后,他的整套文书,包括他的藏书,都从南京运回老家。于是,他的老家就有一套很完整的关于他的材料。这是一份很健全的私家档案。他们家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是他们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到了1949年,曾国藩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政府没收了,他的财产分给农民,他的房子作为办公的地方和医院、粮仓。面对着他的文字材料和书籍怎么处理?当时有两派意见。占比较多的意见是一把火烧了,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是反革命的材料,留下来没有用,不如把它烧掉。但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不能烧,因为是史料。后来湖南省的有关领导决定,这些东西不能烧掉,把它们运到长沙,运到湖南省的图书馆。那个时代就像一部电视剧讲的,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大家眼里只有革命,视曾国藩的东西都是反革命的东西,所以谁都不愿意沾边,也不愿意去管他。所以,曾国藩的东西就只好堆放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面,一把锁锁了。正因为这样,它躲过了后来的劫难。因为这个东西就藏在湖南省的图书馆里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大家都不重视它,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房子里面藏了这样一些东西,有一些知道的人走的走了,也有的退休了,也有的死了。所以谁都不知道,结果反而非常安全地度过了这个劫难。到了70年代的末期,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走向正途的时候,中央决定,趁着一批老专家健在的时候,利用他们的学识来整理中国的历史文献,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文献。湖南是近现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也很多,所以湖南省对这个事情很重视,号召大家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挖掘出来。于是有人就讲,他说图书馆里有这样的东西,后来找到这个地方,那个锁已经旧了。我当时负责把这个东西理清了,一屋子曾国藩的书,整理出版。后来经初步清点,发现这里面有1000多万字,远远要超过《曾文正公全集》。我从1984年开始就做这个工作,一干就干了10年,和其他十多位专家一道,编了一套《曾国藩全集》,1500万字左右。

《曾国藩全集》为什么会受到近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势力的领袖人物如此看重,它有哪些魅力能够吸引人们对它这样的关注呢?我想应该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书的作者,他的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应该是他们所看中的首要一点。

关于曾国藩这个人,他的是非、功过,人们对他的褒贬相差非常之大。在他生前,人们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代完人,千古楷模。但是后来,到了40年代以后,主流话语却把他打入了18层地狱,给他戴上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三顶帽子。没想到历史转入到80年代的时候,由于《曾国藩全集》的出版,尤其是后来我的小说的出版,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人物。

现在看来,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他的这种历史的评判,也慢慢趋向于跟过去主流话语对他的评判有很明显的不同。那么重新出土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受到我们当今的人们这样的看重呢?我认为大概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他是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成就了一番少见的大事业。第二个,他以一个书生的身份带兵打仗,成为一个军事统帅。一个就是农家子弟和大事业,一个是书生和军事统帅。第三个,他以一个理学家的身份成为一个善于治理国家政务的一个政治家。本来,作为一个理学家,人们都认为他是学者,是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政治家面临的是一个社会,跟书斋是两个环境。那么他既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理论家,同时也能够把这些东西付之于实践,一个很成功的政治家。再一个是他不居功而得到善终。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建立了大功劳,但其中有不少人不能得到善终。这个人建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他能够为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有,他既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士,但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家长。很多人在社会方面做得很好,但他却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家长。我们看到电视采访,很多成功人士谈起来就说我很惭愧,对不起我的家人,对不起我的孩子。那么曾国藩这个人社会工作做得很好,但又是一个很好的家长。还有,他对事业,对后人有经典式的启示性,就是他的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这个事业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曾国藩的事业是经典事业。他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做一番这样的事业。还有,就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哪些价值?当然,理论上也可以谈很多。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比较空的东西。那么,落实到具体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东西,中国传统的优秀东西怎样体现在曾国藩这样的一个成功人士身上,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借鉴性和启发性的。

因为时间限制,我不能全面展开这个人物的人生道路和成功经验,我只是围绕“修齐治平”这样一个话题跟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过去有很多大人物的书,我们看到的比较多的是他的治国,或者是平天下,很难看到他的修身和齐家这些方面的东西。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他能够治国,或许能够平天下,但是他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修身和齐家的这样一个阶段,或者是他们做了一些,但是他们留下的文字里面没有很好地保存。《曾国藩全集》这一部大书里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曾国藩一生这方面的过程。

