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周炜:正逢金秋天气爽,文化讲堂来演讲,还请诸君多鼓励,最好现在就鼓掌。(掌声……)
谢谢!
这个是曲艺相声演员常用的开场白,我们行里面叫“定场诗”,一般的曲艺演员常用的开场白,过去的老相声演员上台总要说上那么四、六、八句,其实谈不上诗,也就是顺口溜。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很快能够和现场的观众拉近距离,很有亲切感。然后很快进入他要表演的主题。
说实话,我来之前心里有点忐忑,为什么?以前也曾经有几次到深圳来做演出,但是机会不是很多,也到过其他的南方城市表演相声。给我个人的感觉,好像咱们长江以南的观众朋友们,可能是由于语言的问题,可能也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相声这门艺术不像是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就是那一带的观众朋友们那样地熟知和了解。所以今天来之前心里真是忐忑不安,但是一进来,确实感到震惊,很惊喜,就是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关注相声、喜爱相声的朋友们,或者以前不太熟悉,那么今天特别要感谢想要了解相声的朋友们。所以这里我也很惊喜,希望今天,谈不上讲,这个讲堂对于我来说真是不敢当,作为一个年轻的相声演员也就是把自己的体会跟各位进行交流和汇报,希望不虚此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朋友们通过这次我们的交流了解相声、喜欢相声,也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朋友们成为相声观众,乃至相声发烧友,相声“粉丝”队伍中的一员,再次感谢大家!
主办方定了一个题目,叫“相声艺术的魅力”。我也是前天晚上才得知有这样的题目。所谓相声艺术的魅力,刚才我讲过可能是南方的观众,但是咱们深圳这个城市比较特殊,是一个移民城市。我想在座有很多都是北方人,或者祖籍是北方人,尤其像年长的前辈们,我想你们对相声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作为中国曲艺里面一个最具有喜剧特色的曲种,曾经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几度辉煌,红遍大江南北,当时的热度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超女、超男。
说到这儿,我要多少简单介绍一下相声的历史,最早的记录,我查了资料,有证可查的,就是在清代咸丰年间,也就是1851~1861年这个时间,我们最早的两位相声演员,那个时候叫相声艺人,谁呢?张三禄、朱少文,朱少文的艺名可能了解的朋友会多少知道一些,艺名叫“穷不怕”,从这个名字就能想到他当时生活的窘迫,艺人的悲哀。当时他们在北京的所谓民间艺术的那样一个集聚地,就是天桥,天桥的把式嘛,就是耍枪、弄刀、耍猴、流锤贯顶、吞铁球、说相声、变戏法,就是这一类的所谓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艺人们在那里谋生。最早的相声表演是什么样的?就是在街道上、在马路边上。首先他有一堆白沙子,很细的沙子,用三个手指头在地上碾这个沙子,在地上写字画画,一边写嘴里还一边唱,有时候唱民间小调,有时候学一些市井的叫卖声,他写的字也很有意思,叫回文诗。什么叫回文诗?举一个例子,“画上荷花和尚画,书林汉字翰林书”,就是你正着念,是这样读,你从后往前念,这个字还是相同的,“画上荷花,和尚画”,倒过来念,还是这样的,叫回文诗。他谁也不看,谁也不理,他自己蹲在那,一边唱,一边画,有时候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就是手里拿着竹板有节奏的一种曲艺,专业的相声演员、老艺人唱的一种曲调。为的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讲叫招揽顾客,有过路的、串亲戚的、吃饭的、遛弯儿的,走着走着,一看,这两个人干吗了?慢慢地聚集来看热闹,这是人的天性,围过来看。他用余光观察周围的人,等那个人越聚越多,形成一个圈,他写字、唱的这个过程就结束了,然后两个人正式地进行相声表演,表演一段就打钱,手里有个小笸箩,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是最早期的相声艺人的表演方式。“穷不怕”,穷不怕以后有四个徒弟,四个徒弟你听他起的艺名,多少跟师傅有点异曲同工,这个大徒弟叫“贫有本”——贫富的贫,二徒弟叫做“富有根”,三徒弟叫“徐有禄”,四徒弟叫“范有缘”。就这么四位,与这个穷不怕,也就是朱少文同年代的相声艺人,著名的阿言涛(谐音),还有沈春和,他们和朱少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相声最早的师承门派的三个门。
当然我说这些,也就是看看资料,听老先生说说,我也没见过。大概咱们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当时那个时候的情景。因为那个时候确实是作为艺人是底层人群,生活压力非常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手艺来挣一点养家糊口的钱。这是那个时期。那么清末民初以来,相声艺术在表演技巧上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比如说有“八德”之称。这个八德,就是按相声“德”字辈排的一辈人,有几个代表人物:余德龙、焦德海、周德山、卢德俊(谐音)等八位,人称八德。到了民国初年,有一个艺名叫“万人迷”的人,“万人迷”可以想到受欢迎的程度——1万个人都迷他。还有一个大家可能听过他的相声录音,就是张寿臣张先生,都是富有声名的。但是这一段时期相声还是停留在街头卖艺,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只是到后期偶尔会进一进有钱人家的堂会,会进一进所谓的杂耍园子,就是不再露天了,到一个茶馆园子里。那个时候没有曲艺这个词,叫杂耍,实际上曲艺就是这样一个地位。
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之下,大家非常熟悉的侯宝林大师为代表的这一代相声前辈们,他们做出的努力,使相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首先把相声搬上了舞台,使相声艺人成为人民艺术家,而且对众多的传统节目进行了重新的修改和编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相声文明起来、高雅起来,而且还经常到中南海里面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这一下使相声的地位大大的提升。到了50年代初,侯宝林老师的学生——马季老师出现了,他的功绩更是功不可没,创作出了大量的新相声,那个时候歌颂社会主义,新相声而且是歌颂体的相声居多,那么他把相声的发展又进了一步,“文革”这段时间停滞不前,那个时间只有听到马唐,什么叫马唐?就是马季、唐杰忠,那时候电台里的相声全是他们俩,全国观众没有几个不知道马季、唐杰忠的。到了“文革”后期,“文革”结束以后70年代,姜昆的出现又把相声引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如此照相》,我相信那个年代的人肯定印象很深刻,他又成为新一代相声的领军人物。那么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那一段时间相声简直是到了鼎盛时期,可以说在全国各大的晚会上相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老百姓的喜爱程度也是历史的最高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打开,外来文化的进入,各个媒体的不断发展,还有新兴曲种的繁荣,比如小品就是在90年代初期出现的,对相声有很大的冲击,好像现在相声不是那么紧俏,也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了,尤其是相声的剧场演出越来越少,可能普通观众只能从电视里面,个别的电视晚会里面能够欣赏到一段、半段的电视相声,能够看到一个、两个脸熟一点的相声演员。我为什么提到电视相声?其实大家从电视里看到的相声表演实际上不是非常原汁原味的相声表演,它很多情况下是服从于电视,大家可以看到电视台,台底下也有观众,他们也在那笑,也鼓掌,现场气氛也很好,但是多少他们其中也是要参与表演的,因为他们要共同营造一个氛围来给电视机前面的观众看,所以这样的话相声在剧场独有的味道就会少了许多,再加上电视台的收视率非常高,一夜之间,一个作品,一个段子,全国几亿观众同时都收看了,相声不同于歌曲,为什么叫声疏熟戏。大伙听歌,越是熟歌、老歌观众朋友们越喜欢听,它能够引起那个时代的联想,相声不然,听一遍我知道这个哪里可笑了,这个故事怎么回事,第二遍就没有人听了,或者效果就大大地削减了。相声的创作周期又非常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一段相声,不信的话,你可以采访很多相声作家,甚至现在改行创作电视剧的作者,你问他是写20集的电视剧好写还是写一段相声好写?他百分百地回答你:电视剧好写,而且钱还多。写一段相声费劲不少,稿费非常可怜。写一段相声可能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拿到演员这来排练,二度创作又会经过很长的周期,还要经过若干场的和现场观众的直接交流和磨合,为什么?因为相声不是闭门造车,电视剧可以找五六十个人随便在一块地方拍,拍完后放出来你们看,爱看就看,不爱看就换频道,相声不行,它是面对面,观众不笑,失败,现场没有互动,失败,所以说这个二度创作时间又很长,电视台演一次就废掉了。这样长期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好的相声作品跟不上,跟不上电视台的节奏。比如那个时候一周播一次的综艺大观,一周有一段相声怎么可能呢?所以这里面夹杂了很多水分、质量不是很高的作品,可能也影响到我们广大喜爱相声的观众的胃口,就会觉得相声怎么会这样了呢?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样。曾经很多人说相声走入低谷了,不景气了。我个人倒还不这么认为,不能说是走入低谷,我认为相声是回归到它原有的轨道当中,因为不是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文艺很闭塞的,文艺形式很枯燥,而这个年代就是百花齐放,文艺就是丰富多彩。现在手机信息上朋友之间会发一些小笑话,看了之后哈哈大笑,有的比相声还好玩,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能要求相声还像以往那个时代有那样的一个地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怎么办?作为一个相声人,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来认认真真做自己的相声专业,创作一些好作品,多写一些好作品,多积攒一些好作品,能够形成一个合力为观众服务。
