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财富增长与“马未都效应”
在线阅读 收藏

如果有人认为,写经济学随笔,可以下笔千言、随心所欲,至少对我而言是大错特错了。这个短文其实酝酿了许久,因为在我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和信息之前,我哪怕有了一些想法,充其量仅可以称之为火花而已,而不敢动笔成文。先澄清一下,本文以马未都效应为题,其实与马未都本人并无直接关连。而且,绝无对马未都说三道四的不恭意图。

但是,本文的确是受马未都启发而来。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是在一个专访节目,当时他正与主持人谈他的本行——收藏。说到中国文物的价格,他认为,由于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增,文物愈益为世人所欣赏,所以价格迅速上涨。他本人从不短线倒来倒去,反而比那些短视者赚了更多的钱。其实他在这点上没有完全说对。毕竟,虽然他是文物收藏大家,且从中赚了大钱,可并不是经济学家。因此,在何以自己收藏的文物大幅升值这个问题上,并不真正知其所以然。

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为:一个国家的文物乃至艺术品为什么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产生巨大的溢价。经济学家的法宝是,在比较中进行观察,提炼规律,得出判断。好了,如果我们观察三个事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得到:其一,哪个或哪些国家的文物艺术品溢价最高;其二,哪个或哪些国家文物艺术品价格被认为压低了;其三,哪个或哪些国家文物艺术品溢价迅速上涨。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是欧美国家的文物艺术品溢价最高。虽然这些国家的文化并不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加悠久,但在那里,文物也好,艺术品也好,价格始终遥遥领先。相比之下,那些具有悠久文明,但仍然处于不发达、低收入状态的国家,文物艺术品的价格仍然很低。这里,我也同时回答了第二个问题。那么第三个问题恰好可以由中国以及“马未都”们的例子给予回答。中国几乎可以说是文物艺术品价格上涨最快的国家,因而也是中国,造就了众多的“马未都”。

谈到这里,作为经济学家,就该运用我们的看家本领——抽象手法了。越是富裕的国家文物艺术品的溢价越高,越是贫穷的国家,文物艺术品越是被低估,而收入增长越快的国家,文物艺术品增值速度也越快。马未都无非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的受益者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高速增长的受益者,不过,还是更聪明更走运的“马未都”们获益更大。

外行人以为,文物艺术品因其年代、艺术造诣不同而产生价格差别。其实,那只是在同一国家,对同等类型文物艺术品的价格身上可以应用的解释。比如在中国,同样质量的东西,宋代的自然比明代的值钱。而同是明代的东西,当然就要看艺术水平和稀缺程度了。不过,不同文化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欣赏方法。如中国人讲把玩,西方人用作装饰,中西方也都收藏来炫富或保值,但是,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其实中西方是没有什么共同的审美观的。

或者说,所谓共同的审美观,无非是一些专业人士自己遵循的行当内的专业规范,为的是把别人排斥在圈子外,或者自己不要被圈子排斥在外。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实在是自作多情,自我欺骗而已。换句话说,除了专家以及那些酷爱异国文化的特殊人之外,外国的物件实在比不上打小就喜闻乐见的文化物品。

结论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并即将从中等收入进入高等收入行列的国家,必然经历一个各种资产被重新估价,或溢价提高的过程,总体来说价格是被国人自己的购买能力所推高的。千万不要被苏富比总部升起中国国旗、某某物品拍出天价的表象所迷惑。因此,马未都效应其实就是中国人均收入高速增长(且收入差距扩大),包括文物和艺术品在内的资产,因中国人自己的收藏偏好而大幅度提高溢价的财富效应。

不过,如果分析到此而止,随着中国经济开始减速,似乎“马未都”们的好运到头了。其实不然。有两个因素使得中国艺术品和文物大有溢价空间,一个于收藏者,于经济学家都算好消息,另一个我作为经济学家则很不喜欢,其后果对收藏者也不是好消息。第一个因素是,无论增长速度是否降下来了,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将继续提高,包括艺术品和文物在内的资产将被重新估值,不是向下而是朝上,因为数量有限的藏品所对应的购买力仍将继续提高。

第二个因素是,在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如果实施过多过强的刺激性政策,那些释放出来的货币并不乐于按照政策的预期,流向实体经济或者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而往往会外溢到与产业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无关的投资领域,除去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海外资产之外,一个可能的去向就是艺术品市场。既然与股市、楼市等相提并论,则意味着由此刺激起来的艺术品投资热也好,文物投资热也好,都具有了泡沫的性质,即货币流向不该去的地方,对应着优质品有限的购买对象,一方面,买来的东西很可能价高而质廉,另一方面,任何泡沫,或早或晚终究是要破裂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