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尤其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主流文化所提出来的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完整的步骤,或者说一个系统的工程。《大学》就是这么说的。曾国藩按照《大学》里所揭示的,一步步走向成功:首先修身,然后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

首先,曾国藩是怎么样来修身的?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结束了他的求学阶段,到了北京正式步入官场。30岁之前他基本上在湖南读书。他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4岁以后连续考了三次会试,在28岁那一年考取了进士,然后经过最后一次考试进入了官场。中国的封建时代实行的是科举考试制度。那个时候的秀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举人有点类似于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当年的进士,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翰林则有点类似博士后。曾国藩在30岁时,进入翰林院。他当时的品级是从七品。我们知道正七品是县太爷,县太爷就是我们今天的县委书记、县长。这样说来,正七品也就是正处级。如果换成今天的语言表述;即曾国藩在30岁时以博士后的学历,以副处级这样的级别进入到中央一个文化部门做官。初进北京的曾国藩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自己虽在功名之学上比别人强些,但在做人方面的学问却很欠缺。因此,他拜了理学家唐鉴为师,跟他学修身。这个导师告诉他,修身要以《朱子全书》为教材,具体要在五门功课上下工夫。这五门功课是什么呢?一个是修诚,修炼你的诚信、诚实,表里如一。不欺骗自己,叫做不自欺;也不欺骗别人,叫做不欺人。第二门功课就是居敬,就是要端庄,要严肃,要以身作则,就是说要以一个非常严谨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第三门功课是谨言,说话谨慎,假大空的话不说,有可能造成不好后果的话也不能说。第四门功课就是主静,就是以静来主导自己的心灵,心灵要有一种安静的状态。第五门功课叫做有恒,就是要持之以恒,而且还包括有规律,起居有度,饮食有节。做好这五门功课,不只是做一个样子,最关键的就是你必须实实在在地要做到。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慎独,即独处时,也就是说没有监督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谨慎。

关于曾国藩的慎独,我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听。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他在一篇日记里面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朋友得到意外之财,他非常羡慕,早晨起来对自己的这个梦中表现严加谴责。中午的时候,他到朋友家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又聊起了某某人最近又得到一笔钱财,大家都很羡慕,他也很羡慕,谈起来也很有味道。到了晚上记日记时,他对自己又狠加批评,说上午才批判过,中午这个心又萌发出来,他说我这个人真是下流。曾国藩他对自己的修身采取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那么有很多青年朋友会说,有必要这样做吗?尤其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这样做好像太迂腐了。今天这个社会做事情要靠钱财,靠关系,还要靠手腕,甚至靠拐骗。这样做太痛苦,而且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恰恰是这一段时期,奠定他一辈子成功的基础,这个才是他最后事业成功的一个根本阶段,关键就是把自己的人格打造好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把人的基本素质打造好了。

好比说诚。他当年修身的时候,曾经为自己树立了这样两个志向:一个就是大的志向,要澄清天下,当遇到天下困难的时候,自己要挺身而出;第二个就是这一辈子做官要做一个廉洁的官,做官就不能发财,绝不能把官俸留给子孙。他所立下的这两个志向,我们看他后来基本上都做到了。一个做官不是贪官,后来做军事统帅,手里面过成千上万两银子,而且这个银子不是国库里面发下来的,都是他自筹的,或者人家捐赠的,包括李鸿章他们都自己发了大财,李鸿章后来可以富甲天下,曾国藩则公私分明,没有把一分一毫用到家里。朝廷要他出来当团练大臣的时候,他本来觉得自己不能够胜任,但后来局势恶化,他决定挺身而出来组建湘军。他自己说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他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这就是他最大的“诚”。比如说敬。他一辈子端庄严肃,对事不马虎,对人不怠慢。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靠他早年的居敬功夫。比如说谨言,他一辈子说话非常谨慎。到了晚年,地位很高的时候,常常提醒自己,以我现在这种地位,我一句好话可以使别人一辈子都荣耀,我一句批评也可以马上使一个人颓废下去。所以他说居高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讲话,因为你这个话分量太重了。