有人说相声迟早会灭亡,我这个坚决不同意,我从事相声这么多年来,我觉得相声不会灭亡,因为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管走到哪里,哪怕我们到西藏去,哪怕到新疆去,哪怕到东南亚去,都有它的观众群。而且相声的魅力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中国语言的深奥和中国语言的一些特色,相声把它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这里提到相声的魅力,那么究竟相声的魅力在哪里呢?首先我要谈一谈大家比较熟悉的,刚才主持人也介绍,都说相声里面说学逗唱,一般的相声演员一上台的开场白都是这样说——相声啊,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讲究说学逗唱——略带舞台腔,说学逗唱是什么意思呢?说,可能就是说一些故事,讲一些笑话,说个灯谜,猜个字印;学,学一些人言、兽语,什么叫人言?地方话,比如说广东话、河南话、东北话,还有市井的叫卖声,或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坑里伏的、草地上蹦的,什么蛤蟆、鸟之类的,学点这个;逗,打诨逗趣,我们叫抖包袱,什么叫包袱?这是相声的一个术语,就是笑料,一个笑料我们称之为包袱;唱,大家更知道了,唱一个地方戏曲,通俗歌曲,民族的,美声的,原生态的。有人认为这就是相声的分类,相声一切的内容都囊括在这里面。我个人认为有点不妥,其实我觉得这个说学逗唱并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分类方法,它既不能概括相声艺术的内容,也不能说明相声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四者之间没有一个平列的逻辑关系,但是你仔细分析它们之间又多多少少有些联系,什么联系呢?说,说是什么?说是指相声的艺术表演形式,叫做说相声,表演形式。逗呢?逗是相声表演艺术的特点,它的功能就是让人笑,发笑。那么说相声,我们是在说法中现身,不同于戏剧当中的现身说法,有这样的区别。逗的内容又是借助于说的形式来表现,否则它的喜剧风格就不会存在了,至于学和唱无非是相声演员的表演手法的一个辅助条件,如果单单是在一个作品当中就是学和唱,脱离了逗的特点和说的表演形式,恐怕也不能称为相声艺术。可能大家看到过那种相声,一上台,今天给大家说段相声,我这个人嗓子不错,啊,张嘴就唱,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嗓子好,直门大嗓,观众一鼓掌,不错吧,我还会京剧,啊又唱,倒是挺卖力气的,但是观众听了以后摸不着头绪,你这个作品要干什么?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难道是为了展现你个人嗓音的洪亮吗?完全脱离了说和逗这两个相声的最基本功能和形式、特点,单独的学和唱,那无非就是口技,口技或者是戏曲表演,学唱表演。
那么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说学逗唱以外还要加一个字,什么字?“演”。因为不管说也好,逗也好,学也好,唱也好,我们终归是要塑造人物,所以演是目的,说是形式,逗是特点,我觉得演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我们通过各种表演手段来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朋友们得到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人物形象当中得到启发。比方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像马三立老先生的《买猴》,其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就是马大哈,闹了一个笑话,高英培老先生的《钓鱼》,里面的邻居二哥,大家一听这个段子就会想到这个人物,这个就是塑造人物——演。
说到这个,我想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相声,这段相声就是以说见长,以演为目的,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是本人表演的,是去年参加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的一个作品,叫《我惯着他》,也是去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作品,我想大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提示和借鉴。
(看节目……)
好,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看到这。我想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就是一段非常典型的以说为主的塑造人物的相声,它其中也有唱,比如说当这个时候问你要怎么办,“哗啦啦啦啦下雨了,我发现我也洗个澡,拜拜!”他这个唱是在情境当中的唱,其中也有学,学狗叫,学地方话,有天津话、山东话,但他主要是塑造这个人物,他的说学逗唱全都是为“演”服务的,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那么大家看完这个相声以后,会对这样一个不太讲社会公德、不太讲文明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大家得到一个警示:我们不光不能去做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面对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也要敢于去反抗,敢于去批评,达到这么一个功效。
那么都是在说,都是在演,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手段就是语言。下面我就要谈一谈相声语言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不管是学历高低,不管是年龄长还是小朋友,只要你能正常的语言交流,听相声就没有障碍,全都是老百姓的白话、俗话,就像平常聊天一样,这是它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通俗易懂。比如说刘宝瑞老先生的经典之作——《连升三级》,单口相声,张好古本来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结果阴差阳错得到奸臣魏忠贤的宠幸,反而帮了他最后中了状元,最后连皇上还把他封为忠臣。这故事经过演绎之后,刘宝瑞老先生最后总结成一句:一群混蛋。这个是非常通俗的一句话,都能懂,对那样几个人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第二个生动明快。就是相声语言的特色是生动明快。所谓生动,刚才这个作品当中,可能有几个细节大家印象比较深,比如淋浴这个地方,这个水哗哗倒下来,内容非常丰富,西红柿皮,从非常写意的一个表演状态,马上聚集到这样一个特色,这边西红柿皮,这边老莴瓜子,臭鸡蛋壳,估计还吃过海鲜,怎么呢?这儿还有俩鱼鳞,这个表演也很细腻,语言也很生动。再一个就是把他打成——完成手机词汇的那一段——脑子是振动的,脸是彩屏的,耳朵是彩铃的,舌头是直板的,鼻子是翻盖的,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地就把这个形容出来。
再有一个,相声语言特色就是朴实、含蓄。这个含蓄是相声比较高级的一个包袱组成的一个种类,刚才最后两个养狗人打架的口角,本来是很正常的,“你这狗——养的不对”,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概念,但是到两个人口角中它变成另外一种意思,“我这狗养的——怎么啦?”它慢慢变成另外一种意思,观众开始没有明白,听着听着后来恍然大悟,原来是要传达这么一个信息,是巧合,这样一种含蓄的表演手法。再比如马三立老先生的《81层大楼》,那段相声前面要讲15分钟,那天电梯停电,三个人住在81层,就往楼上爬,怕累,一边走一边讲痛苦的经历,第一个人讲出生在监狱,父母的艰苦生活,大伙听着没什么可乐的,还诉苦呢!第二个人讲跟他女朋友热恋,结果溺水淹死了,很痛苦,结果已经上到第80层了,最后一个人,说你讲一个最痛苦的吧,这人说:我一说咱们肯定都痛苦,为什么?就是上楼的时候我忘记带钥匙了。这80层白上了!就是这样一个含蓄的铺垫,很有回味的包袱,这是相声语言的特色,也是比较高级的。
再一个,就是灵活多样。你看这里面短短的几分钟当中,我们脑海里面会跳出很多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泼水那个人,养狗那个人,骑自行车那个人,包括两只狗的形象,看一个演员台上没有任何化装和道具,就通过这个简短的表演分别有这么多人物的产生,这是相声的魅力所在,是别的艺术品种不能够代替的。
