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制高点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毛新宇: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很高兴地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大家讲述我爷爷——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制高点。重点讲他老人家对我国国防科技建设重大突破——“两弹一星”的研制的决策和组织过程。

我首先概括地把概念说一下,“两弹一星”的“两弹”,是指核弹与导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1970年我们国家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个伟大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辉煌业绩。它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两弹一星”这种辉煌的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对改变世界的形势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关于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人民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我准备讲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第二个问题,讲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第三个问题,讲中国第一颗氢弹试制成功。第四个问题讲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第五个问题,讲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最后谈一谈“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内涵。

第一个问题,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就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新中国要巩固要发展,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这就要有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和强大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力量。我们的军队既要准备打常规战争,又要准备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世界上关于原子弹的试验与使用,应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末期,美国为了迫使日本投降,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在广岛炸死了7.8万人,炸伤了3.7万人,约占当时这个城市总人口的48%;在长崎炸死2万多人,炸伤了4万多人,约占这个城市总人口的29%。这两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这是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结果震动了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冷战的格局。一些大国开始疯狂地研制原子弹,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帷幕。下面请大家看录像。

(观看录像)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要战争,更不要核战争。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对新中国一再挥舞手中的核大棒,对中国发出实施核打击的狂妄叫嚣。很明显,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中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建立自卫的核威慑力量。当时毛主席作出决策,要研究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他老人家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国试制原子弹和氢弹并不是要首先使用原子弹和氢弹,而恰恰是为了自卫,为了制止、遏制核战争,为了人类能够永久地消灭原子弹和氢弹。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西方大国的核讹诈。

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的国家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计划纲要》,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1958年,毛主席又指出:“原子弹就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中国发展核力量,是为了打破和遏制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毛主席曾经幽默地说:“原子弹要有,但是搞起来也不会多。搞起来吓吓人,壮壮胆”,“有点远程导弹也好,搞起来后,也有可能我们不用,敌人也不用”。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有一天,毛主席问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还要经过艰苦努力的探索和挖掘。

中国发展核武器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当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在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完全依靠别的国家来援助我们是靠不住的,这样做必然受制于人,这是我们国家根本利益所不能允许的。因此,我们国家研制“两弹一星”,研制核武器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

从1950年5月开始,我们国家就成立了由吴有训、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领导从事的核科学研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聂荣臻元帅提出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国家的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批准。

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毅然返回祖国。彭桓武教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什么理由不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在争取苏联的帮助和援助,引进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做好“消化、吸收”的工作,培养能够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扎扎实实的起步。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不久,大批苏联专家奉命来华。1958年,由苏联援助的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正式移交使用。这是一段中苏友好的年代,中苏两国科技人员在共同的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但是可惜好景不长。1958年7月,苏联方面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中国需要友谊和援助,但决不能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尊严为条件。毛泽东严词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指出: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到了1959年的时候,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把本属于两个党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问题,扩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苏两国的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合同、撤专家。这个大家都知道。1959年赫鲁晓夫作出决定,撕毁了苏联援华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核武器的协定。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他们还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带走,停止了对中国设备材料的供给。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釜底抽薪,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

中国人民的脊梁是硬的,并不因为苏联的撕合同、撤专家,就停止了前进步伐。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毅然决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毛泽东和党中央准备用八年的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聂荣臻元帅告诫专家:逼上梁山了,我们自己干吧!中国寄希望于自己的专家。陈毅对官兵幽默直言:就是脱了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研制出来!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为代号,开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现在请大家看录像。

(播放录像)

第二个问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

大家知道要搞核试验,首先要选定实验基地。最初我们的基地选择在甘肃敦煌西北约160公里的戈壁地带。但是,那里的高空风向不理想,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全,经过空中勘察和现场勘察,最后决定把核武器基地定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面积达十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楼兰古国所属地,也是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战乱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古楼兰国由盛而衰最后灭亡,变成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这片土地被确定为我们的核试验基地,使它再现生机。