至于他的有恒,我们就不讲别的,就讲他的日记。他的日记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他从道光十九年开始记日记。那个时候中间也停了几年,所以后来批判自己没有恒心。到了咸丰八年,他重新出山以后,一直到他死,他死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前一天即三日,他的日记还在写,就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恒心。

早期的修诚、居敬、谨言、主静和有恒,对他后来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不仅仅只是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成为当时人们所敬仰的一个人。当时普天下的才智之士都愿意到曾国藩的身边,其中许多人是冲着他的道德人品而来的。他的道德人品,他的声望,主要是来源于他的修身。毛泽东在谈论曾国藩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曾国藩这个人的学问有本有源,不但是一个做事的人,也是一个传道的人。毛泽东讲的曾氏的“本”与“道”,指的就是曾氏的人生信仰以及人格修养。这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学问所讲的人的成功的基础。

其次,修好身后还要齐家,要把家治好。那么《曾国藩全集》这部书最精彩的内容就是家书。家书就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家人,主要是他的弟弟、他的儿子的书信。我最先编的就是家书部分,两大本,共收有1459封。我当时编家书的时候深受感动。一个是他的家书写得那么多,那么详细,事无巨细,家书都会说到。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后来作为一个军事统帅,你看他有多少事情,而且领兵打仗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就在这样的时候,他还从容不迫地告诉儿子怎么写字,笔怎么握。我想这得有多么大的爱心,有一个多么好的气定神闲的心态,这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的家书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书信的确写得很好,你读他的家书你就有收益;第二个就是他的家教很成功。他的弟弟他教育出来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也教育出来了,而且形成了一个家风,影响了后面几代子孙。曾国藩的家风至少五世没有断,一直流传下来,这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可以稍微看一看,他的几个弟弟不说了,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他一起挑起重担。他亲手教育出来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后来做到副部级的官员,是我们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二任大使。当年中国派往西方的大使第一任是郭嵩焘,第二任就是曾纪泽。清政府派他做西方的大使,不完全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儿子,最主要是他懂外语,很有才干,是这方面的人才。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只是受欺负,很难得从外国人那里得到公正的待遇。我们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通过谈判,为自己国家争到利益的就是曾纪泽所主持签订的《伊犁条约》。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从俄国人的手里夺回了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这个东西已经划到俄国去了,但是他据理力争,把8万平方公里收回来。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唯一一次占上风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个很优秀的数学家,研究对数、研究圆周率,非常有成就的一个数学家,可惜很早就去世了,33岁就去世了。他的孙子是近代很有名的诗人叫曾广钧。曾广钧23岁就成为翰林,当时被称为神童,诗写得很好。他还有一个孙子34岁就成了驻韩国的大使。这是第三代。第四代的曾宝荪是中国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性,她在英国的伦敦大学取得学位。她的弟弟曾约农也留学英国,学的是工科。两姐弟在英国求的学,后来他们都加入了基督教,这一辈子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庭,整个生命就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曾宝荪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国民大会的代表,曾经代表中国的女性出席联合国的妇女代表大会。到了晚年,他们又把自己所保存的祖上的文献无偿捐献给政府。

第四代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如说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院的院长。还有一个叫曾昭抡,曾经做过高教部的副部长,1957年成为大右派。曾昭抡是当时的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后来贬到武汉大学做教授。这是第四代。第五代曾宪植,是叶剑英的第二任夫人,很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妇联的党组书记,副主席。还有的曾经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那么至少五代,曾家的人才辈出。这是什么东西在影响呢?就是一个家风,就是家风对后代的影响。所以,曾国藩对家庭的教育,很长时间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家庭奉为典范。

那么,曾国藩的家教有哪几点特别值得今人重视呢?