再有一个,就是相声的语言特色,它的包袱总是有一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很符合情理,但是最后的结果让大家意料之外,没有想到,形成了一个反差,就是比观众的思维要快那么一两秒钟。如果晚了就不行,观众明白了你还在那说他不会乐,早了,观众听不明白,也不可乐,刚刚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出其不意。我举一个小例子,也是我们平常经常演出的一个小段子,小笑话,这个段子基本上讽刺那些讲脏话、讲粗话,不讲文明的人,但是它没有搁到咱们大陆这么一个情境,把它搁到台湾,被鲁迅先生称为“国骂”的那句——他妈的。台湾有一个神甫和修女两个人打高尔夫球,这个神甫打第一杆,没进,随口说了一句:“他妈的,打歪了。”修女就说:“哎呀,神甫你怎么能这样讲?你是神职人员怎么能说脏话呢?”“对不起,我下回注意。”结果打第二杆,又没进。“他妈的,打歪了!”修女说:“你怎么又说!”“对不起,口误,口误。”又打第三杆,还是没进,“他妈的,打歪了。”三次,这个修女再也忍受不了了,说:“神甫,您再一再二不能再三,您总这样,上帝会惩罚您的。”刚说完那一句话,就听天上打一个响雷,把这修女给劈死了。这个神甫吓一跳,怎么我说脏话它把修女给劈死了呢?这时候上天出现一个苍老的声音:“他妈的,打歪了”。(笑声)你看这个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大家要命也没有想到,这个上帝也打歪了,而且他也说脏话,这就是相声的魅力,他引导着观众的思维跟着他表演的节奏和剧情往下发展,头三下,啪,骨碌碌没进去,他妈的打歪了,说了三次是铺垫,这个是情理之中的,那么上帝说打歪了,一劈把修女给劈死了,也劈歪了,这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没有想到上帝也说脏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情理之中、还有意料之外。
再一个相声语言的魅力和特色是什么?叫“现挂”。就是所谓的即兴发挥,现场抓笑料,现场演出当中突然出现了某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相声演员能够很好地把它解决掉,用包袱的形式和笑料的形式把这个很自然地破掉,叫现挂。曾经侯宝林大师在演出一个作品的时候,叫《婚姻与迷信》,我相信有些朋友也听过。他讲过去的封建婚姻老礼比较多,新娘子坐轿,戴着个盖头要迈火盆,一铜盆烧着火要迈过去,代表着生活要红红火火。正说到这儿的时候,就听外面街道“救火车”响,坐在窗户边的观众全都探头看外边,外面动静大呀,剧场没法演了,注意力分散了,侯宝林这时候就用现挂,说“大家看一看,这又不知道哪家结婚了。”就很好地把这个圆过去了。还有一次是姜昆,姜昆有一次到外地演出,一个很大的体育场,后台灯光布景非常繁杂,电缆电线地胶铺得非常不整齐,后台又暗,主持人一报:“欢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出场。”他很高兴,热情洋溢出场,刚走两步摔倒了,下面的观众哄堂大笑,出洋相了。不能那么尴尬,姜昆站起来说:“咱们这里的观众太热情了,我都被你们的热情倾倒了。”很简单的一句话,现挂,这个是即兴发挥,是指的一个特殊情况。还有是什么呢?还有就是在作品当中会出现“现挂”,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我表演的作品。这是我们相声里面的一个保留节目,叫《出口成章》,这个节目完全是跟现场观众互动,跟现场互动,没有固定的台词。即兴发挥,那么现场观众是什么样他今天表演的模式就是什么样,这个也是和一位老相声演员魏兰柱合作的一段相声。
(看节目……)
这个就是一段现挂相声,后半段完全没有台词。一场观众一个样,你指不定观众提什么,这就是靠演员的即兴发挥的能力,然而又要接词,还不能那么枯燥,还要不时地抖包袱,逗大家一笑,这样就会和现场的观众增加互动,观众也很积极参与,都非想把这个演员难倒,这样就增加了相声的魅力,相声的这种参与性和现在进行时的互动性会更加增强,这是相声的另外一个魅力。
另外,下面我再谈一谈相声的主要功能。相声的主要功能我个人认为大概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讽刺功能,这个也是相声的最主要功能之一,相声以讽刺见长。讽刺腐朽,讽刺一些强恶势力,讽刺腐败,讽刺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这是讽刺的功能。本来还准备一段讽刺的相声,因为时间关系就不放了,这是讽刺相声的一个功能。那么以往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和留下最难忘的贴近时代的都是与讽刺有关的相声,比如说《如此照相》完全讽刺的就是“文革”时期那种变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之风》讽刺了80年代末期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现象,走后门,贪污腐败;包括马三立先生的《买猴》,讽刺了大大咧咧,工作不认真,都是讽刺相声。
第二类就是歌颂体的相声。歌颂体的相声其实对于相声来讲是一个弱项,因为理不歪笑不来,讽刺人和挖苦一个人,去批判一个人也好挖掘笑料,也好丑化他,因为他是一个反面形象,没有关系。歌颂题材,尤其是我个人工作在部队的文工团,我常年以来就是从事创作表演歌颂题材的相声,因为要歌颂好人好事,歌颂部队的发展变化,歌颂我们目前军民关系鱼水情,都是正面人物形象。出现一个先进人物,首长给我指示要把这个人物的故事编成相声,很难,说句心里话,因为他没有太多挖掘笑的余地,他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如果写一个正剧,小品都可以,但是写歌颂体的相声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办法。马季老师很多成功的相声都是歌颂体的,像《英雄小八路》、《海燕》、《友谊颂》,歌颂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谊,这是多么大的题目,多么不好写的相声题目,但是非常成功。但是我个人,今天带来我自己的一个专题,就是描写军嫂的,军嫂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那么怎么来写喜剧让大伙发笑呢?我就要另辟蹊径,想办法。我塑造了两个军嫂形象,甲是一个南方嫂子,乙是一个东北嫂子,两个嫂子在家里面做晚饭,一边做晚饭一边聊天,等自己的丈夫下班归来,那么在人物性格上给它一个反差,南方嫂子一说话:“哎哟喂,这不是樊嫂嘛。”这边东北嫂子,“啊呀,妈呀,这不是周嫂嘛。”这两个人物形象一出场在这个地方形成的喜剧,而不是丑化似的,在言谈举止当中来歌颂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解放军军官和士兵做出的成绩,从而也从反面衬托出军嫂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情怀,这是我个人创作的一个歌颂题材的相声比较成功的一个作品。
歌颂体的相声虽然难,但是随着我们祖国建设的强大,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们各方面的和谐,可能讽刺体的相声会越来越少,可能歌颂的事情会越来越多。那么胡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的代表大会上曾经讲过,我们文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而歌唱,为人民而呼吁,其中为人民而呼吁,我觉得指的就是曲艺。百姓关心的事情,比如社会问题,房价、交通问题,去呼吁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去讽刺谁,不像过去我们讽刺资本主义,或者讽刺封建社会,讽刺那些贪污腐朽,不是敌对的,而是内部的一种警示、提醒和促进,大概今后相声要往这方面的功能更加倾斜一些。
再一个是纯娱乐的功能。没有任何作品意义,就是逗大家一笑,这多用于一些联欢会上,一些内部的联欢上。我也举一个小例子,在我们文联,一些艺术家过年团拜会上,都是演员,演员上来演什么呢?你说一般的段子人家不爱听,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纯娱乐一下。我曾经用人名说过一个段子,就比如说:“我的搭档叫赵炎,我去他们家,从图书馆出发一直往东,一百公里,走到一座山,什么山?赵本山。山前面有一条江,什么江?潘长江。江后面有一片树林,叫郭冬临。他们家门口有这么大一口缸,什么缸?王刚。而且缸里面还养着两条鱼,什么鱼?王景愚。而且还养了两只鹰,一只叫那英,一只叫宋祖英。这两只鹰可了不得,天上一打孙红雷就叫唤:“郭达,郭达。”怀里还抱着一只宠物,金珠。金珠没事就在怀里冯巩,胳膊上还架着一只“李亚鹏”,没事就朝脸上赵文卓,最后赶紧把它迪克牛仔了。后来不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间长了家里空气不好,有点金星,而且浑身都起毛阿敏,一挠哗啦哗啦掉白雪,后来带回去才知道,敢情得的是黄格选。”大概是这样一个范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就是为了博大伙一笑,但是这种题材贵在编织巧妙,求异出新,从技巧看必须要高难度,否则你编的东西太一般,不会引起共鸣。要高水平才能充分体现它的娱乐功能,这是相声的三大功能,基本如此。
再一个讲一讲相声演员的一些表演,我个人分几个层次,也有助于帮助大家来判断怎么欣赏更高层次的相声,怎么来区别相声演员表演层次的高低。大概分了几个层次。
第一,是洋相,大家都俗称出洋相,小孩做鬼脸,这是最低级的逗大家发笑的方式。
比洋相高一点就是滑稽,马戏团的小丑画上脸,戴个鼻子,就是做一些古怪的、搞笑的动作,主要靠肢体语言。
比滑稽更高层次一点,就是幽默。幽默基本上是一个演员自身素质的体现。他靠个人的艺术感染力和个人魅力,也就是美学当中提到的叫艺术典型性。一个演员一个样,今天我周炜说的相声是靠我自己潜在的幽默感。换另外一个演员就靠他的潜在条件,他长的不是我这个样,他声音不是那样,他的阅历不是那样,他的语气不是那样,所以同样一句话,他说出来就是另外一个风味,同样大家会发笑,幽默是区别于不同的演员的不同的办法。
那么比幽默再高一个层次的是什么?机智。机智我觉得是比较高层次的,他完全是一个演员的文化素质、生活底蕴和他现场的编造能力,机智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比如刚才那段现挂的相声,底下观众提贼,如果你直接接贼,恐怕就没有那么大效果。一看到捧哏演员,你想到这个贼眉鼠眼,这恐怕就属于机智的范畴内。