党中央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领导、大力协同。在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罗瑞卿总参谋长为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领导人15人参加的研制原子弹的专门委员会。毛泽东主席作了“要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的批示。直接指挥“两弹”攻关的聂荣臻元帅动情地说:“我的确怀有那么一点雄心壮志,决心把后半生的心血献给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遵照“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原则,对其他一些尖端武器的发展项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干力量继续攻关外,暂缓进行,集中全部的财力、物力研制原子弹。

在1960年的春天,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驻罗布泊,开始了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在那千古荒原,曾经掩埋了一个古老时代的文明。这一株株不死的胡杨,仿佛还在默默追忆着业已逝去的历史辉煌。然而,一批批从炮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中国军人和科技工作者,带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从四面八方秘密开进了这片荒原,展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坚战。他们中有功勋卓著的将军,也有稚气未消的士兵。在中央专委的领导下,实行全国大协作,大大地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步伐。当时,正值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试验基地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饥饿的严重威胁。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广大的创业者们。在那最艰苦的年代,却是试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在那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冬去春来,夏至秋尽,他们共同的愿望是托起共和国明天的太阳。

一大批的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核物理专家邓稼先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突破及武器化课题的负责人。由于保密的原因,他从学术舞台上销声匿迹了。然而,历史使邓稼先拥有了一份足以使子孙后代们永远自豪的荣誉,他是新中国的“两弹元勋”。在全国,挑选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的研制队伍。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攻关过程中,全国900多家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会战,研制出10万余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在危难的时刻展示出巨大的力量。

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3年7月,美、英、苏三大国为了进行核垄断,举行了三方核裁军首脑会议,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主要是针对中国,不让中国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的生产,企图阻止中国的核试验。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主席坚定地说:原子弹一百年也要造出来!有什么办法?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在国际上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中国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以实际行动回击少数大国的阴谋。1964年6月6日,在青海海宴的银滩草原上,进行了爆轰模拟试验。张爱萍、朱光亚等在距爆点200米的隐藏地进行观察。试验胜利地实现了预先的设想,首次核试验已胜券在握。

这时美国的一颗间谍卫星,似乎发现了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动向。8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一份秘密情报,其中说:“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有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特别声明:声称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但是,美国无法阻挡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对于中国原子弹试爆的时间,毛泽东主席作出如下批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在1964年10月14日,中国原子弹试验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当时试验的原子弹被安装在高达102米的实验铁塔上面。核装药为高浓铀235,核爆炸装置重1550千克,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为了积累核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的原始数据,当时在距离爆破中心200~3000米的范围内,布置了飞机、坦克、自行火炮、火炮、舰艇上层结构、通信设备、工事、地雷、动物、油料、食品、药品等很多种试验物。这是为了检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产生的威力和影响。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现场试验最高指挥员张爱萍和基地副总指挥刘西尧将军亲自检查了铁塔,一切正常。爆炸数据也被计算出来,周光召和几位科学家都签了名,确认爆炸成功率在99%以上。原爆塔架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之上,像伸向九霄的天梯,透出一种庄严和神秘,核试验正一步步向中国人走来。

当时,罗布泊基地流传着一个很动人的传说。据说一个参加研制核试验的工程师,他在睡梦中已经预见了核爆炸的时间。他从睡梦中醒来,就冲出帐篷,兴奋地对大家说:我梦见党中央毛主席已经确定了爆炸的时间,定了三个“15”的时间:第一个15是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第二个15意味着国庆节15天以后,即1964年10月16日,进行核爆炸试验;第三个15意味着原子弹将在那天,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15时)进行爆炸!几天以后,党中央经过对天气预报的全面研究,确定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跟这个工程师梦中所见完全吻合!当时基地的所有同志都十分惊讶。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它确实代表了参加核试验的科技工作者要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向党中央、向毛主席、向国庆15周年献礼的强烈愿望。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是我们中国人永远应该铭记的庄严神圣的时刻!