第一点,他不愿子孙做大官,只愿子孙做读书明理之君子。他说这一点比做官重要得多。做读书明理的君子,而不是要大富大贵。这是他家教的第一点。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重视。

第二个,世家子弟要有寒士家风。曾国藩后来封侯爵,他的弟弟封伯爵,兄弟两个同时封侯伯,在中国历史上很少,何况他们不是出自于皇亲国戚。这样一个大家庭,他作为这个家庭的家长,却要求他家里面的人,他的子孙要有寒士家风。寒就是贫寒的寒,他这个家不管是多么显赫,多么富贵,但是家里面的人一个个都要像贫寒的读书人。

第三点,读书要有乐趣,要有韵味,要生机盎然,不可太苦。读书这个事情,要读得有趣味,要有情趣。要身心恬然,不要太苦。这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他说你不要把读书作为一个苦事,要把读书作为一个乐事。读书就好比用水浇这个花,去滋润这个稻谷,就好比洗澡、洗脚一样,它使我们人的身体感到舒适,他说读书应该是这样的。你若把读书作为一个苦事的话,则失去了读书本来的意义,书也读不好。

第四点,我觉得曾国藩的家教最好的是什么?善于为受教者搭桥梁。我们很多家长不会教儿女,只要求儿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却没有为他们搭建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桥梁。曾国藩很善于搭桥。比如说他要培养子弟的诚,他说小孩子要诚,从哪个地方做起呢?就是不说假话。我现在要求你不高,你就不说假话就可以,先从这里做起。他说要勤快,一个人要勤奋,要勤快,从哪里做起呢?从不睡懒觉做起,早上要起早。你先不要做别的东西,你现在每天起早,从不睡懒觉做起。他要打掉子弟特权的思想,他的儿女是正牌的高干子弟,他要子女从不坐轿子做起。不坐轿,要走路。还要不大声呵斥身边的仆人,对仆人说话也要和和气气,不能大声呵斥,摆少东家的架子。

再次,就是治国。曾国藩在治国上是一把好手。大家都说做官要学曾国藩,我们先不谈具体的政绩,就是单从做官这方面来说,中国近代就少有人能跟曾国藩比。我曾经说,他在北京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从30岁到42岁。这12年京官,他把这个官做得精彩至极,无以复加。中国近代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官做得这么好。做得怎么好?一个是他的官升得快。几乎每一次升官都有他的份,有一次,他居然连升四级。我们看一个京剧叫连升三级,就觉得真是很了不起的,很少见的,实际上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凑在一起。那么曾国藩,他就真的在一夜之间连升四级。曾国藩37岁就做了侍郎,就是今天副部级。39岁时,他就职副部长,到42岁离开北京回湖南办湘军,短短的三年之内,朝廷六个部做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即财政部没有做过,其他的如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礼部,五个部都做过。当时只有六个部。六个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清代很奇怪的结构,即为复式结构,一个部里面有两个班子,一个部长领两个副部长,另一个部长也领两个副部长。为什么这样?一套班子是满人的班子,另一套班子是汉人的班子。汉人的部级名额,只有18个缺。所以,当时的副部级地位很高。

我认为曾国藩这个人作为一个高级行政官员,他至少有如下几点比别的官员都要好:第一个就是他主张使用人才。太平天国起义时,大清王朝的体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人可以应对这个突发事件。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整个国家懵懂了,整个国家瘫痪了。结果还只得靠曾国藩在体制外建立一支军事力量来平息这场内乱。这个人作为行政官员,脑子非常清醒,就是要用能人。我建议大家读曾国藩的日记,尤其是初办湘军时的那段档案,是非常好的发现人才、组建队伍的一个参考材料,这里面还记录了他识人的秘诀。

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简单地念几句秘诀,第一个叫端庄厚重是贵相。第二个叫做谦卑含容是贵相,含容就是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色上面,他的容是包含着的,是贵相,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忍耐,就表现在脸上,这个人不能做领袖人物,大概也不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第三个就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富就是有钱,前面是贵,后面是富,富贵富贵,中国人都渴望这两个东西。事有归着,指的是做事有着落,不是虎头蛇尾,也不是茫无归依。第四个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心里面存着救济外物的念头。这个物是对自身而言,自身就是身,我们讲身外之物,自身以外的就是物。别人、社会等等都是物。