但是,我觉得这些表演层次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是生活。我们相声的行话,普通老百姓叫段子,我们叫“一块活”,一个作品叫一块活,我们演节目叫使活,逗哏演员叫逗活,捧哏演员是捧活,这个活就是生活的活,我这样表达就是让演员表演得活灵活现,非常鲜活是一个层次,另外一个更高的启发,应该是要从生活中来,非常生活。为什么赵本山在最近一些年他所有的戏剧、电视剧、包括小品,能够得到这么多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个人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生活,他好像已经没有表演的状态,非常松弛,生活中是什么样,他在舞台上、在影视剧当中就是个什么样子,这会引起老百姓非常非常的认同感,就觉得像我身边一个邻居,或者像我老家的一个老乡,一种生活的表现。我觉得最高层次就是生活。所以我在此作为年轻人,也是我的一个方向,也呼吁更多的相声演员,或者搞喜剧的演员,能够追求高层次,高标准的戏曲表演形式,不然的话,时间长了观众肯定会乏味。对相声演员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如果作品不到位,表演粗糙,只是靠出怪相、出怪调、出怪音来博得现场廉价的笑声和掌声,恐怕你的艺术生命力也不会长久。时间过得很快,那么最后比较仓促,最后我想给现场喜欢相声,或者正想学习相声的业余爱好者提几点建议,作为相声演员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第一要知词义,就是剧本提供给你的东西,你要深邃地去挖掘它,要了解它更深的和背后的一些东西。包括作品,塑造人物有思想、有性格,不光要知道人物思想、主题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样才能说好一段相声。
第二,吐字真。这是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练绕口令,通过读报纸,通过听相声,多听一些标准的相声,它会锻炼你的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表达得清晰,让在座的最后一排观众都能听清你说的每一个字,恐怕对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你是推销员,比如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你在讲话的时候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也会很容易达到你的目的。
第三,要发音准,这个和吐字发音有关联的。相声演员发音主要是靠唇、齿、牙、舌、喉五个部位,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像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第四,就是要气口匀。这个气口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指相声中的贯口活,比如说报菜名,……200多道菜。观众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不累,这就是你自己要把握气息,这和声乐当中的一个透气、换气和呼吸有关联。一个演员在台上说话很流畅,多么大段的台词让人听着不累,很舒服,这是气口要匀。
第五,语气要对。语气是什么?是逻辑重音。我们平常说话要注意逻辑重音。比方说一句很普通的话,“这个碗是你摔的吗?”如果对方回答,“这个碗是我摔的。”逻辑重音在“我”字,承认是他摔的,是一个意思。如果稍微调整一下,逻辑重音放在“摔”上,声调再提高一点,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这个碗是你摔的吗?”“是我摔的?”他完全是问话,反问,意思就是不是我摔的。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平时我们要注意逻辑重音,你要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你的语气。
第六,动作要稳,这个主要是指肢体语言。包括里面有一些学习传统艺术,比如京剧的做派,捋髯、正冠、云手,要手眼身法步,动作要稳。包括我们刚才举的几个人物形象,小富婆是什么形象,养狗人是什么形象。动作要准确、要稳。
第七,要模拟。这个模拟是学习生活,学习模仿的本领,不光是口技,模仿各种人物,也是一个模拟的本领,包括现在学习地方话,学习外国话,我们现在出现过英语相声、藏语相声。这个都是在模拟当中。
第八,就是包袱要寸,这个包袱大家知道是笑料。这个寸是把握节奏,快一点不行,慢一点也不够,要掌握好这个节奏才能把笑料演得比较到位。
第九,就是要捧逗合,捧的演员和逗的演员要互相配合。像刚才贯穿的这个段子里甲的台词量是95%,乙的台词量也就是5%,可能在旁边只是一个倾听者,或者是代替观众的问话者,那后来了你怎么样呢?别看他的台词量很少,但是每一个词都是很关键的,所以甲乙要互相配合,配合默契。
第十,我想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讲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风格要新。我们要抛去我们以前老的传统相声一个旧的表演模式,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与时俱进。可能初学者都是模仿,模仿马三立的口风,模仿侯宝林的表演方法和语气,模仿当中慢慢地熟知了解掌握技巧以后就要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符合自己的艺术典型性,风格要新颖。
总之,今天我粗粗浅浅谈了我这几年的一些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来指正。再一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也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朋友喜爱相声,关心相声,支持相声。一开始我就拿几句定场诗做开场白,最后还想啰唆几句,还是四六八句,也是教大家几种方法:要学好相声先练嘴,嘴皮子功夫;要演好相声得练腿,手眼身法步;要说好相声多喝水,这个水不是茶水,我指的是墨水,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和你的知识面。——想学好相声先练嘴,想演好相声多练腿,想说好相声多喝水,最后一句话是最关键的,——想听好相声找周炜,谢谢。
提问:周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听了你这个讲座,受益匪浅。我想提一个问题,目前来讲,相声演员郭德纲,还有大兵,他们这两个人的表演风格我希望你能够评论一下。
周炜:这两个演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且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演员。大兵不用我多说,他是湖南人,他的表演语言大家一听,他是湖南方言相声,也是南方相声的一个代表。作为中央电视台,它在一台春节晚会当中,必然会考虑到南方观众的受众面。所以大兵的南方的相声是一个代表,他的表演是不拘于形式,不是传统式的,站在这里一人一句地说,更多地增加了一些表演和人物的感觉,互动的感觉。他可以和他的搭档互相交流,是一个新派的南方相声的代表。
至于郭德纲,我们也很熟悉,他是天津人,是天津曲艺团的学员,从小打下了良好的传统相声基础,可以说他功底非常深厚。那么他的区别就是自己一直是个体户,可以说是民办的,自己经营的小剧社,在大家不认识他的时候他坚持了十几年,在北京默默无闻地挣那个时候也是养家糊口的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磨砺,使他的表演逐年成熟,也使他更贴近基层的百姓。可能现在有些大腕天天开着车,住着宾馆,吃着饭店,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样式是怎么样?菜市场是什么样,坐公交车是什么样?都忘了,没感觉了。那么郭德纲在那个时候每天步行到剧场,他坐公交车,他和老百姓是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跟百姓贴得更近一点,这也是他十几年坚持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提问:周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现在电视台的“快乐驿站”,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相声和小品怎么样,有您的作品吗?我想您给评论一下。
周炜:有,刚才这段《我惯着他》,“快乐驿站”就曾经做过漫画,而且这个漫画特别有助于把相声更形象化,更卡通化。比如说这个人飞起来,吧唧,掉地下,这个漫画就做得更形象,人就真飞起来了,当然我们拍真人不可能飞起来的。它有时候很多那种想象力有助于观众去理解相声,更形象化一点,是另一种滋味,我很喜欢这种形式。
主持人:一开始周老师讲课之前,我问周老师说,相声最重要是什么?他说最重要的是观察生活。我觉得的的确确相声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文艺形式,我们有时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一些相声,觉得它不怎么好,我想这个原因在于可能这个节目的确不能太深入生活。从诞生到现在可能传播方式有所变化,但是有一点不变,它更直面老百姓的生活,应该是给老百姓带来欢乐。再次感谢周老师带来精彩的节目,也祝愿我们的相声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周炜:正逢金秋天气爽,文化讲堂来演讲,还请诸君多鼓励,最好现在就鼓掌。(掌声……)
谢谢!