在试验的前一天,1964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下达了代号为“投篮”的命令。具体内容是要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他部分装配起来。命令的代号是根据基地篮球运动员的建议而取的。当时原子弹的关键部件存放在基地的装备车间。“投篮”命令下达后,5个人进入车间完成最后的装配任务。15日午夜装备完毕。为了确保起爆前绝对安全,在此期间,基地实行严格控制,不准使用任何电力,不准进行其他任何炸药的安装。

1964年10月16日这个神圣庄严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张爱萍将军担任现场总指挥,刘西尧将军任副总指挥。指挥所设距离爆心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开始实施。

原子弹的爆炸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铁塔小组撤离现场转移23公里以外的实验现场控制室。14时40分,张震寰按程序发出口令:加电、开机、预热。在距起爆时间还有10秒钟的时候,进入了倒计时。当数到“0”时,一声令下“起爆”!

牵动人心最后一个按钮被有力地按下。一阵短暂的寂静之后,突然,在铁塔上迸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缓缓裂变,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而起,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一朵奇光异彩的蘑菇云在半空中升起,渐渐变成乳白色……

指挥室里,张爱萍、刘西尧、张蕴珏激动不已。张爱萍用激动的声音,通过电话向远在北京的周总理报告:“总理,核爆炸成功了!”周总理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要求当时在场的所有科学家对眼前出现的情况作出再次判定。王淦昌作了肯定的回答。张爱萍将军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报告。周总理说:“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这时,毛主席正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把这个喜讯报告了毛主席。

新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就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并指出: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职责。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是要消灭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尽一切努力,争取通过国际协商,促进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我们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一定能够消灭核武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空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沉重有力地打击了少数核大国核垄断的阴谋,对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声明:“美国不应该把这件事情等闲视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嘲笑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的赫鲁晓夫,这时自己却灰溜溜地下台了。毛泽东主席后来说: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他撕图纸、撤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我们要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1965年5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使中国又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下面请大家看录像。看看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实况。

(播放录像)

第三个问题,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20世纪50年代,苏美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成功地进行了具有更大威力的氢弹试验,英国也于1957年实施了首次热核爆炸。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具有战略眼光。在研制原子弹期间,已经开始进行氢弹原理的研究。1960年,在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负责下,开始对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进行基础研究。经过了刻苦攻关,氢弹研制的关键难题被一个个攻破了。

通过原子弹研制,大大培养了我国的科技队伍,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全国的协作网,为氢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年底,用塔爆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聂荣臻元帅主持了这次核试验,张震寰任现场总指挥。参加试验的军内外单位28个,技术保障人员6400余人。

在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基础上,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进行第一次氢弹空中爆炸试验。试验采用轰-6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带降落伞的核航空炸弹,氢弹在距离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爆试验成功,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飞跃,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氢弹试爆成功,进一步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美、英、苏三国核武器的研制,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4年。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国赶在法国之前,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在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中国政府再次作出庄严的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面请大家看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录像。

(播放录像)

第四个问题,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

要使中国的核武器发挥保卫国家的战略威慑和遏制作用,就必须解决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即导弹的研制问题。在1960年11月15日,中国自行制造的近程地一地导弹使用国产燃料发射成功,这一天距苏联撤走专家的日子还不足2个月。这是比较近距离的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聂荣臻元帅在祝词上所说,我国第一枚导弹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新纪元。

我国第一枚导弹的射程太短,不能用来发射原子弹和氢弹。因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又进一步提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燃料性能,加大它的推力和速度。1963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投弹为辅。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射程达到1200公里,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1965年我国第二颗原子弹试爆是用飞机装载着投的。但原子弹的发射最终要靠导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尽快实现“两弹”结合,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听取关于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论证报告。在试验的关键阶段,毛泽东主席鼓励主抓此项工作的聂荣臻元帅说:这次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聂荣臻传达了毛泽东的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深受鼓舞。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二号”核导弹,在罗布泊试验发射。此前,周恩来总理亲临导弹发射阵地进行检查。聂荣臻到发射现场主持正式试验。当日9时,核导弹点火升空,飞行正常,核弹头到达弹着区域的预定目标的上空,在预定范围内距离地面569米的高处实现了核爆炸。导弹试验射程为894公里,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进一步增强了国防实力。