我们通常讲的相人,是指的看人的长相:面相、骨相。曾国藩的日记里面,也记载了几个诀窍:第一个是邪正看鼻眼;鼻子的鼻梁端正厚实通常是正派的人。鼻子干瘪,皮包骨多半是奸邪小人。第二个就是真假看嘴唇,这个人是真实的人,还是假的人,看他的嘴长得怎么样。好的嘴唇厚实而阔大。第三个就是主意看脚跟,就是这个人有没有主意,主意多不多?遇到事情能不能拿定主意,看什么?看脚跟,脚后跟。脚后跟厚实不厚实。第四个就是功名看器宇。器宇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的结合。第五个就是做事看精神,要做实事就得看有没有精神。第六个就是说话看条理,你看这个人的思维好不好,看有没有条理,就看他平时的说话。他主张一个人要少说话,但是一旦需要他说话时,必须说话的时候,就要做到中事理,担斤两。

他为中国做了很大的贡献:一个是发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就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接轨,第一次走向世界,第一次认识到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拿到中国来。我们今天还是洋务运动的继续,第二次改革开放。那么揭开洋务的序幕,为中国指明这条道路,其头号功臣当推曾国藩。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他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为中国做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把清代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清代军队割断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太平天国出现后,怎么样对付太平军呢?深圳这里调一百,广州调两百,江西调五百,再组建一个军队,北京来一个领导,来跟洪秀全的太平军打仗。这个叫做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所以打起仗来胜则争功,败则不救。洪秀全、杨秀清就是遇到这样的军队,难怪他们不势如破竹。曾国藩办湘军要另起炉灶,简单地说便是实行招募的办法。层层招募,层层负责。那么这个军队就有战斗力,胜可以不争功,败一定相救,因为他招募的人都是在一个基础上招过来的,要么是同乡,要么就是哥们和朋友。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后来有很强的战斗力,同时也把晚清的军事制度改变了,由世兵制变为募兵制。从那以后,所有的军队都是募兵制。这是曾国藩作为一个行政官员为国家做的另一大贡献。

最后,讲他平天下,一部《曾国藩全集》最大的内容就在于平天下,因为曾国藩的功劳就是平天下的功劳。组建一支军队,打败叛乱者,重新把天下安定下来,这就是平天下。平天下是《曾国藩全集》最重要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个内容:第一,他如何筹建这一支体制外的军队。湘军是体制外的军队。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讲过,它是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而且这个东西是打政策的擦边球建起来的。国家叫他办民兵,不是建军队,那么曾国藩怎么样打政策的擦边球,以办民兵的名义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军事集团,并且把这个集团做大做强的呢?

第二,他如何为湘军寻找一个团队的核心目标。一个真正品牌,一个好的公司,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这就是企业文化。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有主义的军队,就是指他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价值,这个价值是曾国藩寻找的。那个时候要为湘军寻找一股凝聚力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洪秀全、杨秀清已经打出一个最好的口号,就是要光复汉家天下。曾国藩用什么东西来对抗?他后来就提出要捍卫孔孟之道,要捍卫中华民族的道统,因为洪秀全等人焚烧四书五经,砸毁岳飞、关羽的祠庙,这样做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伤了中国老百姓的心,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那么曾国藩便提出要捍卫中华民族的道统。

本来今天还要讲一下,《曾国藩全集》除这些内容以外,单就文章来说,也有许多好文章。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个很好的散文家,他的文字功夫非常好,而且这个人很善于思考。比如说文字功夫,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便体现了他的文字功夫。此外,他的文章中还有许多好的警句,比如“天下才人,败在一个傲字;天下庸人,败在一个懒字”、“人才靠培养而出,器识靠历练而就”,“世间尤物不可妄取”、“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等等。又如“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这句话,就是鼓励年轻人要有棱角,敢于标新立异,不可太圆滑,太世故。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