这个是曲艺相声演员常用的开场白,我们行里面叫“定场诗”,一般的曲艺演员常用的开场白,过去的老相声演员上台总要说上那么四、六、八句,其实谈不上诗,也就是顺口溜。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很快能够和现场的观众拉近距离,很有亲切感。然后很快进入他要表演的主题。
说实话,我来之前心里有点忐忑,为什么?以前也曾经有几次到深圳来做演出,但是机会不是很多,也到过其他的南方城市表演相声。给我个人的感觉,好像咱们长江以南的观众朋友们,可能是由于语言的问题,可能也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相声这门艺术不像是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就是那一带的观众朋友们那样地熟知和了解。所以今天来之前心里真是忐忑不安,但是一进来,确实感到震惊,很惊喜,就是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关注相声、喜爱相声的朋友们,或者以前不太熟悉,那么今天特别要感谢想要了解相声的朋友们。所以这里我也很惊喜,希望今天,谈不上讲,这个讲堂对于我来说真是不敢当,作为一个年轻的相声演员也就是把自己的体会跟各位进行交流和汇报,希望不虚此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朋友们通过这次我们的交流了解相声、喜欢相声,也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朋友们成为相声观众,乃至相声发烧友,相声“粉丝”队伍中的一员,再次感谢大家!
主办方定了一个题目,叫“相声艺术的魅力”。我也是前天晚上才得知有这样的题目。所谓相声艺术的魅力,刚才我讲过可能是南方的观众,但是咱们深圳这个城市比较特殊,是一个移民城市。我想在座有很多都是北方人,或者祖籍是北方人,尤其像年长的前辈们,我想你们对相声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作为中国曲艺里面一个最具有喜剧特色的曲种,曾经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几度辉煌,红遍大江南北,当时的热度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超女、超男。
说到这儿,我要多少简单介绍一下相声的历史,最早的记录,我查了资料,有证可查的,就是在清代咸丰年间,也就是1851~1861年这个时间,我们最早的两位相声演员,那个时候叫相声艺人,谁呢?张三禄、朱少文,朱少文的艺名可能了解的朋友会多少知道一些,艺名叫“穷不怕”,从这个名字就能想到他当时生活的窘迫,艺人的悲哀。当时他们在北京的所谓民间艺术的那样一个集聚地,就是天桥,天桥的把式嘛,就是耍枪、弄刀、耍猴、流锤贯顶、吞铁球、说相声、变戏法,就是这一类的所谓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艺人们在那里谋生。最早的相声表演是什么样的?就是在街道上、在马路边上。首先他有一堆白沙子,很细的沙子,用三个手指头在地上碾这个沙子,在地上写字画画,一边写嘴里还一边唱,有时候唱民间小调,有时候学一些市井的叫卖声,他写的字也很有意思,叫回文诗。什么叫回文诗?举一个例子,“画上荷花和尚画,书林汉字翰林书”,就是你正着念,是这样读,你从后往前念,这个字还是相同的,“画上荷花,和尚画”,倒过来念,还是这样的,叫回文诗。他谁也不看,谁也不理,他自己蹲在那,一边唱,一边画,有时候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就是手里拿着竹板有节奏的一种曲艺,专业的相声演员、老艺人唱的一种曲调。为的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讲叫招揽顾客,有过路的、串亲戚的、吃饭的、遛弯儿的,走着走着,一看,这两个人干吗了?慢慢地聚集来看热闹,这是人的天性,围过来看。他用余光观察周围的人,等那个人越聚越多,形成一个圈,他写字、唱的这个过程就结束了,然后两个人正式地进行相声表演,表演一段就打钱,手里有个小笸箩,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是最早期的相声艺人的表演方式。“穷不怕”,穷不怕以后有四个徒弟,四个徒弟你听他起的艺名,多少跟师傅有点异曲同工,这个大徒弟叫“贫有本”——贫富的贫,二徒弟叫做“富有根”,三徒弟叫“徐有禄”,四徒弟叫“范有缘”。就这么四位,与这个穷不怕,也就是朱少文同年代的相声艺人,著名的阿言涛(谐音),还有沈春和,他们和朱少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相声最早的师承门派的三个门。
当然我说这些,也就是看看资料,听老先生说说,我也没见过。大概咱们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当时那个时候的情景。因为那个时候确实是作为艺人是底层人群,生活压力非常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手艺来挣一点养家糊口的钱。这是那个时期。那么清末民初以来,相声艺术在表演技巧上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比如说有“八德”之称。这个八德,就是按相声“德”字辈排的一辈人,有几个代表人物:余德龙、焦德海、周德山、卢德俊(谐音)等八位,人称八德。到了民国初年,有一个艺名叫“万人迷”的人,“万人迷”可以想到受欢迎的程度——1万个人都迷他。还有一个大家可能听过他的相声录音,就是张寿臣张先生,都是富有声名的。但是这一段时期相声还是停留在街头卖艺,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只是到后期偶尔会进一进有钱人家的堂会,会进一进所谓的杂耍园子,就是不再露天了,到一个茶馆园子里。那个时候没有曲艺这个词,叫杂耍,实际上曲艺就是这样一个地位。
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之下,大家非常熟悉的侯宝林大师为代表的这一代相声前辈们,他们做出的努力,使相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首先把相声搬上了舞台,使相声艺人成为人民艺术家,而且对众多的传统节目进行了重新的修改和编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相声文明起来、高雅起来,而且还经常到中南海里面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这一下使相声的地位大大的提升。到了50年代初,侯宝林老师的学生——马季老师出现了,他的功绩更是功不可没,创作出了大量的新相声,那个时候歌颂社会主义,新相声而且是歌颂体的相声居多,那么他把相声的发展又进了一步,“文革”这段时间停滞不前,那个时间只有听到马唐,什么叫马唐?就是马季、唐杰忠,那时候电台里的相声全是他们俩,全国观众没有几个不知道马季、唐杰忠的。到了“文革”后期,“文革”结束以后70年代,姜昆的出现又把相声引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如此照相》,我相信那个年代的人肯定印象很深刻,他又成为新一代相声的领军人物。那么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那一段时间相声简直是到了鼎盛时期,可以说在全国各大的晚会上相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老百姓的喜爱程度也是历史的最高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打开,外来文化的进入,各个媒体的不断发展,还有新兴曲种的繁荣,比如小品就是在90年代初期出现的,对相声有很大的冲击,好像现在相声不是那么紧俏,也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了,尤其是相声的剧场演出越来越少,可能普通观众只能从电视里面,个别的电视晚会里面能够欣赏到一段、半段的电视相声,能够看到一个、两个脸熟一点的相声演员。我为什么提到电视相声?其实大家从电视里看到的相声表演实际上不是非常原汁原味的相声表演,它很多情况下是服从于电视,大家可以看到电视台,台底下也有观众,他们也在那笑,也鼓掌,现场气氛也很好,但是多少他们其中也是要参与表演的,因为他们要共同营造一个氛围来给电视机前面的观众看,所以这样的话相声在剧场独有的味道就会少了许多,再加上电视台的收视率非常高,一夜之间,一个作品,一个段子,全国几亿观众同时都收看了,相声不同于歌曲,为什么叫声疏熟戏。大伙听歌,越是熟歌、老歌观众朋友们越喜欢听,它能够引起那个时代的联想,相声不然,听一遍我知道这个哪里可笑了,这个故事怎么回事,第二遍就没有人听了,或者效果就大大地削减了。相声的创作周期又非常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一段相声,不信的话,你可以采访很多相声作家,甚至现在改行创作电视剧的作者,你问他是写20集的电视剧好写还是写一段相声好写?他百分百地回答你:电视剧好写,而且钱还多。写一段相声费劲不少,稿费非常可怜。写一段相声可能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拿到演员这来排练,二度创作又会经过很长的周期,还要经过若干场的和现场观众的直接交流和磨合,为什么?因为相声不是闭门造车,电视剧可以找五六十个人随便在一块地方拍,拍完后放出来你们看,爱看就看,不爱看就换频道,相声不行,它是面对面,观众不笑,失败,现场没有互动,失败,所以说这个二度创作时间又很长,电视台演一次就废掉了。这样长期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好的相声作品跟不上,跟不上电视台的节奏。比如那个时候一周播一次的综艺大观,一周有一段相声怎么可能呢?所以这里面夹杂了很多水分、质量不是很高的作品,可能也影响到我们广大喜爱相声的观众的胃口,就会觉得相声怎么会这样了呢?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样。曾经很多人说相声走入低谷了,不景气了。我个人倒还不这么认为,不能说是走入低谷,我认为相声是回归到它原有的轨道当中,因为不是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文艺很闭塞的,文艺形式很枯燥,而这个年代就是百花齐放,文艺就是丰富多彩。现在手机信息上朋友之间会发一些小笑话,看了之后哈哈大笑,有的比相声还好玩,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能要求相声还像以往那个时代有那样的一个地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怎么办?作为一个相声人,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来认认真真做自己的相声专业,创作一些好作品,多写一些好作品,多积攒一些好作品,能够形成一个合力为观众服务。