1966年7月1日,在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定名:第二炮兵。从此,中国有了进行核反击的新军种。一支支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开进神州大地的荒原深山,为共和国铸造正义之剑,和平之盾。这对贯彻毛主席、中央军委定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巩固国防,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研制成功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即射程8000公里以外的运载火箭。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的核力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全方位机动,核威慑能力大大增强。为此,张爱萍将军心潮激荡,欣然命笔赋词:“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惊弦霹雳周天荡,威震大洋激浪。莫道来生多难,更喜险关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胡马狼烟。”

之后,中国的远程和巨型运载火箭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中国的战略导弹虽不比别的国家多,但是完全可以给入侵者以难以忍受的核打击。

在此期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也研制成功,并装备我军。1982年9月,核潜艇下水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这表明新中国已经具备生产潜地核导弹的能力。潜地导弹是一种水下机动战略导弹。1986年我国的一艘核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距离和平均速度等均创造了纪录,表明我国核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请大家看录像。

(播放录像)

第五个问题,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

中国要搞人造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来的。1957年10月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走到了美国之前。美国人把苏联卫星上天的那一天,宣布为他们的国耻日。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科学院的科学家都非常积极,其中最积极的人物之一,是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他对科学院提出第一个卫星方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58年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上天、入地、下海”。入地就是要向地球深层次挖掘,开发新的资源;下海就是要利用海洋丰富的资源,以及用科学方法加强我国的海防。我国的科学家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以后,中央政治局经过研究,同意以科学院为主搞人造地球卫星,并且拨了专款2亿元人民币,开展研究工作。

这时,国际上争夺太空的斗争日趋激烈。1964年4月苏联把宇航员送上太空。1961年5月美国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把宇航员送上月球。面对苏、美两国的太空竞争,中国加紧了对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

1970年4月I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4月24日的凌晨,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下达卫星发射命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划破漫漫夜空,《东方红》的乐曲回荡在茫茫天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在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夜,毛主席、周总理在天安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卫星的代表。

“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被剥夺22年之久的合法席位;1974年,邓小平同志出席第六届联合国特别会议,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站在了联合国的讲坛上。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科学实验卫星,以后我国又开始进行通信、气象卫星等的研制。

下面请大家看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录像。

(播放录像)

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从我们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欣欣向荣,都印下了社会主义事业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历史证明,一个不甘屈服的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只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此外,别无选择。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中国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1999年,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在中央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两弹一星”精神作了进一步概括,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明确指出,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和光大这一伟大的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的推进力量。

历史将永远铭记所有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响应党中央、国家和毛主席的号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将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无私言行诠释了赤子之情。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推动了伟大的事业。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国人骄傲的成绩,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崇高事业努力奋斗,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终取得胜利。

提问:我想知道,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除此之外,我想知道我们中央部门,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对这个问题有没有统一的安排?社会上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安排或进展?在国际上,共产党比较活跃的那些国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我想了解一下这些情况。

毛新宇:这个问题很重大也很新颖,可以做一些详细介绍。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我爷爷去世以后,党中央是高度重视的。这里我不得不提我们党两位老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非常的感谢和敬佩他们的品格。第一个是黄克诚,你们都熟悉。毛主席刚刚逝世不久,社会潮流曾有一股逆流,全面否定毛主席。1981年黄克诚将军发表了一篇文章,而且以这篇文章为正确舆论先导,开始了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那个时候,现在过去20多年,我回顾了也非常感动。他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从我们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公正地评价毛主席。第二个是邓小平同志。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小平同志指出,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小平同志当时的指示精神,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全党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和认识,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是个政治大问题。小平同志坚持科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这是他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先导和先河。现在,在国内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包括方方面面,开展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和成绩。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毛新宇: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很高兴地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大家讲述我爷爷——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制高点。重点讲他老人家对我国国防科技建设重大突破——“两弹一星”的研制的决策和组织过程。