有人说相声迟早会灭亡,我这个坚决不同意,我从事相声这么多年来,我觉得相声不会灭亡,因为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管走到哪里,哪怕我们到西藏去,哪怕到新疆去,哪怕到东南亚去,都有它的观众群。而且相声的魅力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中国语言的深奥和中国语言的一些特色,相声把它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这里提到相声的魅力,那么究竟相声的魅力在哪里呢?首先我要谈一谈大家比较熟悉的,刚才主持人也介绍,都说相声里面说学逗唱,一般的相声演员一上台的开场白都是这样说——相声啊,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讲究说学逗唱——略带舞台腔,说学逗唱是什么意思呢?说,可能就是说一些故事,讲一些笑话,说个灯谜,猜个字印;学,学一些人言、兽语,什么叫人言?地方话,比如说广东话、河南话、东北话,还有市井的叫卖声,或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坑里伏的、草地上蹦的,什么蛤蟆、鸟之类的,学点这个;逗,打诨逗趣,我们叫抖包袱,什么叫包袱?这是相声的一个术语,就是笑料,一个笑料我们称之为包袱;唱,大家更知道了,唱一个地方戏曲,通俗歌曲,民族的,美声的,原生态的。有人认为这就是相声的分类,相声一切的内容都囊括在这里面。我个人认为有点不妥,其实我觉得这个说学逗唱并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分类方法,它既不能概括相声艺术的内容,也不能说明相声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四者之间没有一个平列的逻辑关系,但是你仔细分析它们之间又多多少少有些联系,什么联系呢?说,说是什么?说是指相声的艺术表演形式,叫做说相声,表演形式。逗呢?逗是相声表演艺术的特点,它的功能就是让人笑,发笑。那么说相声,我们是在说法中现身,不同于戏剧当中的现身说法,有这样的区别。逗的内容又是借助于说的形式来表现,否则它的喜剧风格就不会存在了,至于学和唱无非是相声演员的表演手法的一个辅助条件,如果单单是在一个作品当中就是学和唱,脱离了逗的特点和说的表演形式,恐怕也不能称为相声艺术。可能大家看到过那种相声,一上台,今天给大家说段相声,我这个人嗓子不错,啊,张嘴就唱,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嗓子好,直门大嗓,观众一鼓掌,不错吧,我还会京剧,啊又唱,倒是挺卖力气的,但是观众听了以后摸不着头绪,你这个作品要干什么?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难道是为了展现你个人嗓音的洪亮吗?完全脱离了说和逗这两个相声的最基本功能和形式、特点,单独的学和唱,那无非就是口技,口技或者是戏曲表演,学唱表演。
那么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说学逗唱以外还要加一个字,什么字?“演”。因为不管说也好,逗也好,学也好,唱也好,我们终归是要塑造人物,所以演是目的,说是形式,逗是特点,我觉得演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我们通过各种表演手段来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朋友们得到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人物形象当中得到启发。比方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像马三立老先生的《买猴》,其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就是马大哈,闹了一个笑话,高英培老先生的《钓鱼》,里面的邻居二哥,大家一听这个段子就会想到这个人物,这个就是塑造人物——演。
说到这个,我想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相声,这段相声就是以说见长,以演为目的,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是本人表演的,是去年参加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的一个作品,叫《我惯着他》,也是去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作品,我想大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提示和借鉴。
(看节目……)
好,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看到这。我想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就是一段非常典型的以说为主的塑造人物的相声,它其中也有唱,比如说当这个时候问你要怎么办,“哗啦啦啦啦下雨了,我发现我也洗个澡,拜拜!”他这个唱是在情境当中的唱,其中也有学,学狗叫,学地方话,有天津话、山东话,但他主要是塑造这个人物,他的说学逗唱全都是为“演”服务的,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那么大家看完这个相声以后,会对这样一个不太讲社会公德、不太讲文明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大家得到一个警示:我们不光不能去做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面对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也要敢于去反抗,敢于去批评,达到这么一个功效。
那么都是在说,都是在演,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手段就是语言。下面我就要谈一谈相声语言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不管是学历高低,不管是年龄长还是小朋友,只要你能正常的语言交流,听相声就没有障碍,全都是老百姓的白话、俗话,就像平常聊天一样,这是它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通俗易懂。比如说刘宝瑞老先生的经典之作——《连升三级》,单口相声,张好古本来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结果阴差阳错得到奸臣魏忠贤的宠幸,反而帮了他最后中了状元,最后连皇上还把他封为忠臣。这故事经过演绎之后,刘宝瑞老先生最后总结成一句:一群混蛋。这个是非常通俗的一句话,都能懂,对那样几个人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第二个生动明快。就是相声语言的特色是生动明快。所谓生动,刚才这个作品当中,可能有几个细节大家印象比较深,比如淋浴这个地方,这个水哗哗倒下来,内容非常丰富,西红柿皮,从非常写意的一个表演状态,马上聚集到这样一个特色,这边西红柿皮,这边老莴瓜子,臭鸡蛋壳,估计还吃过海鲜,怎么呢?这儿还有俩鱼鳞,这个表演也很细腻,语言也很生动。再一个就是把他打成——完成手机词汇的那一段——脑子是振动的,脸是彩屏的,耳朵是彩铃的,舌头是直板的,鼻子是翻盖的,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地就把这个形容出来。
再有一个,相声语言特色就是朴实、含蓄。这个含蓄是相声比较高级的一个包袱组成的一个种类,刚才最后两个养狗人打架的口角,本来是很正常的,“你这狗——养的不对”,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概念,但是到两个人口角中它变成另外一种意思,“我这狗养的——怎么啦?”它慢慢变成另外一种意思,观众开始没有明白,听着听着后来恍然大悟,原来是要传达这么一个信息,是巧合,这样一种含蓄的表演手法。再比如马三立老先生的《81层大楼》,那段相声前面要讲15分钟,那天电梯停电,三个人住在81层,就往楼上爬,怕累,一边走一边讲痛苦的经历,第一个人讲出生在监狱,父母的艰苦生活,大伙听着没什么可乐的,还诉苦呢!第二个人讲跟他女朋友热恋,结果溺水淹死了,很痛苦,结果已经上到第80层了,最后一个人,说你讲一个最痛苦的吧,这人说:我一说咱们肯定都痛苦,为什么?就是上楼的时候我忘记带钥匙了。这80层白上了!就是这样一个含蓄的铺垫,很有回味的包袱,这是相声语言的特色,也是比较高级的。
再一个,就是灵活多样。你看这里面短短的几分钟当中,我们脑海里面会跳出很多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泼水那个人,养狗那个人,骑自行车那个人,包括两只狗的形象,看一个演员台上没有任何化装和道具,就通过这个简短的表演分别有这么多人物的产生,这是相声的魅力所在,是别的艺术品种不能够代替的。
再有一个,就是相声的语言特色,它的包袱总是有一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很符合情理,但是最后的结果让大家意料之外,没有想到,形成了一个反差,就是比观众的思维要快那么一两秒钟。如果晚了就不行,观众明白了你还在那说他不会乐,早了,观众听不明白,也不可乐,刚刚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出其不意。我举一个小例子,也是我们平常经常演出的一个小段子,小笑话,这个段子基本上讽刺那些讲脏话、讲粗话,不讲文明的人,但是它没有搁到咱们大陆这么一个情境,把它搁到台湾,被鲁迅先生称为“国骂”的那句——他妈的。台湾有一个神甫和修女两个人打高尔夫球,这个神甫打第一杆,没进,随口说了一句:“他妈的,打歪了。”修女就说:“哎呀,神甫你怎么能这样讲?你是神职人员怎么能说脏话呢?”“对不起,我下回注意。”结果打第二杆,又没进。“他妈的,打歪了!”修女说:“你怎么又说!”“对不起,口误,口误。”又打第三杆,还是没进,“他妈的,打歪了。”三次,这个修女再也忍受不了了,说:“神甫,您再一再二不能再三,您总这样,上帝会惩罚您的。”刚说完那一句话,就听天上打一个响雷,把这修女给劈死了。这个神甫吓一跳,怎么我说脏话它把修女给劈死了呢?这时候上天出现一个苍老的声音:“他妈的,打歪了”。(笑声)你看这个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大家要命也没有想到,这个上帝也打歪了,而且他也说脏话,这就是相声的魅力,他引导着观众的思维跟着他表演的节奏和剧情往下发展,头三下,啪,骨碌碌没进去,他妈的打歪了,说了三次是铺垫,这个是情理之中的,那么上帝说打歪了,一劈把修女给劈死了,也劈歪了,这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没有想到上帝也说脏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情理之中、还有意料之外。
再一个相声语言的魅力和特色是什么?叫“现挂”。就是所谓的即兴发挥,现场抓笑料,现场演出当中突然出现了某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相声演员能够很好地把它解决掉,用包袱的形式和笑料的形式把这个很自然地破掉,叫现挂。曾经侯宝林大师在演出一个作品的时候,叫《婚姻与迷信》,我相信有些朋友也听过。他讲过去的封建婚姻老礼比较多,新娘子坐轿,戴着个盖头要迈火盆,一铜盆烧着火要迈过去,代表着生活要红红火火。正说到这儿的时候,就听外面街道“救火车”响,坐在窗户边的观众全都探头看外边,外面动静大呀,剧场没法演了,注意力分散了,侯宝林这时候就用现挂,说“大家看一看,这又不知道哪家结婚了。”就很好地把这个圆过去了。还有一次是姜昆,姜昆有一次到外地演出,一个很大的体育场,后台灯光布景非常繁杂,电缆电线地胶铺得非常不整齐,后台又暗,主持人一报:“欢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出场。”他很高兴,热情洋溢出场,刚走两步摔倒了,下面的观众哄堂大笑,出洋相了。不能那么尴尬,姜昆站起来说:“咱们这里的观众太热情了,我都被你们的热情倾倒了。”很简单的一句话,现挂,这个是即兴发挥,是指的一个特殊情况。还有是什么呢?还有就是在作品当中会出现“现挂”,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我表演的作品。这是我们相声里面的一个保留节目,叫《出口成章》,这个节目完全是跟现场观众互动,跟现场互动,没有固定的台词。即兴发挥,那么现场观众是什么样他今天表演的模式就是什么样,这个也是和一位老相声演员魏兰柱合作的一段相声。
(看节目……)
这个就是一段现挂相声,后半段完全没有台词。一场观众一个样,你指不定观众提什么,这就是靠演员的即兴发挥的能力,然而又要接词,还不能那么枯燥,还要不时地抖包袱,逗大家一笑,这样就会和现场的观众增加互动,观众也很积极参与,都非想把这个演员难倒,这样就增加了相声的魅力,相声的这种参与性和现在进行时的互动性会更加增强,这是相声的另外一个魅力。
另外,下面我再谈一谈相声的主要功能。相声的主要功能我个人认为大概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讽刺功能,这个也是相声的最主要功能之一,相声以讽刺见长。讽刺腐朽,讽刺一些强恶势力,讽刺腐败,讽刺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这是讽刺的功能。本来还准备一段讽刺的相声,因为时间关系就不放了,这是讽刺相声的一个功能。那么以往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和留下最难忘的贴近时代的都是与讽刺有关的相声,比如说《如此照相》完全讽刺的就是“文革”时期那种变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之风》讽刺了80年代末期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现象,走后门,贪污腐败;包括马三立先生的《买猴》,讽刺了大大咧咧,工作不认真,都是讽刺相声。
第二类就是歌颂体的相声。歌颂体的相声其实对于相声来讲是一个弱项,因为理不歪笑不来,讽刺人和挖苦一个人,去批判一个人也好挖掘笑料,也好丑化他,因为他是一个反面形象,没有关系。歌颂题材,尤其是我个人工作在部队的文工团,我常年以来就是从事创作表演歌颂题材的相声,因为要歌颂好人好事,歌颂部队的发展变化,歌颂我们目前军民关系鱼水情,都是正面人物形象。出现一个先进人物,首长给我指示要把这个人物的故事编成相声,很难,说句心里话,因为他没有太多挖掘笑的余地,他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如果写一个正剧,小品都可以,但是写歌颂体的相声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办法。马季老师很多成功的相声都是歌颂体的,像《英雄小八路》、《海燕》、《友谊颂》,歌颂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谊,这是多么大的题目,多么不好写的相声题目,但是非常成功。但是我个人,今天带来我自己的一个专题,就是描写军嫂的,军嫂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那么怎么来写喜剧让大伙发笑呢?我就要另辟蹊径,想办法。我塑造了两个军嫂形象,甲是一个南方嫂子,乙是一个东北嫂子,两个嫂子在家里面做晚饭,一边做晚饭一边聊天,等自己的丈夫下班归来,那么在人物性格上给它一个反差,南方嫂子一说话:“哎哟喂,这不是樊嫂嘛。”这边东北嫂子,“啊呀,妈呀,这不是周嫂嘛。”这两个人物形象一出场在这个地方形成的喜剧,而不是丑化似的,在言谈举止当中来歌颂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解放军军官和士兵做出的成绩,从而也从反面衬托出军嫂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情怀,这是我个人创作的一个歌颂题材的相声比较成功的一个作品。
歌颂体的相声虽然难,但是随着我们祖国建设的强大,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们各方面的和谐,可能讽刺体的相声会越来越少,可能歌颂的事情会越来越多。那么胡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的代表大会上曾经讲过,我们文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而歌唱,为人民而呼吁,其中为人民而呼吁,我觉得指的就是曲艺。百姓关心的事情,比如社会问题,房价、交通问题,去呼吁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去讽刺谁,不像过去我们讽刺资本主义,或者讽刺封建社会,讽刺那些贪污腐朽,不是敌对的,而是内部的一种警示、提醒和促进,大概今后相声要往这方面的功能更加倾斜一些。
再一个是纯娱乐的功能。没有任何作品意义,就是逗大家一笑,这多用于一些联欢会上,一些内部的联欢上。我也举一个小例子,在我们文联,一些艺术家过年团拜会上,都是演员,演员上来演什么呢?你说一般的段子人家不爱听,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纯娱乐一下。我曾经用人名说过一个段子,就比如说:“我的搭档叫赵炎,我去他们家,从图书馆出发一直往东,一百公里,走到一座山,什么山?赵本山。山前面有一条江,什么江?潘长江。江后面有一片树林,叫郭冬临。他们家门口有这么大一口缸,什么缸?王刚。而且缸里面还养着两条鱼,什么鱼?王景愚。而且还养了两只鹰,一只叫那英,一只叫宋祖英。这两只鹰可了不得,天上一打孙红雷就叫唤:“郭达,郭达。”怀里还抱着一只宠物,金珠。金珠没事就在怀里冯巩,胳膊上还架着一只“李亚鹏”,没事就朝脸上赵文卓,最后赶紧把它迪克牛仔了。后来不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间长了家里空气不好,有点金星,而且浑身都起毛阿敏,一挠哗啦哗啦掉白雪,后来带回去才知道,敢情得的是黄格选。”大概是这样一个范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就是为了博大伙一笑,但是这种题材贵在编织巧妙,求异出新,从技巧看必须要高难度,否则你编的东西太一般,不会引起共鸣。要高水平才能充分体现它的娱乐功能,这是相声的三大功能,基本如此。
再一个讲一讲相声演员的一些表演,我个人分几个层次,也有助于帮助大家来判断怎么欣赏更高层次的相声,怎么来区别相声演员表演层次的高低。大概分了几个层次。
第一,是洋相,大家都俗称出洋相,小孩做鬼脸,这是最低级的逗大家发笑的方式。
比洋相高一点就是滑稽,马戏团的小丑画上脸,戴个鼻子,就是做一些古怪的、搞笑的动作,主要靠肢体语言。
比滑稽更高层次一点,就是幽默。幽默基本上是一个演员自身素质的体现。他靠个人的艺术感染力和个人魅力,也就是美学当中提到的叫艺术典型性。一个演员一个样,今天我周炜说的相声是靠我自己潜在的幽默感。换另外一个演员就靠他的潜在条件,他长的不是我这个样,他声音不是那样,他的阅历不是那样,他的语气不是那样,所以同样一句话,他说出来就是另外一个风味,同样大家会发笑,幽默是区别于不同的演员的不同的办法。
那么比幽默再高一个层次的是什么?机智。机智我觉得是比较高层次的,他完全是一个演员的文化素质、生活底蕴和他现场的编造能力,机智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比如刚才那段现挂的相声,底下观众提贼,如果你直接接贼,恐怕就没有那么大效果。一看到捧哏演员,你想到这个贼眉鼠眼,这恐怕就属于机智的范畴内。