我首先概括地把概念说一下,“两弹一星”的“两弹”,是指核弹与导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1970年我们国家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个伟大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辉煌业绩。它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两弹一星”这种辉煌的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对改变世界的形势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关于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人民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我准备讲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第二个问题,讲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第三个问题,讲中国第一颗氢弹试制成功。第四个问题讲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第五个问题,讲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最后谈一谈“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内涵。

第一个问题,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就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新中国要巩固要发展,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这就要有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和强大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力量。我们的军队既要准备打常规战争,又要准备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世界上关于原子弹的试验与使用,应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末期,美国为了迫使日本投降,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在广岛炸死了7.8万人,炸伤了3.7万人,约占当时这个城市总人口的48%;在长崎炸死2万多人,炸伤了4万多人,约占这个城市总人口的29%。这两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这是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结果震动了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冷战的格局。一些大国开始疯狂地研制原子弹,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帷幕。下面请大家看录像。

(观看录像)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要战争,更不要核战争。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对新中国一再挥舞手中的核大棒,对中国发出实施核打击的狂妄叫嚣。很明显,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中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建立自卫的核威慑力量。当时毛主席作出决策,要研究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他老人家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国试制原子弹和氢弹并不是要首先使用原子弹和氢弹,而恰恰是为了自卫,为了制止、遏制核战争,为了人类能够永久地消灭原子弹和氢弹。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西方大国的核讹诈。

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的国家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计划纲要》,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1958年,毛主席又指出:“原子弹就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中国发展核力量,是为了打破和遏制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毛主席曾经幽默地说:“原子弹要有,但是搞起来也不会多。搞起来吓吓人,壮壮胆”,“有点远程导弹也好,搞起来后,也有可能我们不用,敌人也不用”。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有一天,毛主席问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还要经过艰苦努力的探索和挖掘。

中国发展核武器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当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在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完全依靠别的国家来援助我们是靠不住的,这样做必然受制于人,这是我们国家根本利益所不能允许的。因此,我们国家研制“两弹一星”,研制核武器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

从1950年5月开始,我们国家就成立了由吴有训、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领导从事的核科学研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聂荣臻元帅提出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国家的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批准。

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毅然返回祖国。彭桓武教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什么理由不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在争取苏联的帮助和援助,引进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做好“消化、吸收”的工作,培养能够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扎扎实实的起步。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不久,大批苏联专家奉命来华。1958年,由苏联援助的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正式移交使用。这是一段中苏友好的年代,中苏两国科技人员在共同的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但是可惜好景不长。1958年7月,苏联方面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中国需要友谊和援助,但决不能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尊严为条件。毛泽东严词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指出: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到了1959年的时候,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把本属于两个党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问题,扩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苏两国的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合同、撤专家。这个大家都知道。1959年赫鲁晓夫作出决定,撕毁了苏联援华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核武器的协定。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他们还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带走,停止了对中国设备材料的供给。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釜底抽薪,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

中国人民的脊梁是硬的,并不因为苏联的撕合同、撤专家,就停止了前进步伐。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毅然决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毛泽东和党中央准备用八年的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聂荣臻元帅告诫专家:逼上梁山了,我们自己干吧!中国寄希望于自己的专家。陈毅对官兵幽默直言:就是脱了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研制出来!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为代号,开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现在请大家看录像。

(播放录像)

第二个问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

大家知道要搞核试验,首先要选定实验基地。最初我们的基地选择在甘肃敦煌西北约160公里的戈壁地带。但是,那里的高空风向不理想,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全,经过空中勘察和现场勘察,最后决定把核武器基地定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面积达十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楼兰古国所属地,也是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战乱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古楼兰国由盛而衰最后灭亡,变成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这片土地被确定为我们的核试验基地,使它再现生机。

党中央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领导、大力协同。在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罗瑞卿总参谋长为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领导人15人参加的研制原子弹的专门委员会。毛泽东主席作了“要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的批示。直接指挥“两弹”攻关的聂荣臻元帅动情地说:“我的确怀有那么一点雄心壮志,决心把后半生的心血献给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遵照“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原则,对其他一些尖端武器的发展项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干力量继续攻关外,暂缓进行,集中全部的财力、物力研制原子弹。

在1960年的春天,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驻罗布泊,开始了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在那千古荒原,曾经掩埋了一个古老时代的文明。这一株株不死的胡杨,仿佛还在默默追忆着业已逝去的历史辉煌。然而,一批批从炮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中国军人和科技工作者,带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从四面八方秘密开进了这片荒原,展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坚战。他们中有功勋卓著的将军,也有稚气未消的士兵。在中央专委的领导下,实行全国大协作,大大地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步伐。当时,正值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试验基地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饥饿的严重威胁。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广大的创业者们。在那最艰苦的年代,却是试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在那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冬去春来,夏至秋尽,他们共同的愿望是托起共和国明天的太阳。

一大批的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核物理专家邓稼先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突破及武器化课题的负责人。由于保密的原因,他从学术舞台上销声匿迹了。然而,历史使邓稼先拥有了一份足以使子孙后代们永远自豪的荣誉,他是新中国的“两弹元勋”。在全国,挑选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的研制队伍。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攻关过程中,全国900多家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会战,研制出10万余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在危难的时刻展示出巨大的力量。

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3年7月,美、英、苏三大国为了进行核垄断,举行了三方核裁军首脑会议,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主要是针对中国,不让中国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的生产,企图阻止中国的核试验。在这种条件下,毛泽东主席坚定地说:原子弹一百年也要造出来!有什么办法?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在国际上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中国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以实际行动回击少数大国的阴谋。1964年6月6日,在青海海宴的银滩草原上,进行了爆轰模拟试验。张爱萍、朱光亚等在距爆点200米的隐藏地进行观察。试验胜利地实现了预先的设想,首次核试验已胜券在握。

这时美国的一颗间谍卫星,似乎发现了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动向。8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一份秘密情报,其中说:“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有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特别声明:声称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但是,美国无法阻挡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对于中国原子弹试爆的时间,毛泽东主席作出如下批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在1964年10月14日,中国原子弹试验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当时试验的原子弹被安装在高达102米的实验铁塔上面。核装药为高浓铀235,核爆炸装置重1550千克,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为了积累核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的原始数据,当时在距离爆破中心200~3000米的范围内,布置了飞机、坦克、自行火炮、火炮、舰艇上层结构、通信设备、工事、地雷、动物、油料、食品、药品等很多种试验物。这是为了检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产生的威力和影响。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现场试验最高指挥员张爱萍和基地副总指挥刘西尧将军亲自检查了铁塔,一切正常。爆炸数据也被计算出来,周光召和几位科学家都签了名,确认爆炸成功率在99%以上。原爆塔架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之上,像伸向九霄的天梯,透出一种庄严和神秘,核试验正一步步向中国人走来。

当时,罗布泊基地流传着一个很动人的传说。据说一个参加研制核试验的工程师,他在睡梦中已经预见了核爆炸的时间。他从睡梦中醒来,就冲出帐篷,兴奋地对大家说:我梦见党中央毛主席已经确定了爆炸的时间,定了三个“15”的时间:第一个15是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第二个15意味着国庆节15天以后,即1964年10月16日,进行核爆炸试验;第三个15意味着原子弹将在那天,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15时)进行爆炸!几天以后,党中央经过对天气预报的全面研究,确定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跟这个工程师梦中所见完全吻合!当时基地的所有同志都十分惊讶。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它确实代表了参加核试验的科技工作者要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向党中央、向毛主席、向国庆15周年献礼的强烈愿望。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是我们中国人永远应该铭记的庄严神圣的时刻!