但是,我觉得这些表演层次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是生活。我们相声的行话,普通老百姓叫段子,我们叫“一块活”,一个作品叫一块活,我们演节目叫使活,逗哏演员叫逗活,捧哏演员是捧活,这个活就是生活的活,我这样表达就是让演员表演得活灵活现,非常鲜活是一个层次,另外一个更高的启发,应该是要从生活中来,非常生活。为什么赵本山在最近一些年他所有的戏剧、电视剧、包括小品,能够得到这么多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个人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生活,他好像已经没有表演的状态,非常松弛,生活中是什么样,他在舞台上、在影视剧当中就是个什么样子,这会引起老百姓非常非常的认同感,就觉得像我身边一个邻居,或者像我老家的一个老乡,一种生活的表现。我觉得最高层次就是生活。所以我在此作为年轻人,也是我的一个方向,也呼吁更多的相声演员,或者搞喜剧的演员,能够追求高层次,高标准的戏曲表演形式,不然的话,时间长了观众肯定会乏味。对相声演员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如果作品不到位,表演粗糙,只是靠出怪相、出怪调、出怪音来博得现场廉价的笑声和掌声,恐怕你的艺术生命力也不会长久。时间过得很快,那么最后比较仓促,最后我想给现场喜欢相声,或者正想学习相声的业余爱好者提几点建议,作为相声演员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第一要知词义,就是剧本提供给你的东西,你要深邃地去挖掘它,要了解它更深的和背后的一些东西。包括作品,塑造人物有思想、有性格,不光要知道人物思想、主题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样才能说好一段相声。
第二,吐字真。这是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练绕口令,通过读报纸,通过听相声,多听一些标准的相声,它会锻炼你的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表达得清晰,让在座的最后一排观众都能听清你说的每一个字,恐怕对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你是推销员,比如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你在讲话的时候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也会很容易达到你的目的。
第三,要发音准,这个和吐字发音有关联的。相声演员发音主要是靠唇、齿、牙、舌、喉五个部位,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像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第四,就是要气口匀。这个气口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指相声中的贯口活,比如说报菜名,……200多道菜。观众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不累,这就是你自己要把握气息,这和声乐当中的一个透气、换气和呼吸有关联。一个演员在台上说话很流畅,多么大段的台词让人听着不累,很舒服,这是气口要匀。
第五,语气要对。语气是什么?是逻辑重音。我们平常说话要注意逻辑重音。比方说一句很普通的话,“这个碗是你摔的吗?”如果对方回答,“这个碗是我摔的。”逻辑重音在“我”字,承认是他摔的,是一个意思。如果稍微调整一下,逻辑重音放在“摔”上,声调再提高一点,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这个碗是你摔的吗?”“是我摔的?”他完全是问话,反问,意思就是不是我摔的。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平时我们要注意逻辑重音,你要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你的语气。
第六,动作要稳,这个主要是指肢体语言。包括里面有一些学习传统艺术,比如京剧的做派,捋髯、正冠、云手,要手眼身法步,动作要稳。包括我们刚才举的几个人物形象,小富婆是什么形象,养狗人是什么形象。动作要准确、要稳。
第七,要模拟。这个模拟是学习生活,学习模仿的本领,不光是口技,模仿各种人物,也是一个模拟的本领,包括现在学习地方话,学习外国话,我们现在出现过英语相声、藏语相声。这个都是在模拟当中。
第八,就是包袱要寸,这个包袱大家知道是笑料。这个寸是把握节奏,快一点不行,慢一点也不够,要掌握好这个节奏才能把笑料演得比较到位。
第九,就是要捧逗合,捧的演员和逗的演员要互相配合。像刚才贯穿的这个段子里甲的台词量是95%,乙的台词量也就是5%,可能在旁边只是一个倾听者,或者是代替观众的问话者,那后来了你怎么样呢?别看他的台词量很少,但是每一个词都是很关键的,所以甲乙要互相配合,配合默契。
第十,我想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讲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风格要新。我们要抛去我们以前老的传统相声一个旧的表演模式,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与时俱进。可能初学者都是模仿,模仿马三立的口风,模仿侯宝林的表演方法和语气,模仿当中慢慢地熟知了解掌握技巧以后就要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符合自己的艺术典型性,风格要新颖。
总之,今天我粗粗浅浅谈了我这几年的一些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来指正。再一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也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朋友喜爱相声,关心相声,支持相声。一开始我就拿几句定场诗做开场白,最后还想啰唆几句,还是四六八句,也是教大家几种方法:要学好相声先练嘴,嘴皮子功夫;要演好相声得练腿,手眼身法步;要说好相声多喝水,这个水不是茶水,我指的是墨水,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和你的知识面。——想学好相声先练嘴,想演好相声多练腿,想说好相声多喝水,最后一句话是最关键的,——想听好相声找周炜,谢谢。
提问:周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听了你这个讲座,受益匪浅。我想提一个问题,目前来讲,相声演员郭德纲,还有大兵,他们这两个人的表演风格我希望你能够评论一下。
周炜:这两个演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且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演员。大兵不用我多说,他是湖南人,他的表演语言大家一听,他是湖南方言相声,也是南方相声的一个代表。作为中央电视台,它在一台春节晚会当中,必然会考虑到南方观众的受众面。所以大兵的南方的相声是一个代表,他的表演是不拘于形式,不是传统式的,站在这里一人一句地说,更多地增加了一些表演和人物的感觉,互动的感觉。他可以和他的搭档互相交流,是一个新派的南方相声的代表。
至于郭德纲,我们也很熟悉,他是天津人,是天津曲艺团的学员,从小打下了良好的传统相声基础,可以说他功底非常深厚。那么他的区别就是自己一直是个体户,可以说是民办的,自己经营的小剧社,在大家不认识他的时候他坚持了十几年,在北京默默无闻地挣那个时候也是养家糊口的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磨砺,使他的表演逐年成熟,也使他更贴近基层的百姓。可能现在有些大腕天天开着车,住着宾馆,吃着饭店,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样式是怎么样?菜市场是什么样,坐公交车是什么样?都忘了,没感觉了。那么郭德纲在那个时候每天步行到剧场,他坐公交车,他和老百姓是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跟百姓贴得更近一点,这也是他十几年坚持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提问:周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现在电视台的“快乐驿站”,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相声和小品怎么样,有您的作品吗?我想您给评论一下。
周炜:有,刚才这段《我惯着他》,“快乐驿站”就曾经做过漫画,而且这个漫画特别有助于把相声更形象化,更卡通化。比如说这个人飞起来,吧唧,掉地下,这个漫画就做得更形象,人就真飞起来了,当然我们拍真人不可能飞起来的。它有时候很多那种想象力有助于观众去理解相声,更形象化一点,是另一种滋味,我很喜欢这种形式。
主持人:一开始周老师讲课之前,我问周老师说,相声最重要是什么?他说最重要的是观察生活。我觉得的的确确相声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文艺形式,我们有时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一些相声,觉得它不怎么好,我想这个原因在于可能这个节目的确不能太深入生活。从诞生到现在可能传播方式有所变化,但是有一点不变,它更直面老百姓的生活,应该是给老百姓带来欢乐。再次感谢周老师带来精彩的节目,也祝愿我们的相声能够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