在试验的前一天,1964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下达了代号为“投篮”的命令。具体内容是要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他部分装配起来。命令的代号是根据基地篮球运动员的建议而取的。当时原子弹的关键部件存放在基地的装备车间。“投篮”命令下达后,5个人进入车间完成最后的装配任务。15日午夜装备完毕。为了确保起爆前绝对安全,在此期间,基地实行严格控制,不准使用任何电力,不准进行其他任何炸药的安装。

1964年10月16日这个神圣庄严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张爱萍将军担任现场总指挥,刘西尧将军任副总指挥。指挥所设距离爆心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开始实施。

原子弹的爆炸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铁塔小组撤离现场转移23公里以外的实验现场控制室。14时40分,张震寰按程序发出口令:加电、开机、预热。在距起爆时间还有10秒钟的时候,进入了倒计时。当数到“0”时,一声令下“起爆”!

牵动人心最后一个按钮被有力地按下。一阵短暂的寂静之后,突然,在铁塔上迸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缓缓裂变,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而起,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一朵奇光异彩的蘑菇云在半空中升起,渐渐变成乳白色……

指挥室里,张爱萍、刘西尧、张蕴珏激动不已。张爱萍用激动的声音,通过电话向远在北京的周总理报告:“总理,核爆炸成功了!”周总理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要求当时在场的所有科学家对眼前出现的情况作出再次判定。王淦昌作了肯定的回答。张爱萍将军立即向周总理作了报告。周总理说:“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这时,毛主席正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把这个喜讯报告了毛主席。

新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就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并指出: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职责。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是要消灭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尽一切努力,争取通过国际协商,促进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我们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一定能够消灭核武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空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沉重有力地打击了少数核大国核垄断的阴谋,对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声明:“美国不应该把这件事情等闲视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嘲笑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的赫鲁晓夫,这时自己却灰溜溜地下台了。毛泽东主席后来说: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他撕图纸、撤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我们要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1965年5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使中国又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下面请大家看录像。看看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实况。

(播放录像)

第三个问题,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20世纪50年代,苏美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成功地进行了具有更大威力的氢弹试验,英国也于1957年实施了首次热核爆炸。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具有战略眼光。在研制原子弹期间,已经开始进行氢弹原理的研究。1960年,在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负责下,开始对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进行基础研究。经过了刻苦攻关,氢弹研制的关键难题被一个个攻破了。

通过原子弹研制,大大培养了我国的科技队伍,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全国的协作网,为氢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年底,用塔爆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聂荣臻元帅主持了这次核试验,张震寰任现场总指挥。参加试验的军内外单位28个,技术保障人员6400余人。

在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基础上,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进行第一次氢弹空中爆炸试验。试验采用轰-6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带降落伞的核航空炸弹,氢弹在距离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爆试验成功,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飞跃,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氢弹试爆成功,进一步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美、英、苏三国核武器的研制,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4年。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国赶在法国之前,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在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中国政府再次作出庄严的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面请大家看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录像。

(播放录像)

第四个问题,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导弹的研制。

要使中国的核武器发挥保卫国家的战略威慑和遏制作用,就必须解决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即导弹的研制问题。在1960年11月15日,中国自行制造的近程地一地导弹使用国产燃料发射成功,这一天距苏联撤走专家的日子还不足2个月。这是比较近距离的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聂荣臻元帅在祝词上所说,我国第一枚导弹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新纪元。

我国第一枚导弹的射程太短,不能用来发射原子弹和氢弹。因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又进一步提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燃料性能,加大它的推力和速度。1963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投弹为辅。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射程达到1200公里,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1965年我国第二颗原子弹试爆是用飞机装载着投的。但原子弹的发射最终要靠导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尽快实现“两弹”结合,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听取关于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论证报告。在试验的关键阶段,毛泽东主席鼓励主抓此项工作的聂荣臻元帅说:这次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聂荣臻传达了毛泽东的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深受鼓舞。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二号”核导弹,在罗布泊试验发射。此前,周恩来总理亲临导弹发射阵地进行检查。聂荣臻到发射现场主持正式试验。当日9时,核导弹点火升空,飞行正常,核弹头到达弹着区域的预定目标的上空,在预定范围内距离地面569米的高处实现了核爆炸。导弹试验射程为894公里,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进一步增强了国防实力。

1966年7月1日,在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定名:第二炮兵。从此,中国有了进行核反击的新军种。一支支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开进神州大地的荒原深山,为共和国铸造正义之剑,和平之盾。这对贯彻毛主席、中央军委定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巩固国防,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研制成功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即射程8000公里以外的运载火箭。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的核力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全方位机动,核威慑能力大大增强。为此,张爱萍将军心潮激荡,欣然命笔赋词:“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惊弦霹雳周天荡,威震大洋激浪。莫道来生多难,更喜险关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胡马狼烟。”

之后,中国的远程和巨型运载火箭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中国的战略导弹虽不比别的国家多,但是完全可以给入侵者以难以忍受的核打击。

在此期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也研制成功,并装备我军。1982年9月,核潜艇下水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这表明新中国已经具备生产潜地核导弹的能力。潜地导弹是一种水下机动战略导弹。1986年我国的一艘核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距离和平均速度等均创造了纪录,表明我国核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请大家看录像。

(播放录像)

第五个问题,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

中国要搞人造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来的。1957年10月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走到了美国之前。美国人把苏联卫星上天的那一天,宣布为他们的国耻日。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科学院的科学家都非常积极,其中最积极的人物之一,是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他对科学院提出第一个卫星方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58年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上天、入地、下海”。入地就是要向地球深层次挖掘,开发新的资源;下海就是要利用海洋丰富的资源,以及用科学方法加强我国的海防。我国的科学家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以后,中央政治局经过研究,同意以科学院为主搞人造地球卫星,并且拨了专款2亿元人民币,开展研究工作。

这时,国际上争夺太空的斗争日趋激烈。1964年4月苏联把宇航员送上太空。1961年5月美国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把宇航员送上月球。面对苏、美两国的太空竞争,中国加紧了对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

1970年4月I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4月24日的凌晨,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下达卫星发射命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划破漫漫夜空,《东方红》的乐曲回荡在茫茫天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在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夜,毛主席、周总理在天安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卫星的代表。

“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被剥夺22年之久的合法席位;1974年,邓小平同志出席第六届联合国特别会议,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站在了联合国的讲坛上。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科学实验卫星,以后我国又开始进行通信、气象卫星等的研制。

下面请大家看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录像。

(播放录像)

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从我们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欣欣向荣,都印下了社会主义事业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历史证明,一个不甘屈服的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只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此外,别无选择。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中国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1999年,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在中央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两弹一星”精神作了进一步概括,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明确指出,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和光大这一伟大的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的推进力量。

历史将永远铭记所有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响应党中央、国家和毛主席的号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将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无私言行诠释了赤子之情。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推动了伟大的事业。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国人骄傲的成绩,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崇高事业努力奋斗,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终取得胜利。

提问:我想知道,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除此之外,我想知道我们中央部门,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对这个问题有没有统一的安排?社会上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安排或进展?在国际上,共产党比较活跃的那些国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我想了解一下这些情况。

毛新宇:这个问题很重大也很新颖,可以做一些详细介绍。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我爷爷去世以后,党中央是高度重视的。这里我不得不提我们党两位老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非常的感谢和敬佩他们的品格。第一个是黄克诚,你们都熟悉。毛主席刚刚逝世不久,社会潮流曾有一股逆流,全面否定毛主席。1981年黄克诚将军发表了一篇文章,而且以这篇文章为正确舆论先导,开始了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那个时候,现在过去20多年,我回顾了也非常感动。他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从我们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公正地评价毛主席。第二个是邓小平同志。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小平同志指出,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小平同志当时的指示精神,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全党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和认识,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是个政治大问题。小平同志坚持科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这是他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先导和先河。现在,在国内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包括方方面面,开展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和成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